在我们经常给自己制定读书计划的日子里,看着书架上那些还没翻开的书,我们会感到焦虑。但现在,很多人换了方式,就是在微信上收藏大量“好文章”,总想着有时间就认真看。同时在微信上关注很多公众号,有权威媒体、吃喝玩乐公众号,还有美文、影视推荐等各类服务号……总之,手机在手,出行不用愁,什么都知道。然而,每天打开微信,都是一大堆未读消息,也就是说,你根本没时间看那些关注的公众号。
一位网友说:“我关注了近百个公众号,有些是自己主动发现的,有些是朋友推荐的,我觉得很有用。刚开始关注的时候,总想着,比如一个星期能学到点知识,失眠的时候没那么无聊,少聊点枯燥的话题……总觉得一不留神就会错过一些东西。但渐渐地,我觉得收集那么多信息未必有用。”
有不少网友囤货如此,电脑空间塞满了各种收藏、下载,从口碑爆棚的电影,到高评分的电视剧、优质动画,还有马甲线练功秘笈、旅游攻略等等,都止步于囤货,并不关心如何拥有,心想着“反正也要用,先留着”,一次次加内存,一次次挤硬盘。
囤货群、囤货公众号、囤货状态
囤积各种社交网络信息
其他症状还有:你是否一直不舍得删除聊天记录,导致微信吃掉了一半的内存,经常出现可用空间不足的情况?有空闲时间的时候,你的第一反应就是拿出手机无休止地刷朋友圈、微博,生怕错过任何信息;无论是朋友圈、微博、QQ空间,发过的状态你从不删除,总感觉那里有逝去的青春。其实,只不过是今天帮宝宝投票,明天要过毕业聚会,要参加婚礼,要发旅行自拍……多年职业潜水员,加入了无数的QQ群、微信群,却从不说话,也不退群,各种莫名奇妙的聊天群、红包群、同学群、代购群,大多数对你来说都是陌生的,最重要的是你太忙了,根本没时间聊天;微信、QQ上超过三成的人忘记对方名字,一成的人根本就不认识对方。有网友称,有些人加好友时没有标注清楚,平时也没什么互动,时间长了也记不住谁是谁;一周八次的“您的表情包已满,请清理后再加”……症状挺相似的?恭喜你,你几乎肯定患有社交网络囤积症。
什么是囤积症?人们在不断添加新东西的同时,却舍不得扔掉哪怕是微不足道的东西,导致大量无用的东西被囤积,有些人甚至因此无法过上正常的生活。心理学家表示,这其实是一种精神疾病。学名强迫性囤积症,俗称“囤积狂”,从词源上看,意为“不受控制的囤积兴趣”。
处方
自己不能利用的信息,是自身之外的信息。
最常见的囤积症,就是人们舍不得扔掉没用的东西,办各种会员卡,衣柜里塞满衣服,还是忍不住要买。然而在网络时代,除了囤积实物,很多人其实也在悄悄囤积很多看不见的东西,比如信息。
对于有信息囤积癖的人来说,“我已经存了,以后有的是时间看”的想法是致命缺陷,比“会不会错过一些历史新闻”更让人担心。专家表示,“囤积信息时,人们总是不止一次地假设这些信息会有用,却从未意识到,人们为未来储存的欲望早已超出了当下的需要。而且,多数情况下,人们囤积之后的用户体验远不如当时囤积的实用感。”不能被自己利用的信息,应该视为外在之物。
缓解症状的方法之一:放松并冷静下来
囤积带来安全感。心理学家认为,患有社交网络囤积症的人,本质上是害怕被人发现“这个东西我没见过、没听说过、没见过”,所以不停地囤积好友、信息、聊天记录、电子书、文章。但其实根本没时间去消化,碎片化的阅读也无法有效取代专注的学习阅读,焦虑等负面情绪便不断累积。
专家表示,这种“病症”不容小觑,有时候越囤积反而越缺乏。轻度患者可以参考日本杂物管理顾问山下荣子推出的“减法”理念:从现在开始做减法。砍掉不必要的东西,丢弃多余的垃圾,摆脱对物品的执念。此外,克制欲望,静下心来。用心对待现在拥有的每一个物品、每一件事物、每一本书,久而久之就会变得井然有序、从容淡定。此外,减少微信使用时间,增加浏览网站、阅读书籍也是解决之道。(记者 张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