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银联正式启用 EMVCo 非接标识,银行卡面及官网标识均已更换

2024-09-01
来源:网络整理

近日,网友@向手机支付网爆料,中国银联已正式启用国际芯片卡和支付技术标准组织(ISEC)的非接触标识,根据其提供的图片,农业银行、西安银行等新发行的银联卡上均印有非接触标识。此外,中国银联官网上的红色“闪付”标识也已被白色或黑色的“射频波标识”取代,进一步印证了该消息的真实性。

(以上图片由@提供)

(中国银联官网截图)

据悉,中国银联已通知各成员发卡银行,将其发行的非接触式银联IC卡上的“”标识替换为“非接触标识”。作为成员单位之一,中国银联在其发行的非接触式IC卡上一直使用自己的“”品牌标识。此次中国银联对卡标的调整,也表明中国银联正与国际组织保持同步。

“闪付”标识经历三次重大变化

随着银行卡向EMV的迁移升级,中国银联于2011年推出了非接支付产品“通行证”。该产品具有小额快速支付的特点,用户可使用具备“通行证”功能的金融IC卡或银联移动支付设备在支持“通行证”的非接支付终端上快速完成支付,为银联卡用户开启快捷的非接支付体验。“通行证”最初的品牌标识设计如下:

2013年5月,中国银联宣布加入该组织,旨在顺应全球支付业向芯片卡迁移的趋势,共同推动全球芯片卡标准的制定和实施,推动银联金融IC卡在全球的发行和受理。由此,“闪付”的品牌标识进行了细节性变更,标识中的“射频波纹标识”被删除。据悉,银联删除“射频波纹标识”是因为不符合规范。

银联闪付app_银联闪支付_银联闪付系统流程

根据许可证,非接触式标识分别为“ ”(非接触指示)和“ ”(非接触式符号)。二者的“射频波纹标识”图像均由四个定制的半圆组成,由小到大逐渐增大;“非接触指示”可由会员组织自行组合成“复合”标识使用,但必须保持完全不变,不得破坏视觉变化,包括正确方向等。银联对“波纹”图像进行了更改,显然“闪付”原有的“射频波纹标识”不符合许可证规定,因此2013年以后发行的“闪付”卡均采用新的“闪付”品牌标识。

(非接触式识别)

银联的全球化战略和非接触式指令

作为成员之一,银联其实可以直接使用“非接触式指令”,例如万事达卡自2013年3月起不再需要在卡上使用其品牌,银联在2013年推出“闪付”标识时也没有直接使用“非接触式指令”。

一方面可能得益于自身的品牌建设,以及当时“闪付”(通行证)的用户教育已经取得基本成效;另一方面,虽然银联已经加入,其PBOC芯片卡也是基于EMV芯片卡标准开发的,但由于标准和终端问题,银联IC卡用户无法在非银联受理终端上直接使用非接功能。如果银联当时直接使用“非接标识”,容易误导持卡人认为非接银联卡也可以在其他非接终端上支付,比如国外的非接终端,毕竟国外很多非接终端就直接使用“非接符号”标识。

近年来,银联全面推进国际化战略,特别是在中国人民银行决定开放银行卡清算市场后,银联在海外市场的步伐不断加快。数据显示,目前银联卡受理网络已延伸至168个国家和地区,覆盖境外2300多万家商户和164万台ATM。

配合国际化战略布局,银联正加快建设手机闪付、二维码支付等一系列移动支付产品境外受理场景,在港澳台、日本、新加坡、澳新、加拿大、俄罗斯等境外19个国家和地区,已有超过百万台POS终端实现“一挥而就”支付。如此一来,中国银联调整“闪付”标识的时机已逐渐成熟,也是其移动支付产品在国际市场站稳脚跟的迫切需要。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