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苏宁金融研究院互联网金融中心主任薛红燕,题图来自:
任何行业的快速崛起都不是偶然的,基本都是“天时、地利、人利”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才会形成所谓的风口。十年前互联网行业的快速崛起,三年前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崛起,都是如此。
同样,随着时间的推移,当曾经推动它的因素逐渐消退时,行业发展往往会到达一个转折点,需要寻找新的动力再次腾飞。本文着眼于2013年以来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变化,探讨互联网金融的过去崛起、当下转折、以及未来的出路。
推动互联网金融崛起的四大外部因素
2013年被称为“互联网金融元年”,从宝宝金融开始,P2P、第三方支付、众筹、消费金融等行业都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在我看来,除了互联网金融公司自身的努力,还有四大外部因素不可忽视。
外在因素一:网民规模快速增长,“互联网+”成为热点
随着新一代智能手机的普及,中国网民数量自2011年起进入快速增长期,2011年至2013年国内网民数量新增1.6亿,为整个互联网行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口基础。
图1.2011年以来我国新增网民数量。数据来源:苏宁金融研究院
2013年前后,国内掀起了互联网颠覆传统行业的浪潮,“互联网+”成为潮流。相较于大生产、大销售、大传播的工业思维,互联网思维通过重构市场、用户、产品、产业价值链,对零售、批发、制造、广告、新闻、通信、物流、酒店旅游、餐饮等传统行业产生了巨大的“颠覆性”效应。一时间,自由思维、用户思维、迭代思维、极致思维、流量思维、平台思维、跨界思维等词汇风靡全国。
随着互联网对传统行业的成功重构,“什么都不做就能赚钱”的金融行业成为互联网公司“觊觎”的“最后”堡垒,为金融的“互联网化”奠定了基础。
外部因素二:PE/VC行业的成熟为互联网金融早期的快速发展提供了资本支持
截至2012年底,中国大陆活跃的VC/PE机构已超过5000家,为互联网金融创业公司融资提供了便利条件。自2013年初互联网金融兴起以来,迅速被PE/VC视为新的投资风口。2014年,国内互联网金融行业股权投资案例193起,同比增长339%;披露金额1420亿元,同比增长695.38%。
在PE/VC的助力下,互联网金融得以延续早期互联网的“免费”思维,通过大量补贴获得客户和市场,并通过重视客户体验再现口碑效应,完成早期的积累。借助互联网易传播、快速复制的特性,互联网金融在实现从“0到1”的跨越后,迅速实现规模的几何级增长,成为金融体系中日益重要的力量。
外部因素三:持续的钱荒成为“宝宝理财”快速崛起的导火索
2013年6月“现金荒”之前,商业银行过于自信于央行在关键时刻向市场注入流动性(事实上央行一直都是这么做的),对流动性风险重视不足,银行业普遍将短期资金用于中长期以获取较高的利差,短期资金支出需求则通过同业市场拆借来满足,导致资产负债期限结构严重错配。
2013年6月的关键时刻,在经历了外汇存款增速下滑、季末现金需求增加、银行表外理财业务整顿等因素的影响后,市场流动性需求大幅增加,银行业一如既往地等待央行注入资金。而央行为了强化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意识,选择了观望,这很快导致银行间市场资金紧张,同业拆借利率快速飙升,现金短缺现象明显。
图2:2013年隔夜利率
2013年6月,金融市场出现“现金荒”,宝宝理财异军突起,以6%以上的收益率,互联网宝宝理财风生水起,呈现爆发式增长。2015年6月之前的两年间,宝宝理财7天年化收益率均超过4%,互联网理财成为当下人们理财的首选产品。
外部因素四:宽松的舆论环境助推互联网金融创业热潮
2013-2014年,互联网金融作为新兴事物,得到了社会各界相对正面的评价,为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营造了相对宽松的舆论环境。当时对互联网金融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是重视,一种是鄙视,这两种观点从不同角度推动了行业早期的快速发展。
一种观点认为,互联网金融意义重大,需要鼓励和支持。这一观点以学者和从业者为代表,他们认为云计算、大数据可以有效解决小额信贷领域的信用风险评估问题,而互联网渠道的长尾效应大大降低了金融服务的门槛,从而将“开放、平等、创新、服务”的基因植入金融领域,给中小投资者带来福祉,也给传统金融公司带来新的活力,最终有助于促进金融民主化。
另一观点认为,互联网金融并未发生根本性的技术变革,仅仅是将传统金融产品重新包装后放到线上,这只是渠道上的改变,不太可能成为大趋势。这一观点主要代表者是传统金融机构的从业者。在他们看来,宝宝金融本质上是货币基金,而P2P平台“保本保息”的隐性规则也存在很大隐患,难以从根本上撼动传统金融机构。
在上述外部环境因素的助力下,互联网金融在P2P、网络借贷、第三方支付、众筹、理财平台等业务领域,以及大数据征信、坏账追收、智能投顾、聚合支付、第三方信息平台、金融产品搜索等辅助业务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图3.互联网金融业务发展指数,数据来源:北京大学互联网金融研究中心、苏宁金融研究院;2014年1月为100
四大因素加速行业拐点到来
互联网金融本身的快速崛起也产生了一系列的负面因素,这些因素全方位地改变了行业发展环境,最终加速了行业拐点的到来。
困境一:提高合规门槛
自2015年7月《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发布以来,互联网金融逐渐进入集中监管期,互联网金融行业整体合规门槛被提高,成为加速行业分化的催化剂,也是众多中小平台生存的第一道坎。
以网络借贷平台的资金存管要求为例,《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明确要求“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应当实行自有资金与借贷双方资金分离管理,并选择符合条件的银行业金融机构作为借贷双方的资金存管人。”但据融360不完全统计,截至2016年9月底,国内推出银行资金存管服务的平台仅有95家,另有近200家平台声称与银行签订了资金存管协议。
考虑到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开展托管业务的平台一旦破产,不仅前期的IT投入无法收回,还容易面临与资金偿还相关的潜在声誉风险。虽然法律上并未要求银行承担偿还责任,但财务经理在无法偿还资金的情况下,往往会找银行讨要说法,对银行声誉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基于此,银行在开展基金托管业务时,往往会设置较高的准入门槛,以最大程度降低合作平台破产的可能性。结合银行对平台交易规模、资产质量等条件的要求,笔者认为未来至少有70%的平台将被挡在基金托管的门外。
困境二:场景饱和与客户获取困境
一方面,互联网金融易于复制、传播速度快,经过两年的高速发展,优质金融场景已趋于饱和;另一方面,2014年以来,互联网用户增速从10%左右大幅下滑至6%左右,互联网用户红利呈现逐年明显下行趋势,不足以支撑行业的高速增长,互联网金融行业陷入明显的获客困境。
一个证据是,很多互联网金融平台的线上有效获客成本已经达到千元以上,一两年前这个成本大概在百元以下,甚至二三十元。第二个证据是,几乎所有优质电商平台、社交平台都推出了自己的理财产品、信贷产品,场景与理财产品的关系从合作变成了自营,这自然就排除了很多第三方理财产品,增加了理财产品拓展优质场景的成本。
困境三:盈利困境
互联网金融行业在经过几年的高速发展后,依然面临普遍的盈利问题,第三方支付、网贷平台乃至消费金融等主流业务平台普遍处于亏损或微利运营状态,短期内依然无法找到可持续的盈利路径,这开始影响资本市场对行业发展的预期,加速了资本寒冬的到来。
以网贷平台为例,截至2016年10月底,全国正常运营的平台共有2154家,其中,在官网或财报中披露盈利信息的平台仅有8家,在企业负责人接受媒体采访时披露盈利信息的平台有10家,合计18家,不足正常运营平台数量的1%。
困境四:资本寒冬
互联网金融企业普遍处于不盈利状态,主要依赖风险投资获得维持快速发展所需的资金投入。然而,行业的长期不盈利逐渐让风险投资失去了耐心和信心,操作风格由激进转为谨慎,最终导致资本寒冬的到来。从下表可以看出,互联网行业风险投资在2015年达到顶峰,共计5334笔融资;截至2016年1-8月,融资笔数同比大幅下降。
在资本寒冬下,如果没有足够的外部资金支持,互联网金融公司的大跃进式发展模式难以为继,从而加速行业进入分化整合阶段。
在以上因素的综合作用下,行业发展的双层分化已经成为整个互联网金融行业的普遍特征,在P2P、第三方支付等行业表现得尤为明显,在互联网消费金融领域也出现了赢家通吃的迹象,互联网金融行业已经迎来拐点,整个行业已经进入下半场。
互联网金融下半场
渠道变革是互联网金融上半场的主要驱动因素。随着人口红利和场景红利的消失,渠道的驱动作用逐渐减弱,行业的高速增长逐渐成为过去。在这样的背景下,如果企业继续沿用过去的商业模式和管理思路,无疑会事倍功半、收效甚微。在我看来,所谓的下半场,只是旧驱动因素枯竭的自然结果。只要找到新的驱动因素,行业依然可以迎来高速增长的“新春天”。目前来看,互联网金融至少还有“金融科技”这张牌可以打。
互联网金融企业要想抓住新机遇,应摆脱以新增客户和交易规模为核心KPI指标的传统模式,将重点放在存量用户的精细化挖掘和交易规模向盈利的转化上,在实现盈利的基础上加大金融科技的布局,毕竟机会只会留给做好准备的企业。
作者微信ID:红岩微语(ID:),本文为作者在专题沙龙活动“新技术、新监管、新金融”——探讨探索互联网金融新“风口”暨苏宁金融研究院成立一周年座谈会上的主题演讲,部分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