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孩子追星被骗 8000 元,家长需重视

2024-09-02
来源:网络整理

不法之徒

利用儿童实施诈骗

许多人受到影响

最近,发生了一系列受害者

以下是最近发生的三起案件

我希望这能引起家长的注意

追星被骗8000元

14岁的小艺11月30日被骗8000元。民警询问她被骗原因时,得知是骗取明星签名照。

当晚9点左右,小艺在父母的手机上看明星视频,在评论完其中一个视频后,收到了陌生人的好友提醒,出于好奇,小艺就加了这个陌生人的好友。

对方询问小毅是否是该明星的粉丝,在得到肯定的回答后,他自称是该明星的经纪人,并表示目前正在举办一场线上活动,抽取幸运粉丝免费赠送该明星的签名照。

当小艺得知自己被选中时,非常激动,她立即把自己家里的邮寄地址发给对方,询问能不能用爸爸的手机来取。

当得知小艺是未成年人后,“经纪人”表示很尴尬,并表示公司不允许未成年人参加活动,心想机会难得,小艺让对方想想办法。

该“经纪人”犹豫了一下,提出了一个“解决方案”,那就是让小毅用父母的手机下单,这样或许可以帮助她逃避监控,但这样做需要承担风险和责任。

聊天记录

在明星签名照的诱惑下,小艺没多想,立即按照要求用手机扫描对方提供的二维码,在对方的指导下支付0.1元,完成订单。

然而没过多久,“代理人”就表示,之前的操作已经导致公司资金被冻结,现在需要小毅用她爸爸的手机去激活,否则就报警。

小怡听后慌了,赶紧表示自己会全力配合,并要求对方不要报警。

该“代理人”通过视频通话,要求小艺打开父亲的微信支付码,随后用另一部手机扫码,每次扫码时都要求小艺输入支付密码,并不断发出威胁性话语。小艺乖乖输入父亲的微信支付密码,一共转了8000元。

微信支付密码就是微信密码吗_微信第一次支付密码是什么_微信输入密码支付

在钱被多次转走后,小艺意识到自己可能被骗了,挂断了电话。向父亲说明了情况后,父亲带着小艺去派出所报案。

打工失败,赔钱

11月26日晚,12岁的小华在家看短视频时无意中看到一则兼职广告,广告中提到,正在招聘视频评论员,且无需工作经验,学生、老人均可胜任。

为了赚点零花钱,小华添加了视频中的QQ号。随后一位自称是某互联网公司助理的大姐回复了小华,在得知她只有12岁后,对方“热情地”表示会“好好照顾”她。

很快,对方就告诉小华,自己给小华找到了一份好工作,每天点赞、评论10条短视频,两个月就能挣4888元。看到小华这么小年纪就能兼职不容易,对方还“好心”地表示,前两个月工资一共会垫付给他4888元。

随后,“公司助理”发来转账截图,称工资已到账,但小华查看账户发现钱并未到账,“公司助理”称小华微信账户余额不够让钱到账,让他刷公司账户,账户余额够了工资自然会到账。

此时,小华警觉起来,拒绝了这一要求。对方随即撕下“贴心大姐”的面纱反咬一口,称小华想骗取他们公司两个月的工资,故意不配合。还发来派出所接待厅的视频作为威胁,称如果再不配合,就要报案,采取法律行动。

年幼的小华从未见过这样的场面,只能赶紧解释自己没钱“刷账”。 “公司助理”这才恢复了温和善良的“面子”,开始耐心诱导小华偷走父母的手机,将微信里的钱转到小华的微信上,然后再转发到“公司”微信上。

这一连串的打骂哄哄,让年仅12岁的小华失去了判断能力,完全失去了主见。他只能拿着妈妈的手机,把微信里的8300元转到自己的账户上,再通过微信红包把8300元全部发到对方提供的微信账户上,之后按照对方的要求删除了所有聊天记录。

第二天,小华母亲发现她的微信账户里少了8000多元钱,了解原因后,她焦急地去派出所报案。

玩游戏被骗4万元

12岁女孩小张非常热爱网络游戏。周末,她在家里用父母的手机看短视频时,看到一位网友的评论说有免费领取游戏皮肤的方法,进群就可以领取,并留下了进群的二维码。小张心动了,赶紧扫码加入群聊并加群主为好友。

对方发来一串链接,要求小张在网页上按照页面的要求填写自己的账号信息,确认账号无误后,就可以等待提醒领取新皮肤了。

然而小张等来的不是游戏皮肤,而是一张网友发来的警示截图:“亲爱的玩家,本次采集出现错误,请尽快联系客服。请注意,若不释放,30分钟内微信账号将被永久锁定,人身安全将被抓获,并处5-10年有期徒刑……”

小张非常害怕,立即加了提示里留下的客服QQ号,客服QQ威胁小张说:“你涉嫌非法获取游戏皮肤,如果不配合我们的财务调查,你和你的父母将被抓捕入狱!”

小张一点也不大意,立即按照“客服”的要求扫码支付。随后,对方给小张发了5张付款码截图,要求他转账赔偿。知道母亲支付密码的小张一共转账了4万元。事后,“客服”还要求小张删除聊天记录。

小张妈妈很快发现账户余额变了,经过询问,小张向妈妈坦白了这件事,张妈妈意识到孩子被骗了,立刻带着孩子去派出所报案。

1、未成年人心智尚未成熟,防骗意识薄弱,家长应向孩子普及防骗知识,提高孩子防骗能力,避免落入不法分子的圈套。

2.未成年人通过社交软件收到他人涉及转账或不明链接的信息时,应尽快与父母或老师取得联系,不得擅自转账。

3.建议家长对具有转账、汇款功能的支付类APP设置应用锁,不要轻易告诉孩子登录密码和支付密码。

4.如遭遇电信、网络诈骗,应立即报警,并留意保存与对方的聊天、转账记录,报案后向警方提交相关证据。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