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制订阅乱象背后:商家与微信的利益博弈及私域流量争夺

2024-09-02
来源:网络整理

这种“强制订阅”乱象之所以屡禁不止,甚至有蔓延之势,其实是商家与微信之间达成了一定的利益共识,或者说是商家与微信各自牺牲了一定程度的自身资源,换取了对方的利益。

对于商家来说,显而易见的成本就是广告费和推广费,而微信本身有私域属性,有长时间形成的粘性流量,“强订阅制”让微信公众号拥有天然的强私域属性,成为商家培育私域流量的主要舞台。

风投科技的一篇文章提到,“Tech星球在流量价值报告中写道,行业内流传着一条不成文的鄙视链:平台粉丝价值排序为微信公众号>小红书>哔哩哔哩>抖音>快手>知乎>微博”。

这意味着,在粉丝数量相同的情况下,平台粉丝价值越高,给商家带来的流量和营销效果就越好。同时,账号运营者还能获得更高的广告推广费,因此商家会更热衷于给公众号引流,“强制订阅”就是手段之一,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不过对于微信来说,自身的私域流量池更深,私域属性更强,所以“牺牲”相对较少。在今年的微信公开课Pro上,微信创始人张小龙披露了微信的最新数据,每天有10.9亿用户打开微信,这也意味着微信的DAU接近11亿。如此庞大的流量池,微信自然会想着如何将其变现。

另外微信本身也已经成为国民级APP,形成了强大的用户粘性和使用习惯。以我为例,在每周APP使用时长中,微信使用时长排名第一,时长均超过10小时。

即便这种“强制订阅”的混乱现象影响了用户自身的体验,甚至泄露了用户的隐私数据,但用户扫码强制订阅的频率比较低,或者泄露的隐私数据不会对自己造成什么影响,相比于用户早已形成并赖以生存的微信生态,这点混乱的体验自然不算什么。

此外,用户扫码关注公众号,对微信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流量金矿。去年,微盟收购了餐饮SaaS服务商雅座。目前,雅座业务覆盖全国29个省240多个城市,服务20多个行业的多个品牌。这意味着,更多的数据可以汇聚在腾讯和微盟的手中,这是一笔巨大的数字资产。

对于商家来说,即便牺牲了高昂的广告推送费,用户也已经收到了他们的营销推送,达到了通过微信公众号获取流量的目的。同时,用户透露的数据可以让商家了解近期的消费习惯,进而进行有针对性的营销推送。在利益不对等交换下,这样的广告推送费完全可以忽略不计。

面对乱象之下产生的巨额利润,微信和商家又怎么会放弃这门“互利共赢”的生意呢?

当当局采取行动时,谁会受到“伤害”?

餐厅微信扫码点餐系统_微信点餐扫码_微信扫描二维码点餐

取消“扫码订餐强制订阅公众号”政策,违反规定的公众号将被限制开通扫码订餐公众号,表面上对商家影响很大,但实际上并非如此。

取消公众号强制跟进可能会对商家的流量造成一定影响,但其实商家还是可以通过公众号获取流量,实现营销推送的目的,只是微信公众号营销推送的频率和场景会减少,对商家的影响并不大。

商家仍然可以为自己的公众号套上临时的“马甲”,等待用户关注完其他公众号后再关注自己的公众号再领取收益,这样会继续为自己的公众号起到引流的作用。另外,当商家的公众号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流量后,引流的目的已经达到,商家此时可能会转卖公众号。

其实真正受到影响的可能是微信,更准确的说是腾讯的公众号广告收入。我们都知道腾讯的收入结构主要来自于增值服务、广告服务和金融服务。其中广告收入包括社交及其他广告收入、媒体广告收入(腾讯新闻应用广告),社交及其他广告收入主要指微信小程序和微信公众号的广告收入。

今年第三季度,腾讯网络广告业务实现营收225亿元,其中社交及其他广告收入达195亿元,占腾讯广告收入主要来源。而根据微信广告助手2019年6月发布的关于调整微信小程序和公众号广告收入分成比例的声明,微信对小程序和公众号的分成比例分别达到30-50%和30%。

假设微信小程序和公众号数量不变,广告收入分成比例为30%,那么在腾讯第三季度的社交及其他广告收入构成中,微信小程序和公众号的收入为97.5亿元。而现在随着强制订阅的取消,腾讯的营销推送频次会较之前有所减少,商家的曝光量也会减少,这样一来,商家向微信支付的广告推送费用自然也会减少,来自微信公众号的广告收入分成比例或多或少会受到影响。

当然,即便如此,这样的“交易”对于微信来说,还是非常划算的。一方面,监管部门已经多次发声,类似事件在美团、阿里、滴滴等地都曾发生过。在这种情况下,微信发布这样的声明或公告取消强制订阅只是时间问题。此时,腾讯发声,既可以响应监管号召,又可以顺应国家层面的政策监管。

另一方面,这种乱象影响了用户的体验和使用习惯,相比于广告推送频次降低带来的营收下滑,对于微信而言,这种乱象自然不会影响微信整个用户粘性以及生态的长远利益和价值。

结论

效率、体验是商家和客户双方的共同需求,在这种共同的愿望下,商家和客户需要“双向奔跑”,不能为了一方的利益而牺牲一方的部分权益,这样只会适得其反。微信作为载体,必须践行科技向善的理念,科技发展的趋势是包容,而不是抛弃,只有这样,才能体现长远的发展理念。

文 | 香港股票研究会()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