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视频账号查看文章内容
你平时在短视频平台上看什么?
现在平台上的短视频作品,镜头移动的技术流程少了,搞笑的笑点多了;旅途中的风景少一些,多了“四处看看”。
不过,有一种账号,除了接连不断的热点之外,一直保持着极高的粉丝粘性和热度,那就是知识和科普的标杆账号——@无穷小亮的科普日常。
账号的运营者其实是博物学家杂志团队的一员,除了科普题材本身的火爆之外,博物学家杂志在其他平台上一直都是明星账号。
那么这个从微博到抖音的科普账号(矩阵)有哪些吸引人的手法,今天就来探讨一下吧。
欢迎来到喜马拉雅山
01
有一个带有 “态度” 的官方博客。
博物学家杂志的官方微博是小编长期关注的微博账号,一开始应该和大多数人一样,因为他喜欢这个科普账号带来的知识和解说。
但真正关注之后,人们会发现,这是一个有态度、有设置的官方微博。
当然,一切的基础也要归功于足够好的博物学家杂志的“基因”。
根据该百科全书,《博物学家》是《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于2004年出版的一本杂志,是《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的有益补充。 是一本面向年轻人的科学传播杂志,涵盖人文、自然、生物学和地质学。绝大多数作者是活跃在各个科学领域的专家和学者。
不过,由这样一群专家领导运营的账号,日常科普,和网友互动,都不是很教条。
相反,他们也很“傲娇”,有自己的小情怀。
比如博物学家杂志的微博最热的版块,其实就是回答网友关于识别动植物的问题,但它也直言不讳地告诉网友,有 18 种是他们回答不了的。
同时,因为不同专家的操作,最终还是逐渐与网友达成了默契。
例如,当一个微博副本带有句号时,就意味着它是一个编辑。副本很粗糙,没有句号,可能是另一个编辑。
甚至还有一些心照不宣的梗,比如“吱吱吱吱,吱吱吱,哇......”,就是网友看到虫子就吓坏了。
说了以上所有,事实上,你可能会觉得这是一个有趣的叙述。所以,稍早的时候,博物学家杂志《玉良》的一位专家落户了抖音平台,开始跨平台输出面向大家的科普。
02
跨平台继续广受欢迎
其实我之前说了这么多,就是为了让大家在没有博物学抖音账号的情况下,提前了解博物馆的概况。我们具体谈谈博物馆在抖音平台上的账号——@无穷小亮的科普日常。
相较于自然主义杂志微博的丰富内容,其实抖音账号的视频内容偏向于汇编的识别。
所以,这也是小编的猜测,为什么抖音账号不是以自然主义杂志的名义运营,而是用小亮的IP。
从粉丝的年龄占比来看,根据 的抖音版数据,该账号在抖音上的粉丝基本上可以说是全龄全覆盖。
数据来自抖音版的 look
小编拆解了那么多账号,粉丝的年龄分布也这么均衡,真的是难得中的稀少,这也体现了科普账号在大众心中的分量和热爱。
以上,除了科普类目针对的粉丝外,其实账号被喜爱还有其他值得关注的理由。
第一点是我们上面提到的科普类目本身会吸引对这个领域感兴趣的人。
第二点,虽然抖音上科普类目创作者众多,但具有权威性、较强说服力的账号却很少。此外,小亮的账号中经常会有一些视频资料用于解说,这些资料来自于其他抖音创作者未经证实的误导性科普。
第三点,其实前面小编也提到过,就是目前视频内容主要集中在物种识别上。有小亮平时外出辨认时带走的材料,也有一些网上内容引起了大家的误会,还有一些创作者说错了要纠正辨认的内容。
@无穷小亮的科普日常 抖音视频摘录
第四,其实小编要讲的是超级符号。在小梁的大多数识别视频中,一个新的“物种”几乎总是以水猴*的名字出现。虽然客观上这个生物并不存在,但每当被识别出的“水猴”出现时,都是广大粉丝和博主之间的默契,只为好玩而已!
*水猴是虚拟物种,详情可以去看抖音作品。
03
科普记述:创世方向的新角度
为什么科普账号能让广大粉丝关注并喜爱创作者的性格特质呢?
答案其实就是,科普账号是一个创意方向,不需要主播过多地推销自己的个性,重点放在科普上。
那么,虽然创作者发布的科普视频大部分无法保证视频的真实性,但还是有大量的观众观看,以至于经常有长辈从短视频平台拿走伪科普视频,再次对大家进行伪科普。
所以,当那个吸睛的科普账号被揭穿时,真正愿意关注科学的科普账号,真的可以长久生存。
其实这里还有一个案例,也是我平时看到的科普账号。
帐户名称为 @方見地。
这个账户也是一个垂直于科普类别的账户,但这个账户每天都关注植物的科普。
与 @ 帐户不同,@一方见地日常是有真人出镜的。主角是一个性情相当和蔼可亲的女人。它给人一种非常舒适的外观。
虽然目前这个账号的粉丝数量还不如@亮的科普日报,但从整体点赞数据来看,也可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账号。
在当今拥挤的短视频赛道中,很多内容领域已经开始出现流量瓶颈。不过,小编和壁虎研究院的短视频导师都一致认为,现在的科普账号还是一块相对纯净的土壤,机会更大。
这是一种新的创作视角,但无论如何,创作者都应该记住,尊重科学是必要的。
写作、排版丨 Wang
学术支持丨壁虎研究院短视频轨道导师
——于鹏, 孙志强, 娄旭淑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