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昨天我们被支付宝推出的相互险的消息淹没了。蚂蚁金服正在推广他们与信美相互寿险合作推出的相互险产品。在国内,相互险其实不是什么新鲜事,从2011年就已经出现了,2016年国内的相互险平台数量最高峰时达到几十家。但传统相互险背后的主体毕竟不是保险公司,很多风险是不可预知、不可控的。保监会在2016年11月发布公告,强调没有经营资质的互联网公司打着相互险的名义变相开展保险业务是不合规的。此后相互险开始走向下行,用户规模小的平台逐渐退出市场。
1.互助与保险的关系
从保险的起源来看,确实是源于互助理念,但时至今日,保险已经从互助演化而来,是典型的金融产品,保险公司也涉足产品定价、风险控制、承保理赔、投资等综合性金融企业。单从模式上看,两者确实没有太大区别,但如果综合比较,就会发现一些不同。
我们可以看到,互助虽然和保险公司相对应,也有一些对应的框架,但是由于它不是保险公司,很多风险无法在保险监管机构银保监会的监管下进行管理,所以保监会也对普通民众发出了风险提示。如果再看各个互助平台背后的主体,它们都是法人实体,不断在资本市场募集资金,所以最终的目的也会是谋求盈利,所以公益性质的互助还是稍有区别的。
2、支付宝推行的是什么类型的互助?
1. 相互保险的运营模式
我们引用了蚂蚁金服官方的图,其实和传统的互助没有太大区别,任何成员加入之后,都有90天的等待期,如果在等待期之后发生意外,则走理赔流程,如果没有发生意外,那么就是需要帮助的人去帮助那些已经陷入危险的用户,形成了互助的组织运作模式。
2. 定价
对比传统互助,我们可以看到,这次最大的变化是加入成本为0元。传统互助一般是有初始投入的,比如9元、19元。但对于保险公司来说,哪怕有100万用户,也只有900万元的初始保费,所以没有任何成本,这对保险公司的压力很小。
上文我们提到,相互险模型都是事后定价模型,所以产品的实际预期价格现在很难估计,但可以根据发病率和参保人群结构做一个粗略的评估,下面我们会进行分析。
3. 健康承保
和传统保险产品或者互助产品一样,互助险也需要健康承保,我们可以看到,对于健康申报的要求并没有那么严格,相对传统重疾险来说比较宽松。
4. 信用承保
是的,你没看错,这款产品是有信用承保的,我们可以发现这款产品的合作方有蚂蚁财险、信美相互、芝麻信用三家,所以在产品承保的时候,引入650分的芝麻信用分要求,显然是很有力度的,按照年龄、经济水平排除一部分用户,比如传统用户(比如40岁以上不使用互联网的用户),排除信用状况较差的用户。虽然我不太懂芝麻信用分的内在逻辑,但至少这一招在风控上是有效的,关于芝麻信用分,我和业内人士进行过一些交流,虽然跟人的身体健康没什么关系,但是在信用风险方面还是有很大的考量,650分的芝麻信用分可以避免信贷行业99%以上的恶意诈骗事件。
5. 操作规则
我们可以看到加入相互保的两个核心要求是:18-59岁健康人士、信用评分650分以上。不过家庭成员投保则仅限于18岁以下子女。这样就有效避免了高年龄段成员数量和占比。
3. 用户成本计算
虽然互联网互助产品对于消费者的风险之一是隐性共担成本的不断提升,但我加入两年多的互助平台,并没有出现我们测算出的风险,一个保额30万的互助计划,一年的保费也就几百元而已。
相互险的底层产品是团体重疾险
相较于传统线上互助平台,支付宝推出的互助险是基于团体重大疾病的“互助团体重大疾病保险”,是覆盖100种疾病的纯重大疾病保险,保障期限不超过1年。互助模式下,产品形态最终应该是可以不断续保的产品。
产品形式
产品形态:18-59岁任何人都可以参加,如果不退保,我们可以认为这是一个保障到60岁的中期重大疾病保险,缴费期限到60岁,保障额度是递减模式,18-39岁保障额度为30万,40-59岁保障额度为10万。由于产品是互助型产品,将18-59岁的人群全部合并为一个统一的互助型,因此各个年龄段的费率都一样。对于参加者来说有一定的不公平,但是由于老年人的参保额度减少,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平衡。
l 初始成本计算
显然,大多数用户可能都认为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未来这个窟窿肯定会越来越大。我们来简单分析一下产品形态,测算一下成本。根据产品运作规律,我们可以发现,用户分担成本=净保费*1.1。所以,第一步就是要测算出产品的净保费。显然做起来也不是太难,跟传统重疾险一样,但还是有些许区别的,我们需要用到:重大疾病粗发病率表、芝麻信用优化率、人口基础设施结构、互联网人口结构调整。
注:随着人口变化,我们会根据人口结构数据做一定调整
【注:以下计算未经过严格验证,仅用于演示目的】
重大疾病粗发病率:50%×寿险行业重大疾病发病率表25种疾病
芝麻信用优化率:50%
人口基础设施:中国2010年人口普查(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
互联网人口结构调整:老龄化人口逐渐减少
保额加权调整:18-39岁30万,40-59岁10万
有了基础数据,我们就可以计算出这款相互保产品整体的净成本。
用于表示人口普查中x岁人口的数量
用于表示x岁参保人口25种主要疾病的发病率
用来表示芝麻信用对人的筛选。更一般地,我们使用
我们将28岁确定为人口减少的基准年龄,并以此为基准,以0.95的比例向低年龄组和高年龄组衰减,调整最终的年龄结构。
用于表示x岁对应的保险金额。
一般来说,我们可以得到一个简单的净保费计算公式:
经过简单的测算,我们惊喜地发现,选定上述参数后,如果只考察18-59岁的参与者,P=93.5,远低于我们的预期,即使加上10%的管理费,平均每年的费用也在103元左右。
如果将0-17岁人口数加上30-47岁的系数(统一加30岁),经测算,0-59岁年龄段人口P=78元,加上管理费后,共计86元。
人口老龄化对利率的影响
显然,在采用全年龄混合定价时,人口结构对最终赔付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更多年轻人的参与对维持较低的相互险费率会有一定的正向作用,但随着人口老龄化、经济加速,未来费率必然会上行,如何维持相对年轻的人口结构将是考验相互险能否长期运作的因素之一。
l 国内互助平台现状
我们在文章开头提到,网络互助从2011年开始,在2016年达到顶峰,随后很多平台因为会员数量太少而关闭。从互助险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产品的关闭规则是:
所以会员基础是否充足是维持平台长久运营的重要因素,目前主要有几大互助平台:青松互助、水滴互助、众托帮、e助助等,我们来看一下各平台的简要情况:
该数据来自网络,真实性尚未核实。
我们认为,由于E互助和夸克互助存在时间较长,人口基数变化不大,因此成本比较合理,与我们计算的结果比较接近。而青松互助和水滴互助,由于基数变化过快,人均成本相对较低。
4.项庄舞剑?
我们从来不会用自己的标准去评判别人,大多数人可能都会疑惑产品背后的目的可能是什么,但是我们可以看到,线上互助或者说相互保,尤其是在加入成本为零的情况下,对用户的吸引力还是很大的。从前天晚上这个项目上线到现在,我们看到这个相互保的参与人数已经达到了150万,光是第一天就增加了100万用户。对于1亿用户的规模来说,这只是九牛一毛。当然支付宝也要感谢我们这样的平台提供的免费宣传,当然从商业角度来说,我们当然希望有所收获。我们也可以看到在相关的落地页上,也有一些支付宝推荐的保险产品,让用户可以升级保障。
但是我们觉得互助本身是一件好事,以支付宝的规模,做互助,教育用户,至少对行业来说是一件好事。
5. 值得加入吗?
输入和输出
我们谈论一款保险产品,最后总会问一句:值得买吗?但面对一款加入成本、退出成本为零(目前可以随意退出)的保险产品,未来退出成本会略高一些(以实际保险理赔为准)。我们想说,在蚂蚁金服的支持下,产品的计算成本还是比传统保险定价成本低很多的。如果你满足条件,还是值得参与的。不管是买还是加保,毕竟保障产品的公司是保险公司。
l 平台生存风险
我们提到,互助平台能否长期生存的一个比较重要的因素就是用户基数是否足够大,平台的运营规则也很明确:三个月后,互保会员数量将低于330万,就目前的情况来看,难度非常小。但由于退出成本低,费用分摊和保障期的不确定性,平台存在解散的风险。但我们想指出的是,即使未来平台解散,对参与的用户来说,依然是公平的,不会因为互助费用的分摊而产生损失,因为作为参与者,平台也承担了你自己的风险。这也是99.9%的人的想法,如果我不承担风险,那我买保险,理论来源就没了。
公平
我们都知道,保险遵循的原则之一就是公平,对于任何一个参与方来说,贡献和投入都是成比例的。但是相互险目前实行的是参与方均摊制,也就是说参与方缴纳的保费都是相同的,这有点类似于意外险。但实际上,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的重大疾病发病率差异很大,这与传统的重大疾病保险保费与年龄正相关的观点相矛盾。
值得加入吗?
当我们谈论一款保险产品时,我们总会问:值得买吗?但面对一款加入成本和退出成本为零(目前可以随意退出)的保险产品,未来退出成本会略高一些(以实际保险理赔为准)。我们想说,这样一款由蚂蚁金服背书的产品,还是值得参与的。无论是首次购买还是追加购买,毕竟背书的公司是保险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