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预见,直播电商的泡沫已经到来,热闹的只是冰山一角。
疫情发生以来,在助农助商、拉动消费的带动下,直播带货之风迅速蔓延至各领域。在各方大力支持直播的同时,直播乱象也随之出现。记者近日深入调查发现,如今直播刷单的方式和套餐多种多样。有商家花9万元找主播带货,结果却亏了5万元;有主播向商家要5万元坑位费,结果却拿着3万元去刷单;屡禁不止的刷单“灰色产业”也再度活跃起来,100个粉丝8元,“1288个点赞+88条真实评论+10万播放量”30元……更有甚者,只需一个刷单软件,粉丝的评论、互动、销量甚至发言间隔都可以随意设定。
从数据来看,作为直播带货的先行者和领跑者,淘宝直播今年一季度呈现井喷式增长,2月新增商家数环比增长719%,3月同比增长3倍,为商家带来订单量超160%的增长。近3年来,淘宝直播带动的交易额年增长率超过150%,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也迅速崛起,直播成为增长最快的新经济业态。但与此同时,中消协3月发布的《直播电商购物消费者满意度网络调查报告》显示,主播夸大宣传、虚假宣传、直播间卖货链接不能说明商品特征等问题被多次提及。 37.3%的受访消费者在直播购物中遇到商品质量问题,而遇到问题后仅有13.6%的消费者提起维权投诉。
2019年,电商直播行业规模已超3000亿元,预计2020年将突破1万亿元。按照行业发展的生命周期,一旦出现高峰,泡沫就会立即跌至谷底。明星蜂拥而至卖货,大量人放弃主业转行卖货。平台主播频频现身,公司本身也存在虚报,甚至还有打着直播月入10万、4个月实战挑战年薪20万旗号的各种直播培训班,不知道多少想出名的人被骗了。各方玩家纷纷出道,直播间的战争变成了数字游戏,在这种疯狂中,如何才能真正的卖出货量?
可以预见的是,直播带货的泡沫已经到来,热闹只是冰山一角。其实,网红直播就像一阵风,网红打造个人IP,将流量转化为粉丝,再将粉丝运营成用户,形成可以大范围推广的直播平台,从而在短时间内达到规模化销售的效果。这阵风过后,剩下的就是产品品质和品牌文化本身,只有让消费者拿到真正的优质产品,才能保持持久的生命力。品牌自掏腰包、各路人士蜂拥入直播、网红变相骗取“出场费”等行为,都将被淹没在大浪中,最后留下的只有产品本身。
消费者在经历短期冲动消费后,最终会回归理性。2020年,网红供需结构或仍不平衡,但行业有望从“人带货”转向“货带货”。直播领域将进一步细分,好货将催生出大量中端和尾端主播。同时,资源、资本、流量、品牌将日益向头部聚集,带货人数量将不断下沉。人人都可以成为直播主,直播市场将迎来更大的竞争与挑战。
面对直播电商泡沫、假订单等问题,我们一方面要发挥直播电商优势,推动相关产业创新发展;另一方面也要运用各种手段,严厉打击直播乱象,让直播电商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国家层面,要积极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加强监管,规范直播从业人员,加大对制假、侵犯知识产权、侵犯消费者权益等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实现多方协同治理,引导“直播经济”健康发展;在技术层面,要积极适应5G时代新技术的应用,如AI、AR、VR等在直播中的应用,打造虚拟现实场景,让消费者有沉浸式的购物体验;在平台层面,直播平台在做好自身监管的同时,要在商业模式、内容生产、主播培育、流量吸纳能力等方面积极创新升级,满足消费者不断变化的消费习惯;最根本的还是要在产品上下功夫,无论是企业不断打磨推出新品,还是网红精选优质低价迎合大众需求的产品,都要认真研究,切不可为了追求一时的销量本末倒置。
直播带货作为一股新“风潮”,成为经济转型升级的新突破口,如果从一开始就打好基础,趋利避害,防止泡沫滋生,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直播带货将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