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的价值在于“无论多小的个体,都有自己的品牌”。微信视频号近期开始开放内测资格,将自己定位为人人都可以创作的平台。那么在短视频战场竞争如此激烈的时代,它到底有何特别之处呢?
昨天收到了微信视频号内测的邀请,心里很开心,但是也开始遇到困难了。
因为视频账号内测太久了,我根本就没想过要注册一个账号。
一是忙于毕业论文,没精力剪辑视频;二是还没搞清楚视频号这个产品,不知道它的定位是什么,怎么运作。
如果你想加入,你需要考虑两个问题:是注册个人账号,还是注册公众号。虽然看似没有服务号和订阅号、个人号和机构号的区别,但你还是要知道要发布什么内容。
我应该发自己日常的vlog自娱自乐,还是发一些公众号产品相关的科普知识和分享?没有明确的定位,甚至不知道视频号叫什么名字。
收到微信视频号内测邀请
此外,还要知道发布什么内容以及给谁看。
目前的分发机制很神秘,虽然可以关注博主,但是没有关注流,只有推荐流。推荐算法好像不是基于好友推荐或者点赞内容,所以我甚至不知道会分发到谁的推荐流,也不知道想看的人能不能看到。黑衣人的目标用户画像让我很头疼。
所以我可以借此机会仔细思考一下视频号在微信里扮演着一个什么样的存在。
微信视频号是每个人都可以记录和创作的平台。
2019年12月,张小龙回顾了微信公众号的发展历程。张小龙表示,以文章为代表的“长内容”一直是公众号的主要形态,相比公众号,微信还缺少一个大家都能创造的载体,未来微信会主打短内容。
因此,从官方声明中,我们可以提取出两个关键信息:
小龙希望这个平台是一个人人都可以平等创作、分享的平台。视频号作为视频载体,其实就是以长内容为载体的公众号。01 人人都可以创作
视频账号是一个人人平等创作、分享的平台,首要的关注点就是“每个人”。
因此,不只是机构或媒体,每个人都有机会创建视频账号(只是该功能还在内测中,尚未全面开放,预计未来可以像申请公众号一样,凭身份证即可申请),所以就算你设立个人账号来发布视频也是可以的。
既然谁都可以发帖,是不是跟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类似?很多对视频号的分析,都拿它跟抖音、快手或者哔哩哔哩做比较。视频号有可能跟抖音、快手类似吗?
我的答案是“不”。
因为视频账号的第二个重点是“分享和创作”,这就说明它是一个内容创作者的平台,而不仅仅是一个内容消费平台。
按照80/20法则,20%的人生产内容,80%的人消费内容,它更倾向于服务于前者,所以底层逻辑和抖音、快手不一样。
视频号首先聚集了一群创造价值的人,然后让他们创造的内容服务于各自的受众。毕竟微信有十亿用户,好的内容永远不会缺少消费者。微信坚信“好产品自己会说话”。
另一方面,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因为初期的产品定位比较轻松娱乐,吸引了大量来这里打发时间的用户。抖音的算法也是为广大用户服务的,如何让他们看到自己喜欢的视频,如何让他们看得更过瘾,如何让他们在这里停留的时间更长。这就带来一个问题。
大多数内容创作者并不考虑自己能创造什么价值,而是考虑能制作什么样的内容来取悦这些用户。
趋利避害是人之常情,在这里发学习视频或者实操视频难免会比较小众和冷门,如果想在这里获得更多的曝光和关注,就必须努力变得更轻松、更娱乐化,泛娱乐的受众群体是最大、最广的。
所以微信是产品驱动的,抖音、快手是运营驱动的。
微信能有如此直接的思维,坚信产品为王而非运营至上,坚定服务于生产内容的少数人而非消费内容的多数人,它的底气来自于它十几亿的用户基础。
因为内容生产和内容消费形成了一个闭环,有人生产内容很重要,但有人消费内容也很重要。
20%的人在内容生产上提供价值,80%的人对优质内容给予正向反馈,这样这个循环才能持续下去。其他从零开始的产品没有这个底气,即使吸引了优质的头部创作者。
如果一个烂产品都找不到对应的受众去消费内容,它能走多远呢?所以他们没有别的路可走。
而且这个逻辑在微信公众号上也得到了成功验证,如今微信公众号聚集了各行各业最优秀的作者,出于对原创作者利益的保护,他们在众多平台中选择了微信公众号。
这里产出无数优质内容,很多甚至是几万字的长文。依托微信的规模,优质内容慢慢筛选出优质读者。在这个碎片化的时代,有人愿意花几个小时写一篇深度分析,有人愿意花几个小时在这里看文章,这是一件很神奇的事情。
02 悄悄做一个工具
推出视频号的微信,依然一如既往的低调,并没有过多的宣传这个功能,它就静静的在那里,并没有定义人们应该怎么去使用它,没有通过疯狂的点击首页的小红点或者弹窗,来向所有用户宣告我们也有视频号,叫他们过来玩,它只是默默的作为一个工具,服务于它想要服务的那群人。
有人说微信现在是一个大杂烩,腾讯想拼命抓住短视频的潮流,所以微信才创建了视频号。
早期视频号里确实有不少带有抖音风格或者抖音标签的视频,搬运视频很容易,但没有人解决操作的问题,所以这些搬运过来的抖音内容数据甚至还不如原版抖音。
有人说,这根本就学不来。
未必。
虽然载的东西越来越多,但其实并不杂乱。
因为微信一直坚持自己的初衷,就是做一个工具,所以视频号想要完善的也是它的工具属性。
正如小龙哥提到的,视频号对标的是公众号,以长内容为载体。
公众账号为:
无论个人规模多小,他都可以拥有自己的品牌。
所以微信想服务这些愿意创造价值的个体,帮助他们建立自己的品牌。
公众号和视频号最大的区别就是信息的主要载体不同,一个是文字,一个是图片加视频。
不同的信息载体将给信息的生产和传播带来什么改变?
对于信息生产过程来说,视频降低了创作的成本。
虽然一个精良的视频需要大量的剪辑和优化操作,但拍摄视频这个动作本身就比打字便宜,这也是为什么微信朋友圈鼓励发照片而不是发文字。
因为对大多数人来说,写一段话、说一句话都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一段像样的文字需要经过思考和语言组织才能呈现出来。但发一张照片就容易多了。只要打开相机,按一下就搞定了。
同样,微信也不希望以长文为载体的公众号成为少数人创作的平台,也不希望文字成为限制大多数人发光发热的绊脚石。
因此视频账号照顾了长尾创作需求,给更多人提供了创作、分享的平台,真正实现了人人都能创作。
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视频相对于文字也有其独特的优势。
弗洛伊德说,人的思维有两种,初级思维和次级思维过程。次级思维过程的媒介是语言和文字,初级思维过程的媒介是图像。语言和文字是最高效的沟通媒介,但会损失大量信息,而图像保留了信息的完整性,但信息密度较低。
在公众号的发展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有些内容虽然信息密度不高,但对信息完整性要求非常高,无法通过文字进行有效承载。
于是,基于上述背景,视频账号诞生了。
它不会让微信变得更加臃肿,而只是辅助现有的微信公众号平台,服务于每一个想要创作或者分享的人,为他们提供更加完善的选择,丰富微信工具。
公众号里可以插入视频,为什么还要单独开一个视频号?
好问题。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现在创建微信公众号的人越来越多,好的内容越来越多,我们关注的公众号也越来越多。但是我们的注意力是有限的,能花在看公众号文章上的时间和精力也是有限的。我们关注的一些公众号从来没开通过,每天几百个公众号更新,我们也不知道看什么好。
因此,由于信息过载,一些优质内容逐渐沉到谷底,失去关注。
公众号可以植入视频,但最好是每篇文章都植入或者偶尔植入。我们的内容信息密度比较高,以文字作为主要载体比较合适,同时植入适当的图片来阐释文字。
但如果是为了安利、卖产品,视频比图文更直接,用户更喜欢这种更简单的获取信息的方式。
开设单独的视频账号有什么好处呢?从内容生产者和内容消费者的角度来考虑。
对于内容消费者来说,并不是所有人都喜欢阅读长篇文字,也并不是所有人都有耐心读完那么多文字。
视频号给了他们一个更轻松的选择,喜欢看视频的可以去视频号,喜欢看文字的可以去公众号,即便是喜欢公众号文字内容的,偶尔也会有去B站看科普视频的需求。
对于内容制作者来说:
那么,看完这篇文章,你还觉得视频账号是多余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