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如果我们分析今天所有成功的节日,其核心特征就是成功地营造了符合节日氛围的仪式感。
每年到了这个时候,大家就会互相询问:“你收集齐了五福了吗?”
自2016年支付宝首次推出“集五福”活动以来,这项活动就成为不少人每逢春节必参加的“保留节目”。钱多少是次要的,参与才是最重要的。今年集五福活动2月1日正式上线后,有用户在社交平台上感叹“现在能集五福了,终于感觉到节日气氛开始浓起来了。”
很多时候,“名词转动词”是事物是否深入人心的标志,比如人们会说“百度一下”、“滴滴一下”、“我微信你”、“你做核酸检测了吗?”不要太啰嗦,句子的前言后语,只要直接用名词做动词,交流双方就都能听懂。
如果一个名词有幸得到如此待遇,说明它背后的东西早已变得足够重要,甚至已经深深融入了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春节期间,人们习惯互相询问“集齐五福了吗”,其实也意味着“集齐五福”已经成为了中国人广泛参与的新年习俗。
虽然上线至今才六年,但“集五福”在民间的受欢迎程度却不容小觑:自2017年起,集齐五福的用户数量已突破1亿,甚至在2019年、2020年,分别有3.27亿和3.18亿消费者集齐了五福。考虑到集五福需要更深入的用户参与,仅该功能的用户规模就已经超过了市面上大部分App的活跃用户。
截至发稿,今年已有超过2.5亿用户成功集齐五福,活动火爆程度不减当年。虽然实际收到的红包可能只有几块钱,但并没有多少人关心集齐五福带来的额外收入。“玩得开心”才是很多人参与其中的初衷。
斗年兽、写“福”字,今年有何不同?
《集五福》虽然看似是一款普通的“卡牌收集游戏”,但每年还是坚持推出一些新玩法,增加新奇趣味,今年也不例外,除了传统的AR扫码、通过蚂蚁森林、巴巴农场等方式收集祝福之外,2021年还有更多方式可以获得祝福卡或红包。
比如今年平台就推出了一款名为“打年兽”的互动小游戏。打年兽延续了将传统线下新年习俗搬到线上的思路。在传统的新年习俗中,年兽被认为是一种有头的怪兽,这种以角为武器的怪兽会在每年年底袭击人类。无论是放鞭炮,还是贴春联,都是为了应对怪兽的袭击。由于怪兽也叫“夕”,所以“除夕”一词由此而来。它也有打年兽的意思。
今年在集五福的过程中,用户不必到户外燃放鞭炮欢度除夕,而是可以直接在互动小游戏中使用“电子鞭炮”攻击年兽。当用户集齐五福后,即可进入互动小游戏,屏幕上出现的年兽会随机出现在不同角落,用户只需瞄准射击即可。根据所获的福气值,人们还能有望获得高达 671.88 元的红包。
通过将传统新年习俗搬到线上,人们不仅可以集五福,获得更多红包,还可以通过有趣的游戏获得来年的好运。
当然,除了打年兽等线下新年习俗项目,今年的五福齐聚也尝试将线上线下行为进行更深度的融合。比如还推出了“写福字”活动,人们可以到活动首页手写“福”字,创作属于自己的专属福卡,也可以把这些写满自己心意的福卡送给别人。
这次活动在今年疫情防控的大背景下更显珍贵,毕竟很多人选择就地过年,不能回家与家人团聚,因此送上手写祝福卡成为了家人保持联系的新选择。
今年的五福齐献活动中,与疫情相关的元素颇多。在支付宝正式宣布启动2021年五福齐献活动之际,平台还发布了一段精心制作的短视频。这段短视频由支付宝和中华医学会联合出品,其内容是全国40多万医护人员共同写下“福”字。在积极跟进和回应社会主流议题上,“五福齐献”的价值也得到了凸显。
陶勇医生手写祝福
当然,如果你还以为“集五福”只是支付宝平台的一场狂欢,那你就错了,它已经完成了从单一平台玩法到多平台、多玩法生态圈搭建的跨越——今年,集五福人们一共可以在59个APP或小程序中申领幸运卡,其中还包括快手、抖音、新浪微博、网易云音乐等其他重量级APP。
所有互联网平台都希望推出值得被称为“年俗”的活动,但大多数都未能如愿,原因在于,如果影响力只局限于单一平台,那么充其量只能称之为“年俗营销活动”。要想真正定义为年俗,其影响力必须覆盖足够规模的受众和场景。
我们可以这样想:贴春联、放爆竹之所以在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后,终于成为过年的习俗,正是因为任何一个厂商、任何一个消费者、任何一个家庭,都可以低门槛参与其中。它本来是一个由企业发起的运营活动,但近来正朝着以下路径发展:有意识地从一项私人运营活动转变为一项属于全社会的公共产品。
当“幸福”成为一种社会行为
2016年,支付宝推出的“集五福”成为春节期间的热门话题,除了人们积极扫码互赠祝福外,“勤快福”的稀缺性也连续多日登上各大社交媒体平台的热搜榜,成为街头巷尾的热门话题。自当年成功进入公众视野以来,“集五福”在随后的几年中持续拥有强大的影响力。
从2017年开始,“五福”活动已经超越了单纯的集卡模式,几乎每年都会推出不同的创新玩法,比如2018年首次出现了可以兑换任意福卡的“全能福”手势,而且还可以通过蚂蚁农场、蚂蚁森林领取福卡;2019年,支付宝推出2019花花卡,获得此卡的用户可享受“全年帮你还花呗”的福利;而在2020年,支付宝花花卡升级为“家庭卡”,最诱人的福利就是“帮你还清全家花呗债”。
随着每年新玩法的推出,“集五福”开始对用户产生持久的吸引力,每年年底对“集五福”活动到来的期盼,已经变成一种颇具仪式感的活动,也开始沉淀为互联网领域影响力最强的CNY营销(春节营销)活动之一。
春节营销是互联网平台运营商的必争之地,除了借此难得的机会获取增量用户外,节日氛围也让消费者更愿意参与各种营销活动,更容易对平台产生好感。
多数平台的春节营销方案以发红包为主,如今年互联网平台红包大战呈现“内斗高发”态势,抖音、快手、百度三方红包金额分别达20亿、21亿、22亿。但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回顾互联网红包大战演变史,会发现2016年斥资5亿元揽五福的支付宝才是真正的“鼻祖”之一。
虽然后来者对红包大战的热情还未消退,参与者名单也迅速更替,但支付宝从2017年开始就悄然退出了红包金额的竞争,宣布不再参与红包大战。5亿也是一个不小的数目,这是他几年来一直维持的红包总额,没有增加一分钱。
即便红包金额看似不算“丰厚”,但毫无疑问,“集五福”依然是热门的春节营销活动。为何会如此?因为相较于其他试图通过红包金额在短时间内获得更多收益的平台,在用户认知上已经占有先发优势的“集五福”APP更强调互动与分享,人们能完成的动作不再只是“抢”,还有“玩”、“分享”等互动和更多。
所以,最终的结果很可能是你不记得22亿红包是哪个平台发的,但你一定会记得“集五福”背后的平台叫支付宝,这就是春节营销对平台的意义,这才是真正的价值所在。
事实上,支付宝推出的“收五福”也在重新定义“福”字所代表的文化,以往“福”只是春节期间贴在门上和家里各个地方的一张贴纸,人们通过贴“福”字祈求好运、接受祝福、迎接新年的习俗,本质上是一种个体或家庭层面的独立体验,后来才被互联网发展成为一种新年习俗。
但“集五福”推出后,玩法多样化,已不再只是独立个体或家庭“扫自家门前雪”的行为,而是成为交换祝福卡、写下祝福、送出祝福的一项社会活动、一项影响力更广泛的社交行为。表面上看,是从线下到线上的转变;但本质上,是展示形式和内涵的无限延伸。
“福”字等传统文化元素通过“聚五福”在网络虚拟空间焕发出新的可持续生命力。
举行仪式比什么都重要。
事实上,在春节这样的节日营销中,各大平台都在努力推出爆款、好玩的活动,“五福临门”也不例外。本质上,这样的活动也是平台的传播行为,不同的传播思路,最终会走向完全不同的运营方向。
从今年春节营销的实际情况不难发现,大部分平台将这类传播的价值定义为“传递信息”,希望尽可能多地拥有“吸睛”的信息,在传播过程中突出这类元素,引发用户转发或讨论。比如20亿、21亿、22亿红包就属于此类,这种模式的目的是通过传递信息来获取关注、抢占流量。
但仔细想想,这种模式的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人们进入平台是因为被红包吸引,抢到红包后,只剩下一片狼藉,用户与平台的联系很容易被切断。过于功利地吸引用户,最终只能导致短期热度高涨,长期回归常态。
但如果我们换个模式,把传播的价值定义为营造仪式感,结果就会大不相同。仪式本身强调互动、分享,它关注的不是信息本身,而是信息传递的过程。如集五福游戏所示,用户的目标不是最终得到一两元的红包,而是把福卡分享给亲朋好友,或者完成一个好玩的游戏。
相比于更常见的信息传递模式,这种模式的优势很明显,一方面,人们并不是特别在意最后红包的数额,而更在意过程;另一方面,无论是平台与用户之间,还是用户与用户之间,建立起来的连接,也会让用户对平台产生更强的依赖,对平台的好感度更加强烈。
其实,如果我们分析今天所有成功的节日,其核心特征就是成功地营造了符合节日氛围的仪式感。
在海外,百货约翰每年圣诞节都会坚持投放广告,如今,观看约翰圣诞广告已经成为人们过圣诞节的重要仪式,是圣诞氛围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国内,支付宝的五福临门也开始发挥类似的作用,不再是平台被动向用户推送信息的行为,而逐渐成为用户主动等待平台推出的一种仪式。
仪式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商家想要传达的信息很容易在节日营销的信息洪流中被淹没,毕竟几乎所有品牌在此时此刻都急于发声,但仪式不同,它具有吸引消费者主动参与或讨论的特性。换句话说,像集五福这样的活动具有引流的能力。
所以某种程度上,自2016年上线以来,《集五福临门》就成为了互联网年俗的标杆案例,取得如此成绩的原因无非有以下几点:坚持不懈的运营、不断的微创新以及带来新鲜的玩法、对传统文化和消费者心理的深刻洞察。
最后还是想问一下:今年的五福大家集齐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