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泄密问题屡禁不止,这些错误心理认知你有吗?

2024-09-04
来源:网络整理

近年来,微信泄密事件猖獗、频发,成为名副其实的泄密“重灾区”。心理是行动的先导,从保密管理规范和大量泄密案例分析来看,微信泄密往往源于一些错误的心理认知,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

有的同志认为,微信上收发的信息数量庞大,有关部门不可能管理所有机密信息,即使能管理,也只能用关键词搜索,通过模糊信息、拍照、用语音或转换格式发送,就能躲过而不被人察觉,这种心态就像鸵鸟遇到威胁就把头埋在沙子里,自欺欺人。在近期的微信泄密案中,当事人采取巧妙规避手段的案例屡见不鲜,有的甚至采取对方看过后迅速“撤回”的伎俩,但这些都造成了严重后果。

走捷径心态。一些同志只追求工作效率,忽视保密纪律。在传达上级精神、领导指示时,认为用微信一键发送,等着回复,省时省力。这种心态从根本上讲就是违反保密纪律。保密纪律成了工作的“绊脚石”,而不是保护国家安全利益和个人前途命运的“安全绳”。表面上是方便了工作,实际上却给敌特窃取机密提供了便利。2020年,某单位干部李某通过微信群传达:1个保密通知,事发后被给予行政警告处分。李某被查处时承认,他所在单位有10多人在外工作,事情太多,就想走“捷径”,忽视保密纪律。现在很后悔。

有的同志不把保密当成自己的责任,却把知晓秘密当成一门“本事”,在工作中了解到外界关注的机密信息后,就迫不及待地在微信群里“曝光”、在朋友圈里发帖,明目张胆地炫耀“炫耀”机密信息。这种心态本质上是虚荣心作祟。为了成为朋友眼中的“消息灵通人士”或“知情人”,不惜将涉及国家安全利益的机密信息作为提升个人影响力的手段。2017年,某领域改革方案初步定稿,一位姓强的干部看到后,认为涉及圈内朋友的切身利益,便偷偷将方案草案拍下来,通过微信告知朋友,随后发到自己单位的微信群里,引起疯狂转发和热议,对改革大局造成严重干扰。

微信消息太多_太多微信消息怎么发_微信消息多了怎么清理

有些同志在遇到紧急事项或上级催要提供材料时,觉得当务之急是想办法尽快完成任务,选择方便快捷的微信联系方式没有错,只要自己的出发点是为了工作,哪怕违反保密纪律也没关系。这种心态本质上就是没有认识到一旦泄密,工作就归零,导致本末倒置,混淆是非。2019年,某单位干部廖某用微信传达机密文件,被调查时,他不仅没有悔意,反而觉得委屈,说“时间那么紧,不用微信传达都不可能”,直到面对调查人员质问“为什么不调集骨干单独传达?”“这是泄密,危害公司安全。”通讯延迟的危害还有比这更大的吗?”他这时才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深深后悔不已。

从众心理。有的同志看到别人用微信发保密信息,就认为即使自己违规了,被查了也不会被追责,在这种“小事”上遵守规定,又会被视为胆小怕事,最后也成了“破窗效应”的俘虏,盲目跟风违反保密纪律。这种心理,本质上就是在常见违规行为面前丧失了独立思考,动摇了本来就很薄弱的保密意识,在2021年,某单位干部尤某值班时接到了保密通知,他想起单位微信群里经常有人发内部信息,于是就盲目跟风,上传了照片。侯尤告诉调查组:“以前看过微信泄密通知,但一直以为身边人发一下没事,就没当回事。”

无知。有的同志“知之甚少,不知其所以然”,以为一些秘密信息不敏感,发到微信上就可以了;有的同志认为微信本身采用了先进的安全保密技术,只要信息是点对点发送的,就不会有泄密;有的同志认为只发给同事,不会传到“失控”的地步。其实,网络历来是情报收集的重要来源,开放的网络社交平台更是各国情报机构监控的重点,信息一旦公布,就好比断了线的风筝,一人传十,十人传百,传播范围完全不可控。他看完政策文件后,通过微信拍照发给同事史某,反复叮嘱他不要传播。然而,史某却不守承诺,把文件照片发给了其他人。最终,病毒传播链不断延伸,失控。牟某、石某等均受到了严肃处理。

有些同志秉承“管好自己的事”的理念,看到微信群、朋友圈有人发机密信息,就认为好心提醒一下别人,就算是多管闲事。组织上召开汇报会,就被当成“背刺”,只要你悄悄“潜伏”或者“看守”,就不会被追责,机密是否泄露,与你无关,这种心态本质上就是不愿得罪“好人”的心态,有些人实际上不仅没有尽到公民保密义务,还助长了乱传信息的不良风气。2020年,吕姓干部因在单位微信群传播机密信息被三次抓捕。三个微信群转发了这条信息,三个群近百名同事无一人上前制止,让机密信息流传开来。最终,三个微信群管理员被追责。

治顽疾先除心魔,遏制微信泄密事件频发,我们每个人都要从自身做起,谨言慎行,严守底线,共同维护国家机密安全。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