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方言调查实践团队:保护家乡方言,坚定文化自信

2024-09-05
来源:网络整理

“我有一个爱情故事,我想唱给你们听。”

“黄丝,黄丝,快来吃饭吧。”

“正月嗑瓜子,二月放风筝”。

走在家乡的大街小巷,这些充满乡愁的童谣是否会在你的记忆中回荡?

近日寒假,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方言调查实践队开展了以“保护家乡方言、坚定文化自信”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来自五湖四海的队员们回到家乡,怀揣着同一个目的——“调查方言现状及方言文化保护建议”。

学生合影

北方方言熟练程度高

吴语掌握率高

现在还有多少人会说方言?有些方言是不是即将消失?实践队首先以网络问卷的形式进行了初步调研。

共发放问卷250份,回收率为76.8%,问卷由实践团成员家乡的老师、同学、朋友及长辈、亲戚填写,年龄分布在60多岁至00多岁,主要集中在80后至2000后人群中,其中2000后人群占比最大(约占总人口的1/3),主要分布在浙江宁波、四川各县市、江苏南通等地。

学生们发现,问卷分析得出的结论大部分符合“方言正在加速消失,存续形势严峻”的预测,但也存在一些有趣的现象,如“北方方言的熟练程度明显高于吴语,而吴语在南北地区熟练程度更高”。团队初步推测,其原因是北方方言比吴语更接近普通话,因此学习难度更小,也更容易融入普通话。

在家乡走访阶段,实践组成员采访了家乡的同龄年轻人以及当地方言工作者。

采访中,四川队员们创新性地用方言回答问题,熟悉又亲切的乡音传递出他们对家乡方言的喜爱,对家乡文化的认可与信心。方言消失是不可能说的,比如绵阳的方言氛围就很浓厚,大家在日常生活中都会用四川话。方言是刻在你骨子里的东西,就像你不会忘记吃饭喝水一样。”

进一步探究四川方言至今仍保持良好状态的原因,除了整体语言使用环境的考虑外,受访学生还提到一个小细节:“有些品牌的奶茶杯上会印上一些方言,可以说是一件有趣的小福事吧。”

受访者中,也不乏对方言深有体会的“小专家”。谈及宁波话,宁波组采访的学生郭同学津津有味地讲起话来,将“吴语派”、“苏州话派”如获至宝地介绍给学员。他是一位研究方言的微信公众号用户,表示自己很喜欢哔哩哔哩和抖音上的宁波方言娱乐视频。虽然他谦虚地表示自己对方言了解不多,但“一百多年前晚清道光年间带有尖、圆后缀的宁波话”“汉语发音”、“不同方言保留了古汉语的不同特点”等知识让实习成员受益匪浅。

方言文化的传承

需要全社会的努力

尽管年龄不同、家乡不同,但当谈及家乡口音时,受访者们的眼睛都亮了起来,而谈及方言的失传,他们难掩忧虑。“方言是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血脉,我们都希望它能够继续存在下去。”受访者们真诚的表情也让练习组的成员们感动不已。

在江苏南通,如东县文化广电旅游局的工作人员结合各自的工作领域,向实践团成员提出了一些方言保护措施的建议:“教育、语言文字工作行政部门要把传承方言文化作为一项重要职能,把方言的延续保存和使用纳入基础教育,比如设计、编写一些南通方言特色课程等。”

同时,实践组成员还就方言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方言保护措施等问题与专家学者进行了深入探讨交流。谈到地方戏曲,中国语言资源保护项目核心专家组专家、汉语言学者肖平教授表示:“方言与具体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就好比皮与毛的关系,皮没了,毛往哪儿贴?所以,保护传承方言文化,是保护地方传统文化的一大前提。”

“保护方言文化有两种方式:保存和传承。前者我们学者可以做,后者则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肖平教授在详细介绍了我国语言保护工程的现状后,还谈到了新时代的青年们,表达了由衷的希望和期待,“只要青年们愿意学习、使用方言,方言就可以传承下去。”

肖平教授与学生合影

通过本次社会实践活动,团员们深入了解了我国不同地区方言发展的由来和现状,亲身感受到了方言文化保护对于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保护方面任重道远,道路漫长艰辛,但只要坚持前行就一定能到达目的地,文化自信必不可少。

“方言是珍贵的非物质遗产,我们希望它们能够传承下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