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低利率环境下,保险市场竞争压力加大,导致保险公司盈利压力较大,部分股东开始“退缩”。尤其是像国富人寿这样自成立以来一直处于亏损状态的公司,近日,第四大股东吉安新年宣布将出售所持全部股份。与此同时,唯品会作为第二大股东,通过收购吉安新年股份,进一步加强了在国富人寿的话语权,彰显出其在金融领域的野心。
又有保险公司股东提出“减持”。
8月14日,国富人寿发布信息披露公告,公告称,其股东吉安新年企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吉安新年”)将其持有的国富人寿股份全部转让给广西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广西投资集团”)和广州唯品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唯品会”)。
资料显示,吉安新年共计持有国富人寿10.13%的股份,粤海投资集团和唯品会分别持有6.23%和3.89%的股份。加上此前持有的股份,本次股权转让完成后,粤海投资集团持有国富人寿的股份占比为31.77%;唯品会持有国富人寿的股份占比为24.32%。
事实上,在低利率环境下,保险市场竞争压力加大,将保险公司快速盈利视为常态的股东无疑会失去持股耐心。
尤其是包括国富人寿在内的“新生代”险企,整个行业经历了高额现价、理财产品近乎无序扩张的市场阶段,“新生代”险企已经没有经验可借鉴,规模有限,过去的利润暴涨已无法复制。
以国富人寿为例,其成立七年来始终没有打破“七年保本八年盈利”的定律,始终没有盈利,此外偿付能力也是国富人寿面临的一大难题,随着初始资本的不断消耗,国富人寿只能向股东寻求帮助。
面对盈利前景遥遥无期、长期增资需求的双重压力,吉安新年如今选择将股权转让给资金实力雄厚的粤投集团和唯品会,这或许不仅有助于缓解自身的资金压力,也有助于保险公司稳定经营。而对于接手的唯品会而言,这也意味着其金融版图的进一步扩张。
纷纷被抛弃
8月14日,国富人寿第四大股东率先选择“清仓”,公告显示,吉安鑫年拟将其持有的1.95亿股国富人寿股份转让给第一大股东粤海投资集团和第二大股东唯品会。
具体来看,粤投集团持股1.2亿股,占国富人寿总股份的6.23%;唯品会持股7500万股,占国富人寿总股份的3.89%。粤投集团持有国富人寿总股份的31.77%;唯品会持有国富人寿总股份的24.32%,话语权进一步增强。
值得一提的是,一度被多方称赞的国富人寿,其实资质不佳。
让我们把时间拨回到2018年,当覆盖在牌匾上的红布徐徐揭开的时候,国富人寿在保险业的大潮中成立了。
作为广西唯一一家本土全国性寿险公司,国富人寿受到各路投资者的追捧,初始股东中不仅有广西国资重要资本运营平台广西投资集团,还有电商巨头唯品会、私募巨头新中利等知名资本加盟。
自成立之初便明确“深化区域经营”的发展战略,国富人寿依托股东强大背景,短时间内完成了自治区14个地级市及重点县域的机构设置,实现机构全覆盖。
尽管基础良好,国富人寿也未能逃脱行业“魔咒”。据了解,我国寿险行业有“第七年盈亏平衡、第八年盈利”的发展规律,即开业后第七年盈亏平衡,第八年进入盈利周期。
数据显示,国富人寿2018年至2023年均未能盈利,数据显示,在此期间,其净利润分别为-1.19亿元、-4700万元、-6600万元、-1.55亿元、-2.8亿元、-2.25亿元。
进入2024年后,国富人寿也未能逃脱亏损的命运,截至今年二季度末,国富人寿净亏损达6100万元,相比2023年同期的6500万元,亏损幅度仅微缩约400万元。
正如泰康人寿总经理陈东升所说,“企业成长,三年定生死,五年打基础,八年立足”。
如今,成立7年的国富人寿距离站稳脚跟还有多远仍是一个未知数。但股东们显然已经没有了当初的耐心。
随着业务规模扩大,国富人寿偿付能力迅速消耗,2018年四季度末,公司核心及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为1977.57%,2019年四季度末降至714.87%,2020年四季度进一步降至193.13%。
国富人寿以此为由向股东要钱,2021年5月,国富人寿首次披露注册资本变更公告,拟增资10亿元,前五大股东均参与增资。
不过,或许是迫于股东资金压力,以及对国富人寿盈利能力暂时不抱希望,不少股东选择不“跟风”,增资金额由一开始的10亿元变为6.34亿元,最终放弃增资。
最终,在广西国资、唯品会的支持下,2021年四季度末,国富人寿核心及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再度回升至309.26%。不过,受到偿二代影响,仅一个季度之后,国富人寿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分别降至198.48%、188.21%。
与2022年一季度相比,国富人寿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继续下降,2024年二季度末,公司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分别为155.82%、20.99%,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分别为119.55%。
因此,面对国富人寿仍需要时间和资金才能成长的现实,吉安新年选择将股权转让给资金实力雄厚的股东,不仅有利于缓解自身的资金压力,也有利于急需“输血”的国富人寿站稳脚跟。
国富人寿诞生的时机不对
“新一代”保险公司,通常是指2017年以后成立的保险公司。
彼时,保险牌照开始全线收紧,整个行业经历了高价位、金融产品近乎无序扩张的市场阶段,而互联网保险的崛起尚处于起步阶段、前途未卜。
包括国富人寿在内的“新生代”险企已经没有经验可借鉴,过去的规模和利润暴增已经无法复制,因此依然选择银保渠道。
具体来看,2019年,即国富人寿运营的第一个完整年度,公司来自银保银邮渠道的原保险合同收入为5.71亿元,占比高达93.6%,尽管国富人寿积极拓展其他渠道,但直至2023年,其来自银保银邮渠道获得的原保险合同收入仍高达21.66亿元,占总保费收入的70.6%。
虽然保费规模有所增加,但对于银保渠道的依赖必然会增加国富人寿的费用及佣金支出。
数据显示,国富人寿成立以来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分别为0.7亿元、0.54亿元、3.11亿元、4.85亿元、4.83亿元、5.05亿元,占保险业务收入比重较高,分别为4.64%、8.85%、19.35%、22.52%、16.34%、16.46%。
此外,银保渠道退保率高已成为常态,公众号13精算师指出,银保渠道销售的主要产品多为中短期储蓄型保险,这些产品到期后,会出现集中退保现象,这将导致大量保险公司退保率上升,对现金流造成不小压力。
2023年,国富人寿退保金达1.75亿元,同比增长52.95%,今年上半年,国富人寿退保金额排名前三的产品均来自银保渠道。
除了费用损失外,利率损失也是拖累国富人寿利润的重要原因之一。
受基准利率持续下行影响,近年来多数险企投资收益不佳,整体投资收益率承压,今年二季度国富人寿投资收益率同比下降18个基点至2.69%,2023年同期为2.51%。
不过相比和泰人寿、华贵人寿、横琴人寿等同业,国富人寿迈出的步伐非常稳健,虽然还未进入盈利周期,但国富人寿的保费收入却呈现同比增长的趋势,迅速打开经营局面此外,国富人寿总资产规模已突破百亿元,截至今年二季度末,国富人寿总资产突破168.06亿元,保费收入也达到29.97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国富人寿也大力拓展线上销售渠道,今年销量排名前三的产品中,有两款主要通过线上渠道销售。
唯品会的财务状况
与国富人寿被原始股东清算离场的“命运”类似,大股东唯品会的金融布局,也有几分“生不逢时”的无奈。
回顾互联网金融蓬勃发展的时代,百度、阿里巴巴、腾讯、京东等互联网巨头均在金融领域奋勇前行、拓展版图。
唯品会的互联网金融故事始于10年前,2013年夏天,余额宝上线,引发互联网金融创业热潮,唯品会不甘落后,迅速于同年7月宣布成立金融事业部,进军互联网金融行业。
2014年,唯品会已获得包括支付、融资租赁、商业保理、保险经纪、小额贷款等多张金融牌照。2015年,唯品会的金融服务也拓展到供应链金融、消费金融、支付、理财、保险、征信等。2016年9月,唯品会收购第三方支付公司浙江贝富,将其纳入唯品会。
据了解,巅峰时期,唯品会的金融布局领先众多互联网同行,其业务涵盖消费分期产品唯品会花销、现金贷产品唯品会花销取现、互联网理财产品唯品会宝、互联网保险代理产品唯品会、众筹产品包括唯品会众筹、个人征信品牌唯品会征信、第三方支付产品唯品会支付、供应商贷款产品“唯易贷”等等。
当年,唯品会还在财报中展示了旗下唯品金融的业绩,2015年至2017年,唯品金融净收入分别为0.62亿元、1.15亿元、2.5亿元,增长明显。
但2018年之后,互联网金融进入大洗牌期,唯品金融也未能幸免。数据显示,2016年至2019年,唯品会消费信贷余额分别为33亿元、47亿元、57亿元。2019年的断崖式下跌也印证了业务调整的事实。
在对平台公司金融业务进行常态化监管的制度框架初步形成后,唯品会才得以继续拓展金融版图。
2021年,唯品富邦消费金融正式获批开业,成为国内第30家消费金融公司,唯品会终于拿到了梦寐以求的消费金融牌照。
纵观唯品会的金融布局,主要集中在两个方向,在B端供应链金融方面,唯品会通过提供融资服务,帮助供应商解决资金周转问题,从而加强了与供应商的合作关系,也为公司带来了稳定的收入来源;在C端,唯品会通过消费信贷产品,满足了消费者即时消费的需求,带动了平台的销售增长。
与金融布局不同,作为一家寿险公司,国富人寿与唯品会的业务联系非常少,因此,两者的合作或将更多地体现在金融投资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