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大街小巷随处可见的二维码支付,
这是我们引以为豪的生活便利。
但同时也存在不少安全隐患。
央行终于出手了!
你每天使用的移动支付功能,
从明年四月开始将发生重大变化!
使用支付宝、微信等APP扫码支付。
配额限制将正式实行。
12月27日,中国人民银行官网发布《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印发《人民币跨境流动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银发[2017]296号),出台相关技术规范,从额度、防范风险等多角度进行管理,将于4月1日起实施。
条码支付服务包括扫描付款和扫描收据。
换句话说,无论你扫描商家的条形码,
或者商家扫描您手机上生成的二维码。
均属于央行此次监管的条码支付业务范围。
新规的重点之一,是强调经营资质要求。
静态条码支付每日不得超过500元:
由于容易被篡改及携带木马或病毒,支付风险最高,风险防范等级最低,为D级。无论采用何种交易验证方式,同一客户单个银行账户或所有支付账户、快捷支付单日累计交易金额不得超过500元。
对于动态条码付款:
若采用两个及以上有效数字证书或电子签名要素(如指纹等),且风险防范能力为A级的,每日支付限额不受限制,可以由银行或支付机构另行约定;
使用数字证书、电子签名以外的两个及以上有效要素验证的,风险防范能力为B级,每日支付限额为5000元;
若使用少于2类有效要素进行验证的,风险防范能力为C级,每日支付限额为1000元。
静态条形码
它目前被认为是风险最高的支付领域之一。
这些限制会对消费者产生影响吗?
专家认为,每日累计交易金额已经可以满足大多数人使用条码支付的需求。
“市场统计数据显示,条码支付业务95%为单笔500元以下的小额交易,2017年上半年平均交易金额在100元左右。”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支付清算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赵耀说。
条码支付标准将于2018年4月1日起实施。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董希淼举了一个例子:
新规定实施后,消费者在街头摊贩处扫描静态条码支付小额款项不会受到影响,也不会影响摊贩付款。如果你在餐厅吃了一顿600元的饭,扫描静态条码支付会有点困难,但可以让收银员扫描消费者手机上生成的动态条码,其实更安全。
据媒体报道,腾讯和支付宝均表示:
研究央行通知,
我们会持续收集用户和商家的实际需求。
诈骗手段多种多样,扫码时要小心这些陷阱
1. 静态条形码被“交换”
2017年3月,蒋某误扫描了一辆被调包的共享单车上的二维码,将99元押金转入犯罪分子账户,无法追回。目前,部分特殊商户(小微商户)采用静态条码作为支付方式,但静态条码易被替换,如果扫描被犯罪分子替换的条码进行支付,资金将支付给犯罪分子,导致商户无法收款。
2.利用支付码伪造交通罚单等。
2017年3月,南京的邹先生在自家车上发现一张停车罚单,上面有“扫一扫支付”的二维码,扫描二维码后显示“违章处理,转账200元,点击确认”,经核实发现,这是一张假罚单。
不法分子利用消费者贪图省事、粗心大意的心理,根据日常生活消费、公用事业缴费(水、电、煤气费等)、交通违章罚单缴费等应用场景,编造虚假的缴费信息通知或提示,同时放置或打印伪造的条码,误导客户扫描假码实施诈骗。
3. 嵌入木马,扫描代码窃取信用卡或信息
不法分子在生成的条形码中植入木马病毒程序,此类条形码一旦被误扫描,手机可能被感染或被他人控制,造成账户资金被盗、个人敏感信息泄露等风险。“僵尸粉丝”诈骗也属于此类。
4. 诱骗消费者发送付款代码,然后窃取他们的账户
犯罪分子以金钱或物质奖励、折扣等方式诱导消费者发送支付码,然后迅速进行诈骗交易。2016年8月,参加“集赞送好礼”活动的云南杨小姐联系商家换取奖品,商家不断要求杨女士发送支付码,最终成功盗取其账户资金。
5. 假冒网店发送付款条形码实施诈骗
网上购物时,不乏无良商家在购物平台监控范围之外,诱骗消费者扫码支付。南京的沈女士在网上选好衣服后,用手机通过店铺发来的二维码支付,但随后被对方屏蔽,损失约2000元。
6. 使用小礼物和其他奖励来诱导扫描和注册
犯罪分子以赠送小礼物的方式,诱导消费者在注册页面扫描二维码并填写姓名、手机号、身份证号等相关信息,然后将个人身份信息转卖牟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