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下支付市场的争夺战还在继续,创新支付方式能否改变局面还是未知数,但支付技术的升级换代已如火如荼,近日,支付宝推出刷脸支付产品“蜻蜓”,可接入线下实体店收银台,应用于医院、商超、餐厅、品牌零售店、便利店甚至菜市场等众多场景,实现刷脸支付。
作为支付技术的创新升级,刷脸支付也受到银联、微信支付等支付巨头的重视。然而,尽管刷脸支付在效率、安全方面具有突出优势,但相较于二维码支付,仍受制于成本。在此情况下,刷脸支付能否普及仍存在诸多不确定性。
付款升级
2017年9月1日,支付宝在杭州万象城店肯德基KPRO餐厅正式上线刷脸支付,开创全球刷脸支付商业试点。
据支付宝介绍,作为新一代刷脸支付产品,“蜻蜓”相比上一代产品进行了技术升级,在安全性方面,蜻蜓采用了3D结构光摄像头,不同于传统的2D摄像头,能够帮助采集数十倍于传统2D摄像头的特征数据,降低人脸识别错误率。
效率方面,以超市为例,引入刷脸支付后,一个收银员可以维持3台自助收银机,收银效率提升了50%,相当于节省了50%的顾客等待时间。
据悉,卜蜂莲花是首家采用支付宝刷脸支付功能的超市。
事实上,作为支付领域的竞争对手,微信支付与银联也均已进入刷脸支付市场并进行市场推广。微信刷脸支付于2017年12月首次面世,此后逐渐在商场开始试点,目前包括深圳家乐福、南京苏果超市、金鹰超市等零售商家均已上线微信刷脸支付终端。2018年11月,微信联手天虹打造首个智慧零售门店,刷脸支付在超市成功落地。
2018年12月10日,银联宣布,持卡人只需在云闪付APP上注册并开通“刷脸支付”服务,选择一张银联卡作为默认支付卡,即可在北京复兴门百盛、好利来、上海新世界城、博览源、颛桥万达、优便民等部分指定门店使用刷脸支付。试点结束后,北京复兴门百盛等商户仍将继续提供刷脸支付服务。
刷脸支付受追捧,三家支付平台虽然相继入局市场,但差异性尚不明显,业内人士指出,微信、支付宝、银联刷脸支付在体验上尚未拉开明显差距,但在市场布局上各有优势,未来仍需市场接受。
支付百科评论员寇祥涛在接受时代财经采访时表示,从监管对支付安全的要求来看,一般需要进行多因素验证。生物识别在国内发展比较快,市场技术基础在逐步完善,应用领域也在逐步普及,人脸识别是未来的一个趋势。
普及仍存在变数
刷脸支付是否能彻底改变早已被大众接受的二维码支付方式,还有待观察,但从安全性和效率上看,刷脸支付确实更胜一筹。
相比技术要求更高的人脸识别,条码更容易被替换或植入病毒,危险系数更高;另外,条码支付依赖智能硬件,在支付选项和效率上不如人脸识别支付。
寇祥涛表示,相较于刷脸支付,二维码支付不需要用户打开手机激活APP、选择二维码等,直接通过人脸识别即可验证。此外,人脸识别在安全性方面也有所提升,重叠率很低,支付行为更容易验证。另外,如果扫码时需要输入密码,忘记密码也会带来麻烦。
不过,相较于刷脸支付,扫码支付对于部分商户而言,成本优势明显。“对于一些小微商户来说,一张免费的支付码就能解决支付问题,无需投入额外成本购买人脸识别系统。而对于大中型商户来说,如果使用刷脸支付,则需要投入资金升级现有的收银系统。在刷脸支付市场尚未成型、市场接受度不成熟的情况下,刷脸收银系统能否充分发挥其作用并带来足够的效益,值得探讨。”一位支付领域研究员告诉时代财经。
由于成本因素,未来刷脸支付能否普及还是个未知数。“刷脸支付能否普及,主要取决于产品的两端,一端是用户端,另一端是收单端或者商户端。”寇祥涛称,“在目前扫码只需刷卡即可受理的情况下,商户或者服务商采购整套设备的成本并不低,而且支付率很低,收单机构和服务商未必愿意投入高额成本去拓展市场。”
“如果人脸识别支付达不到预期目标,支付平台可能会叫停项目或者边缘化,这会给一线合作方造成重大损失,因为收单机构、代理商拿货了,厂商也会效仿,建立生产线。当年的声波支付就是一个典型例子,一些服务商采购了大量的声控受理设备,却因为这种支付方式被边缘化而蒙受损失。”上述研究员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