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做化学实验一样,直播间里的主播和线下门店的老板们把被称为“海藻籽”的种子泡在温水中,拿起一张布满颗粒的棕色面膜。“亲,这是纯天然海藻面膜,无任何添加剂,给肌肤天然补水。”他们兴奋地说——这款“海藻面膜”很受欢迎,销量过万。
有些店铺在该平台上的海藻面膜销量过万张,甚至过十万张。
包装上标榜“海藻籽”的种子,其实是“水菹”的种子(又名“南仙人掌”),并未被纳入《已使用化妆品原料目录(2021年版)》。而与之容易混淆的有毒“南仙人掌”已被国家药监局明令禁止用于化妆品生产或注册。
8月初,澎湃新闻在海藻面膜企业集中的广州、佛山两座城市进行了深入调查,发现除了捏造成分、非法添加、虚假宣传等问题,相当一部分海藻颗粒面膜企业销售的所谓“海藻面膜”既没有资质注册,也没有正规的生产和质检流程,几乎全部是“三无”产品。此外,这类“海藻面膜”普遍存在细菌总数超标的情况,消费者使用后可能引发细菌感染、过敏等现象。
业内人士指出,被简单称为“海藻面膜”的海藻颗粒面膜在国内畅销多年,其实是个骗局。
成分:不含海藻的“海藻面膜”
天然海藻护肤概念流行起来后,海藻面膜在市场上热销多年,为“半亩花田”、“美雨拉”、“紫莱熙”等众多品牌带来知名度。
广州白云区被誉为中国化妆品行业硅谷。8月初,广州最大的化妆品批发市场白云区兴发广场二期一家海藻面膜店的老板王洲称,500克的海藻面膜要34元,350克的要22元,而且还存在原料劣质、胶水质量不好的产品。
记者发现,线上线下购买的8盒海藻面膜样品,经检测全部为爵床科水生植物属的种子。
王洲随即打开两盒海藻面膜样品,舀出三勺放入碗中加水搅拌。几分钟后,碗中的液体结成一层薄膜,上面覆满了棕黑色的“海藻籽”。“我们卖的是从缅甸进口的,有一种国产海藻没有明胶,便宜很多。”
对于面膜的成分,王洲坚称是海藻提取物。
张浩也在白云美湾广场附近经营着一家海藻面膜店,他表示,店里的海藻面膜原料都是从东南亚进口的,“海藻越细,分泌出的凝胶越黏稠,价格也越贵。”
除广州白云区外,佛山市也有不少海藻面膜生产。在国家食药监局旗下“化妆品监管APP”上,已检索到8000余家“海藻面膜”企业,其中“海藻面膜”企业达1600余家,且多数注册地在广州、佛山。
孙明是佛山一家海藻面膜加工厂的负责人,他告诉澎湃新闻,海藻面膜的原料其实并不是产自大海,而是一种植物,国内山东、安徽、陕西都有产,但大部分都是从东南亚进口,进口原料的价格在每公斤24-25元,他们工厂要做的就是筛选、打光、包装等。
海藻是一种低等植物,不开花、不结果、不结种子。那么王洲、张浩售卖的海藻面膜里的海藻颗粒到底是什么呢?
一位长期关注化妆品行业的业内人士向澎湃新闻透露,目前市面上销售的海藻面膜大多产自广东,其他地区很少,“海藻面膜里的颗粒应该是‘水蓑衣’,或者是制作冰粉的‘冰粉籽’。”
澎湃新闻记者在暗访中,从广州白云区、佛山市等多个商家购买样品,并在网上购买到“半亩花田”“美雨拉”“自来喜”等品牌的“海藻面膜”。经专业人士初步鉴定,这些包装成“海藻籽”的种子,其实是菱角属植物的种子。
解剖显微镜下的“海藻面膜”里的颗粒(其实是爵床科()植物的干燥种子。)来源:上海辰山标本馆馆长葛斌杰
上海辰山植物标本馆馆长葛斌杰在解剖显微镜下对澎湃新闻送来的标本进行了检查。他表示,初步判断所有标本中的主要颗粒均为爵床科植物(学名:)的干燥种子。该属植物在中国分布有6种,全球分布近100种,具体种类的鉴定仍需要进一步的栽培观察。
此外,不同样品中混入的杂质和种子的程度也不同。“其中三个样品中混入了较多的种子,一些样品中含有尖锐的沙砾状杂质,还有一个样品中含有十字花科()碎米荠()植物的干种子,”他说。
公开资料显示,水菖蒲籽又名南田亨子,主产于泰国、越南、印尼等地,也有人称其为进口亨子,我国广东、广西两省主要使用,所以又称“广田亨子”。而与之仅相差一个字母、容易混淆的“亨子”则被国家药监局明确“禁止”:根据相关规定,国家药监局严禁将“亨子”与“海藻”混淆用于化妆品生产或注册。
2023年12月13日,广州市市场监管局发布《普通化妆品备案问答(第五十一期)》(以下简称《问答》)。关于海藻面膜,《问答》称,根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关于更新化妆品禁用成分名单的公告》(2021年第74号),莨菪( )为化妆品禁用植物(动物)原料,严禁将“莨菪”与“海藻”混淆用于化妆品生产或备案。
无论是天仙子()还是天仙子( )都不在《已使用化妆品原料目录(2021年版)》中——这意味着将这些植物种子添加到护肤品中进行加工和销售是违反规定的。
质检:菌落计数超标是“公开的秘密”
“如果没有人做(检查)这些事情还好,但如果有人做,就很麻烦了。”张浩告诉澎湃新闻,海藻面膜是植物成分,添加剂很少,但因为没有添加剂,如果大量销售,很容易惹麻烦。“植物是活的,必然会携带微生物,如果检测出来100%超标,那我们就要查你。”他说。
澎湃新闻记者走访发现,位于兴发广场二期的一家护肤品工厂内,张贴着海藻面膜的宣传海报,目前尚未撤除。店主小华也表示,海藻面膜的问题是“菌落数经常超标”。
店内展示海藻面膜的使用方法。
小华的店里没有样品,只有这张海报。“我要换海报。”他称,现在在网上购买,出现任何问题,商家都不会给你答复。
“你能接受我们就卖,不能接受我们就不卖。”小华说,一瓶500克的海藻面膜售价15元,都是流通商品,价格透明。“现在最主要的问题是食药监局会检查菌落总数是否超标,就算有(紫外线)照射,如果当下不超标,半年后可能还是会超标,这是植物种子的性质决定的。”
但在小华看来,即使细菌超标,也不会对皮肤造成伤害,因为产品是纯天然、无添加的,“就像菜籽油一样。”小华说,他们在佛山加工,主要卖给美容院。
业内人士李锐指出海藻面膜的“悖论”——“一消毒就不活跃,不消毒的话菌落数就会超标。”他表示,海藻面膜的原材料基本都是从国外进口,“网上有很多演示说面膜加水几天就能发芽,但其实根本就没有消毒。”
澎湃新闻注意到,海藻面膜菌落计数超标的问题屡屡被食药监局指出。
8月13日,国家药监局发布37批次不合格化妆品通报(2024年第31号)显示,不合格产品有26批次为海藻面膜,包括“凤雅曦植物补水海藻面膜”“林秀芳草本活肤面膜粉”“颜值保湿海藻面膜”“露之源天然海藻面膜”“邦薇植物海藻补水面膜”等。其中,“邦薇植物海藻补水面膜”经审查被认定为假货,“露之源天然海藻面膜”则多次上榜,8批次还被查出菌落总数超标。
其中,广西同和药业有限公司生产、广州绿之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注册的1个批次绿之源植物海藻面膜(注册证号:粤G妆网注册号),菌落总数最高达到/g,超标1100倍。
据此前媒体报道,如果面膜菌落指数超标,容易导致面膜营养成分被破坏,消费者使用假冒成分或菌落指数超标的面膜,可能会引发细菌感染、过敏、面部溃疡等症状。
备案:新品备案无法获批,新品只能作为“三无产品”销售
由于菌落计数超标、实际成分与登记成分不符等问题,多位卖家表示,海藻面膜新品登记几乎不可能获批。
白云区美湾广场的店主李睿说,前几年海藻面膜生意不错,特别是去年海藻价格大涨,销量很火爆,当时供不应求,一时间出现了抢货的现象。“但突然食药监局发了规定,说这些东西没灭菌,不能再注册了。全国的政策基本都一样,之前注册过的产品在注册到期前还可以销售,但新的注册就不能再审批了。”
李锐解释,化妆品备案有效期为3年,部分备案日期较近的产品可以继续在市场上正常销售,但过期的库存只能在实体店或者私域中流通。
兴发广场二期一家面膜店的老板肖华说,如果想定制相关产品,可以自己选择包装和瓶子,但现在海藻面膜不能办理新登记,只能作为三无产品销售,“海藻现在检查很严”。
张浩也告诉澎湃新闻,这两年海藻面膜市场很混乱,原因之一就是国家没有这类产品的标准,企业要花很多钱去制定一套行业标准,“远远超过卖海藻面膜能赚到的钱”。
“我们申请了很多次,但相关部门没有对应的备案名称,他们给我们起了一个‘大叶海藻’的名字进行备案,但实际上备案的名称与实际对象不符,新的备案无法获得批准。”他说。
根据《化妆品监督管理条例》的相关规定,化妆品必须履行备案或审批手续,取得相应的批准文号或备案号后方可销售。对于备案取消前已经生产的护肤品,如果这些产品的生产日期在备案取消前,且产品质量符合相关标准要求,那么这些产品理论上在保质期结束前仍可以销售。如果护肤品的生产日期在备案取消后,那么这些产品属于违法生产,不能销售。
根据《化妆品监督管理条例》第六十一条规定,未注册而投放市场的普通化妆品将面临相应的法律责任,包括没收违法所得、违法生产经营化妆品、罚款等。
佛山海藻面膜加工厂负责人孙明发来的《广东省中医药研究院检测中心检测报告》显示,其产品为“棕色颗粒”,检验日期为今年4月。检验依据《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2015版),结果为:菌落总数、霉菌及酵母菌总数、耐热大肠菌群、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检测结果均符合要求。产品备案信息显示,该款海藻面膜的成分为“水解胶原蛋白”和“大叶海藻提取物”。
明明是水藻种子,为何能被食药监局登记为“海藻提取物”或“大叶海藻”?长期关注化妆品行业的业内人士表示,相关部门的审查不能算是实质性审查,一般审查资质和材料。“海藻面膜都是植物种子制成,菌落检测很难过关,近几年抽检中主要问题都集中在菌落超标上。”
销量:大部分销量都流向了直播间和美容院。定制品牌的销量可以高出十倍。
销售海藻面膜的商家王洲介绍说,如果要定制产品,面膜瓶的外包装完全可以根据客户要求进行修改定制,但要想让产品正规化,就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情。
望洲店里有卖的海藻面膜
王洲说,护肤品要到工厂备案,需要上传很多资料,还要经过检测。如果在天猫、京东店卖,手续要正规,但如果在淘宝C店(个人店)或者私域卖,资料就没人看了。“直播平台能赚几块钱,一天有一两万单,还是能赚钱的。”他说,如果要走OEM(贴牌生产),可以在标签上用不同的文字。
“我们以前都是把产品装在空瓶里卖,顾客以代购的身份把产品说明用泰语输入进去,然后放到货架上,这样我们就可以卖出很高的价格。”他说。
澎湃新闻记者在淘宝上搜索发现,王洲所说的海藻面膜标价为160元。王洲称,现在他告诉别人不要买太多,要赶紧卖掉。“你们已经违法了,就算走备案步骤,用紫外线照射,也是违法的。”
他说,同样的产品,有人卖高价,有人卖低价,但如果你创立自己的品牌,别人卖多少都影响不了你的价格。“你只要把文件发给我,其他的事我来搞定。这样,无论你在哪个平台,别人都影响不了你的价格,你想卖多少就卖多少。”
佛山市海藻面膜加工厂负责人孙明也表示,海藻面膜在抖音等平台上很受欢迎,有客户会要求他们定制贴牌。他随后列举了几个品牌。澎湃新闻注意到,这些品牌在抖音上的销量都在5000到5万片之间。
孙明说,他们有个深圳客户在短视频平台卖海藻面膜,有时一天能卖出1000多单,一天要开好几场直播,上午10点到12点一场,下午4点到6点一场,晚上10点到12点一场,“他们11元进货,卖到30元一瓶。”
除了线上渠道,海藻面膜一般都卖给美容院。王洲说,美容院每次订货量几百盒到上千盒不等。记者走访当地美容院发现,海藻面膜是常规单品,一般用于美容后补水。
化妆品行业资深评论员、美云空间电商创始人白云虎表示,近年来,国货发展迅速,市场份额不断扩大,亟待规范。同时,消费者对产品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挑剔程度也更高。“国家不断加强对化妆品的规范监管,海藻面膜就是其中的一个缩影。”
白云虎告诉澎湃新闻,海藻成分火爆后,不少中小企业入局,为降低成本采取灰度模式。颗粒状的海藻面膜往往给消费者一种天然、植物般的感觉,但实际上海藻是无性繁殖,没有种子,商家或许采取了猫腻。
孙明发来的备案信息截图显示,该产品备案成分为“水解胶原蛋白”“海藻糖”“大叶海藻()提取物”
在备案方面,白云虎表示,相关部门这几年特别严格,注册人和注册公司必须是同一个机构,因此很多中小品牌自己不备案,把备案交给代工工厂,“其实就相当于采取了授权销售的方式。”
“有的企业在提交检验申请时,可能提交的是一套东西,实际生产的却是另一套。”白云虎表示,未来围绕海藻面膜等成分产品的争议还会不断。
“一方面是因为植物成分与化学成分存在方向性差异,另一方面是因为很多中药材或者植物种子看上去差不多,但实际成分却有很大差别。另外,有时为了不降低植物中活性物质的作用,对保存、消毒的要求也要相应降低。”他分析道。
白云虎表示,坦白讲,这样的商业环境确实营造了“短平快”式追求利润的氛围,但从长远来看,行业除了遵循市场的基本规律,还必须做一些可持续、发展的生意,相关部门、流量平台要加强监管,同时消费者自身也需要成长,提升鉴别和选择商品的能力。
尽管存在风险,但商家和主播们仍蜂拥而至,因为回报很高。“如果他一天能卖出3000单,那他就可以支付几单的钓鱼罚款。他赚到的钱可以弥补损失,所以他敢花这笔钱,也愿意花。”李锐说。
(来源:澎湃新闻,张浩、肖华、王洲、李锐、孙明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