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规定 2018 年 6 月 30 日所有网络支付业务全部通过网联平台处理

2024-09-07
来源:网络整理

央行新闻

央行规定,自2018年6月30日起,所有网络支付交易必须通过中国银联平台处理;从历史经验看,美联储跟踪缩表的记录很差;英国央行希望商业投资能尽快从目前“非常低迷”的状态中复苏;……让我们一起观察央行,知晓世界。

中央银行

南方都市报

近日,央行发文,明确要求非银行支付机构将其网络支付业务由直连模式迁移至银联平台处理,并规定2018年6月30日前,所有网络支付业务均通过银联平台处理。

报道称,《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结算司关于非银行支付机构网上支付业务由直连模式迁移至银联平台的通知》显示,各银行、支付机构应于2017年10月15日前完成接入银联平台和业务迁移相关准备工作;此后,银联将组织接入工作,最终自2018年6月30日起,所有涉及支付机构受理的银行账户的网上支付业务均将通过银联平台办理。

央行相关负责人此前公开表示,中国银联的成立,将纠正支付机构违规开展跨行清算业务,改变目前支付机构与银行多方连接开展业务的局面,节省连接成本,提高清算效率,保障客户资金安全,也便于监管部门实时监控社会资金流向。

据悉,此前,多家上市公司发布的公告显示,央行清算中心、财付通、支付宝、银联商务等45家机构于7月28日签署了《关于成立中国银联清算有限公司的协议》,意在共同发起设立中国银联。

此次股权结构设计中,央行为第一大股东,其他国有机构也持有较大比例股份。据悉,中国银联注册资本为20亿元人民币,协议各方将以现金出资,出资额分三期缴纳,出资比例分别为50%、30%、20%,具体时间以中国银联发布的缴款通知为准。

根据流通的《中国银联清算有限公司首期股东出资明细表》,首期45家机构实际出资10亿元。

其中,中国人民银行清算中心出资1.2亿元,占股12%,为第一大股东;梧桐树投资平台有限公司(国家外汇管理局子公司)出资1亿元,占股10%,位居第二;支付宝、财付通均为第三方大股东,占股9.61%;京东网银紧随其后,占股4.71%。

美联储

中国金融网

过去几个月,美联储开始为缩减 4.5 万亿美元的资产负债表做准备。该资产负债表在金融危机期间被夸大了,美联储希望这将有助于刺激经济走出困境。美联储即将开始缩减资产负债表,但从历史上看,它的记录很糟糕:几乎每次美联储尝试这一过程,都会引发经济衰退。

过去100年中,美联储启动过六轮缩表行动,分别是1921-1922年,1928-1930年,1937年,1941年,1948-1950年以及2000年。

MKM 首席经济学家兼市场策略师表示,在这六次缩减资产负债表的试验中,有五次以经济衰退告终。资产负债表趋势反映了美联储在长期加息后所做的事情,过去 13 次紧缩周期中有 10 次以经济衰退告终。

它在一份报告中表示:“此外,除了上世纪 20 年代和 30 年代之外,没有先例出现资产负债表/基数以两位数的年率下降的情况,而明年年底很可能就会发生这种情况。”

过去十年,美联储实施了三轮超宽松政策,也就是俗称的“印钞”,使得资产负债表规模达到目前的水平。美联储在最近的政策声明中表示,将相对较快开始缩减资产负债表。

美联储自开始扩表以来,每月都会将债券收益再投资,以保持资产负债表规模稳定。市场预计美联储将在9月宣布开始允许每月减少债券购买量,然后将剩余部分再投资。预计最初规模较小,然后每季度增加一次,直至达到每月500亿美元。

目前市场预期是缩表规模达到2万亿至2.5万亿美元,这个过程可能需要4至5年。美联储主席耶伦称,这个过程类似于“看着油漆变干”,不会对市场产生影响。

然而,怀疑论者质疑这是否会如此容易。

声明指出,“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一个迫切的问题是:在明年下半年,当缩表和加息双管齐下的紧缩政策开始全面实施时,信贷市场和股票市场的波动能否保持平静?”

他辩称,如果美联储看到低通胀趋势遵循缓慢的紧缩轨迹,那么我们会认为没有什么可担心的。不过,他警告称,美联储收紧政策的空间可能没有它想象的那么大。

市场似乎普遍认同这一观点。

尽管美联储官员暗示今年可能再加息一次,但芝加哥商品交易所的数据显示,交易员认为加息的概率只有 45.5%。联邦基金期货合约暗示美联储利率到 2018 年底将达到 1.45%,这意味着从现在到明年年底,美联储加息次数不会超过两次。

英格兰银行

凤凰

英国央行行长马克·卡尼3日表示,脱欧进程的不确定性已开始对英国经济产生负面影响:商业投资势头明显减弱,受此影响,“经济增长也放缓”。

卡尼讲话当天,英国央行投票决定维持基准利率在0.25%不变,该利率自去年8月以来一直维持不变,并将今年经济增长预期从5月的1.9%下调至1.7%,将2018年经济增长预期从1.7%下调至1.6%。

网联支付平台相关股票_联络股票_股票中的联指什么

下调增长预期消息公布后,英镑兑欧元汇率也跌至9个月以来的最低水平:下跌0.76%,至1.1063欧元。

卡尼称,央行希望商业投资能从目前“非常低迷”的状态中尽快复苏,但脱欧进程的不确定性令很多企业对未来几年的市场前景感到担忧,从而影响了企业主给员工加薪的意愿。

英国商会前主席、知名脱欧活动家约翰·朗沃思表示,英国央行“在预测方面一向名声不佳”,因此没有必要完全相信它。不过,他承认,投资者信心“低于应有的水平”。

英国广播公司(BBC)商业新闻编辑西蒙·杰克分析称,目前英国物价涨幅为2.6%,而工资涨幅仅为2%,今年二者差距还将继续拉大;由于脱欧导致英镑贬值、进口商品价格上涨,预计10月份通胀率将达到3%左右的峰值,英国人“会感觉越来越穷”。这是央行决定下调经济增长预期、维持现有利率水平不加息的主要原因。

汇率

腾讯财经

人民币连续三个月上涨,你还敢换美元吗?7月28日,国家外汇管理局通报的外汇违规案件中,个人分拆购汇被罚款数十万元人民币。你还敢违规买入美元吗?“对于以套利为目的的交易者来说,下半年明智的做法是不要做空人民币,因为风险不易控制;有留学、移民需求的,等美元下跌,随需兑换。”一些专业金融机构也给出了类似的建议。

年初,市场预期人民币兑美元将跌破“7”。7个月后,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掉头向上,报6.7132(8月4日),今年以来累计涨幅达3.23%;而美元指数日内报92.8004,今年以来累计跌幅逾9%。“当美元兑人民币在6.74附近徘徊时,我们不能完全排除未来三个月突破6.7的可能性。”富拓市场研究副总裁表示。他认为,一旦人民币兑美元突破6.7这一重要心理关口,市场对人民币的看涨情绪将更加积极。“中国经济再次受到关注。”多家国际投行纷纷上调对人民币的预期。

强势人民币要回归了吗?随着国内经济逐步企稳,二季度GDP同比增长6.9%(超过市场预期的6.7%),市场隐约意识到这次外汇市场的“风向”要转变了。“至少要收复‘811汇改’的失地。”8月3日,北京师范大学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钟伟对经济观察报记者解释道。他解释称,从非美元的升值情况来看,过去8个月人民币对美元的升值幅度明显不足;无论从国内还是国际形势看,人民币对美元的压力主要都是升值压力,而且存在升值的必要性。他预计今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将在6.65,2020年前反弹至6.2。

不过,招商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谢亚轩认为,现在断言强美元周期结束为时过早,也有观点认为,从美国10年期国债的表现来看,强美元周期并未结束。

不过,瑞穗证券亚洲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坚持认为,从周期性角度来看,强势美元已经结束。

接下来的问题是,人民币要突破6.7要到什么水平?市场看法不一,而中国的外汇储备正在缓慢上升至3万亿美元。

利率

和讯网

相较于本周,下周数据方面将较为清淡,但一些主要经济体的数据无疑将引起市场人士的关注。央行会议方面,新西兰联储将在政策会议后公布货币政策,产油国将在迪拜举行会议监督减产协议的执行情况,原油价格波动性或将大幅上升。

新西兰储备银行货币政策决议

新西兰联储将于下周公布最新货币政策决定,目前新西兰联储官方现金利率处于1.75%的历史低位,而过去一周新西兰公布的就业数据弱于预期,导致纽元兑美元从两年多高点0.75关口回落,这些数据能否进一步推动货币政策正常化进程值得关注。

在亚洲,最值得关注的数据预计是中国7月份的贸易平衡,因为这个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传统上依赖出口来推动增长。进口也至关重要,因为随着中国试图调整经济增长模式,消费需求变得越来越重要。此外,投资者还需要关注7月份的通胀和生产者价格指数。在日本,6月份的经常账户数据和工厂订单将公布。

欧洲市场进入平静模式

下周欧洲数据看起来不会太令人鼓舞,8月消费者信心指数可能引起外汇市场参与者的关注,除此之外,德国最重要的数据是6月工业产出、贸易平衡和7月通胀终值。

本周英镑遭受重创,市场将英国央行货币政策决议、会议纪要和季度通胀报告解读为鸽派,英镑兑美元、欧元等主要货币均受此影响下跌,兑欧元跌幅尤为显著,欧元/英镑攀升至9个月高点0.90关口上方。下周英国将公布7月房价指数和6月工业及制造业产出数据,若这些数据带来意外惊喜,英镑能否扭转下跌趋势仍有待观察。

美国报告和通胀数据

下周初,6 月份消费者信贷和报告将成为焦点。周三,初步就业成本和第二季度生产率数据将占据投资者注意力。最后,生产者价格指数和消费者价格指数将分别于周四和周五公布。美元近期疲软是否会引发通胀压力,使美联储更接近 12 月加息,仍有待观察。预计 7 月份通胀预期将按年率攀升至 1.8%,高于上个月的 1.6%。

欧佩克和非欧佩克产油国会议

将焦点从外汇市场转移开,参与减产的OPEC和非OPEC国家官员将于8月8日和9日在迪拜举行会议,商讨如何推动减产协议的实施。产油国7月底在俄罗斯圣彼得堡举行了类似会议,一度引发油价上涨。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