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中旬,部分国内公募基金突然连夜开始增加港股研究员的配置,招聘岗位中首要要求就是熟悉港股市场。
与此同时,一些知名基金公司也摩拳擦掌,纷纷提交港股募资申请,意在紧急入局港股市场。华创证券1月19日召开了以“渡过港河,抢占定价权”为主题的会议。
暗流涌动,中国最精明的投资者已经感觉到风向的变化——港股要爆发了,所以他们敢冒险,敢赚钱。
热钱大举涌入港股。2021年至今,南向资金(从内地流向港股的资金)已连续20个交易日净买入,买入金额已连续20个交易日超过100亿港元。华创证券开会当天,南向资金净买入港股265.93亿港元,创下港股通开通以来单日新高。
早买港股的已经先赚到了,一些港股上市公司的股价正在创下纪录。1月25日,“港股科技王”腾讯股价大涨11%,创近十年来最大单日涨幅,市值超过7万亿港元。腾讯投资的微盟和美团点评股价近一个月分别上涨了60%和21%。
一名香港证券分析师告诉深燃,过去一个月,他每天都听到有人谈论股票,“吃饭时听,坐车时听,甚至在公园散步时也听。”他还听到有人教唆别人买新股,“说要拿出几十万块钱才能买。”
香港中环的空气中弥漫着金钱的味道,新股上市正掀起热潮。即将上市的快手于1月26日开启认购,据悉,一周内实际认购量超1000倍。不少散户开设多个账户,杠杆参与,投资机构则利用私人关系“囤股”。
快手之后,还有哔哩哔哩、百度等公司回港二次上市,每家公司的上市都是一场财富的盛宴,管理团队、投资人、散户都能分得一杯羹。
2021年,香港突然成为全球投资者关注的焦点,在持续升温的牛市中,“去港股赚钱”正在成为一种潮流。
01
港股上市也疯狂
李建飞是香港一家券商的持牌分析员,从入行以来,他从来没有感觉到港股像今天这么疯狂。
想要上市的公司太多了,其中不少都是“以前不一定能在港股上市的好公司”。
东方财富网的数据显示,2020年共有173家公司在港股上市,其中不乏拥有知名品牌的优质公司,如农夫山泉、京东健康、泡泡玛特、蓝月亮等,也不乏此前曾在美股上市后回归港股二次上市的公司,如京东、网易、新东方、中通等。
这给他带来的最直接影响就是工作量翻倍,以前他只需要每季度对自己所研究的公司做一份深入报告,但现在他每个月都要更新,而且研究的公司数量也在不断增加。
如何估值也是一个大问题。仅2021年过去一个月,港股上市公司股价上涨超过20%的有304家,股价上涨超过50%的有92家,股价翻倍的有32家。上市公司估值上涨速度过快,已经到了“市场梦幻速度已经不能形容”的地步。
以前,李建飞和同事们先给上市公司做估值预测,定目标价,然后上市公司会用业绩来达到这个价格。但现在,分析师刚给出目标价,公司没几天就超标了。“大家都在追股价抬高目标价,目标估值是假的。”
市场的火爆吸引了大批机构和散户投资者参与股市的财富盛宴,其中又以IPO最为火爆。
2020年9月,农夫山泉港股IPO掀起香港新股发行热潮。当时,散户争相购买新股,超额认购超过1000倍。银行新股发行锁仓资金6709亿港元,打破了12年前中铁建创下的港股“冻资王”纪录。一个多月后,蚂蚁筹划在港IPO,冻资金额超过农夫山泉,但因IPO暂停而未能打破纪录。2020年末,京东健康IPO引发散户高涨热情,共收到84.62万份散户认购申请,使京东健康成为2020年香港散户认购最多的新股。
散户之所以这么热情,是因为赚钱效应太强了。
2020年部分新上市公司股价
图像/深度燃烧
开盘股价就飙升,中了就赚钱,这是2020年很多参与新股发行的散户投资者的赚钱绝招。
这种情绪一直延续到2021年,并且不断升温。
1月14日,宜度科技公布招股结果,IPO认购人数达117万,超额认购约1632倍,冻结资金达6723亿港元,散户认购人数和金额超过去年港股所有上市新股,再创历史新高。上市首日,宜度科技股价大涨123%。1月26日,快手开始接受香港散户认购,各大券商为散户预留了数千亿融资额度,让散户撬动新股,首日认购超额认购逾260倍。有媒体报道称,字节跳动员工组团参与快手IPO。
“好像身边的人一夜之间都成了股神,大家都在讨论怎么投新股。”一位参与京东健康新股发行的散户投资者说。
传统港股券商新股发行收费很高,导致收益率较低,但一些互联网券商将费用降到很低甚至免费,再加上很多新股上市后涨幅很大,新股发行几乎成了一门稳赚不赔的生意,所以赚钱的关键就变成了如何中招,也就是如何抢到份额。
1月27日微创心连线港股上市时,富途在上午10点就放出了10亿额度。一些散户在上午10点前进入系统开始排队,20秒内,10亿额度全部被抢购一空。“排队要10秒,密码输错一次就没有额度了。”“一秒钟就足以让我排在9000人之外的队伍里。”“还不如抢火车票,至少票是为你预留30分钟付款。”有散户在IPO群里说。
香港新股上市规则复杂,有人专门分析过规则,计算过各种策略的胜算,总结出新股朋友圈卖出的秘诀。
当前的港股IPO市场就像一块诱人的大蛋糕,散户投资者蜂拥而至,谁都想分一杯羹。
02
千亿庞大大军南下“买货”
“我只能说,现在的资本太多了。”李建飞对沈然分析道。
据他观察,自去年12月底以来,港股资金聚集较多,主要源于北向资金的涌入(北向资金指从内地流入香港交易所的资金,又称南向资金)。“北向资金不断进来买入股票,推高估值。”这是近一个月来港股火爆的重要原因。
港股多年来一直是全球最大的证券交易所之一,但由于历史原因,外资长期以来掌握着港股很大的定价权。最直观的体现就是,如果前一天美股暴跌,第二天港股一定会下跌。每当外界稍有风吹草动,港股就会先跌。
2014年、2016年沪港通、深港通(统称港股通)开通后,内地基金有了投资香港股市的便捷渠道,加之近两年国内公募基金的火爆,也降低了A股投资者间接投资港股的门槛。
仅去年一年,A股市场就发行了1441只公募基金,募资3.16万亿元,创1998年以来新高。通过深港通渠道可以投资港股的公募基金总规模一年内增加了2740亿元。今年1月份发行的新基金中,近半数已将港股纳入投资范围。1月15日开售、可将80%以上资金投资于深港通公司的80亿元“嘉实港股优势混合”基金,仅一天便被抢购一空,成为“白日基金”。更有去年12月和今年1月刚递交港股募资申请的基金公司,正在紧急招募港股基金经理、研究员。
相比散户,基金是“正规军”,策略更专业,阵容更大。纵观2020年,A股最大的主题之一就是“资金联手”,以公募基金为代表的主力资金不断押注核心资产,白酒、半导体、新能源汽车、光伏、锂电池等领域的龙头公司股价不断创下新高,而一些传统行业被低估的公司股价不断下跌,无人问津。
不少业内人士也表达了类似的看法,A股此前一直抱团,市场担心抱团崩盘,如今资金终于把目光投向长期被低估的港股,港股也抱团,这是近期港股估值飙升的一大推手。
有一组数据可以清晰地反映出这种变化:在过去的1月份,南向资金净买入港股超过100亿港元的交易日有20个,不断刷新历史记录。在过去的一年里,南向资金净买入腾讯1814亿港元,但在过去的一个月里,这一数字已超过700亿港元。
对于“聪明钱”来说,现在确实是趁低价买入港股资产的好时机。
过去很多年,因为交易所的审核规则,国内很多优质互联网公司都去美股上市,即便是看似非常国际化的香港,也没有留住这些明星公司。港股的基本盘一直是传统行业的房地产、金融,除了腾讯,基本没有优秀的科技公司。2014年,港交所错失了阿里巴巴,阿里巴巴转投美股,成为当时历史上最大的IPO。
港交所2018年开始改革,鼓励内地科技公司来港上市,并放宽不同投票权公司限制,也放宽亏损生物医药公司的审批门槛。加上中美关系影响,不少已在美股上市的中概股纷纷回归,第二上市点选择港股市场。
所以近两年港股迎来了一大批科技公司,其中大部分都是内地互联网、金融科技、医疗健康、消费等领域的龙头公司。
一位私募基金的投资人去年果断转型做FA,募集了一只新股基金,专门投资那些高成长性的新上市科技公司。以前他的工作是寻找一级市场那些有潜力的创业公司,以客户身份去投,但现在,他的工作变成了“每天跪舔券商和投行,想尽一切办法拿额度”,因为这样赚钱更快。
毕竟,不少赴港上市的上市公司都算得上是核心资产,而且价格也不算太贵,有投资者表示,“买了就能赚钱”。
03
缺钱或者募集资金而高价增发股票?
相比于IPO融资,资本市场上还有一种更快捷的赚钱方式——增发股票。
增发是上市公司向指定投资者增发股份,以筹集资金的一种方式,简单来说就是增加发行股数,吸引更多投资者,筹集更多资金。
增发的价格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因为这将直接决定公司能募集到多少钱,是否划算,所以很多公司都会选择高价增发。
过去一段时间,上市公司增发股票的情况有很多,很多公司根本不缺钱。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小米。去年12月2日,小米宣布增发,发行价为每股23.7港元,发行约10亿股,预计募资约30.6亿美元。增发公告发布前,小米股价已连续上涨半年多,处于当时最高点。
消息传出后,不少人吐槽小米趁高增发,太难看了,对老股东不公平。2018年小米上市发行价17港元/股,两年来股价一直低于发行价。再加上当时小米并不缺钱,9月底现金储备超过300亿元。
中国市值最大的汽车企业比亚迪也在12月1日宣布增发股份。当时,中国新能源汽车风头正劲,股价节节攀升,市值屡创新高。比亚迪股价从2020年初的40港元上涨至宣布增发时的182港元,涨幅逾3倍,当时也处于最高点。
有意思的是,比亚迪在港股和A股均上市,但此次增发的主体却是通过香港上市公司,有人认为这是因为港股的投资者阵容更加多元化、国际化。此次增发于1月20日定价,募资约38.6亿美元,成为近十年来亚洲汽车行业最大的股权融资项目,也是香港历史上最大的非金融企业新股配售。但比亚迪也不缺钱,增发前,截至去年9月底,比亚迪的现金储备高达123亿元。
最讽刺的还是恒大汽车。1月24日,恒大汽车宣布以每股27.3港元的价格增发股份,募资260亿港元。参与这次增发的基本上都是许家印朋友圈里的大佬,其中一位就是香港富豪刘銮雄的妻子。
第二天,股市开盘,恒大汽车股价大涨逾60%,市值逾4200亿港元,在中国新造车企业中仅次于比亚迪和蔚来,逼近两个中国恒大。不过,恒大汽车尚未量产,去年8月,该公司由恒大健康更名为恒大汽车。
随着港股市场好转,各大公司股价不断上涨,不管上市公司是否缺钱,纷纷打开工具箱,把资本市场的钱装进自己的口袋。
不仅增发股的公司不缺钱,在香港二次上市的中概股也不缺钱,但二次上市也是快速融资的好办法。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百度。百度在美股上市,过去几年,百度股价不断下跌,市值不断缩水,先后被美团、拼多多、京东、蔚来等公司超越。但百度一点都不缺钱,去年第三季度,百度实现营收282亿元,现金储备190亿元。
百度股价在与新车制造挂钩时一飞冲天。自去年12月中旬以来,市场就不断传出百度将亲自下手造车的传闻。随后,百度股价一路走高,从每股160美元,最高涨至264美元。就在百度股价反弹、港股市场升温之际,市场传出百度启动香港二次上市的消息。如果该消息属实,那么这个时机显然非常“划算”。
04
狂欢过后,是体面还是尴尬?
“太多股票涨得太快了,让人害怕,看起来不像是健康的牛市,感觉像是短线炒作。”李建飞告诉深燃。他挑选了一只最近关注的股票,不到两周股价就涨了一倍。另一只股票一个月涨了70%。“真是让人大开眼界。”
市场已经开始显露出不利的信号。
从1月18日开始,恒生科技指数连续三个交易日上涨3.88%、2.84%、5.44%,并于1月25日首次突破,创下历史新高.6点。但随后开始下跌,1月26日恒生科技指数下跌2.34%,随后两天又下跌1.6%、4.43%。南方加倍看跌恒生指数,该指数三天内上涨11%。
看跌者开始担心六年前的情况是否会重演。
2014年沪港通开通后,内地资金开始大批量流入港股。2015年上半年,大大小小的港股都被南下资金炒作得沸沸扬扬,就连那些平时被忽略的垃圾股也开始满天飞。但这波行情很快就结束了。昙花一现的浪潮并没有改变港股原有的市场格局,最后入市的资金成为了接盘侠。
“开枪就跑,随时准备逃跑。”港股曾被贴上这样的标签。
因此,这一波声势浩大的“南下”和所谓“抢夺定价权”的行动,会引发多大的风波,会不会引发真正的牛市,现在还无法说。
让投资者更加有信心的是,港股早已今非昔比。从改革不平等投票权审核制度,到允许亏损的生物医药公司上市,到接纳大量中概股二次上市,再到推出恒生科技指数、将一些内地龙头科技巨头纳入恒生指数,港股的生态系统发生了很大变化。
恒生科技指数涵盖与科技主题高度相关的香港上市公司,包括腾讯、阿里巴巴、网易、京东、美团、小米、阅文、微盟等31家明星科技公司。此外,阿里巴巴、美团、小米等龙头公司已纳入恒生指数。
这些优质科技公司的存在,是不少投资者看好港股的关键原因。
但无论基本面如何变化,市场过热很容易让人失去理智。业内有句笑话:当连街头大叔都开始谈论股市时,你大概就要警惕风险了。如今,散户对港股的热情已不再只是街头谈资,而是千方百计地参与交易。
按照股市的80/20法则,炒得足够多之后,赚钱的人不会超过20%。但过去一个月,似乎每个人都在赚钱。在新股发行、散户投资者、二次上市、南向资金涌入等因素的共同影响下,狂热正在蔓延。
狂欢过后,他们会光荣还是狼狈?那些满腔热情冲入市场、想要赚钱的散户,最终会如何收场?本质上,这是一场风险与收益的博弈。或许对很多人来说,拿到一张票,不错过这场游戏,就是除了赚钱之外最大的乐趣。
*题图及附图来自。应受访者要求,本文中李建飞为化名。
每周 1 节高质量录制课程
每月 1 节现场实践课
【黑马学习卡】
助力企业突破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