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拉票信息泛滥,投票现象源于民主需求,你参与了吗?

2024-09-09
来源:网络整理

自从我开始使用微信,我经常在朋友圈看到各种“拉票”信息,甚至收到朋友直接要求我为XX“投票”的请求。这些“投票竞赛”数量众多,形式各异,从最受欢迎的研究生导师、最美教研室、家庭事业兼顾典范、高校藏书先锋,到最萌的“小艺术家”、最受欢迎的“好声音”、社会人物发起的最佳“辩手”等。面对如此铺天盖地的“拉票”信息,我通常只在自己觉得“适合”发表意见、具备“投票”资格时才参与,大多数情况下,我选择远离它们。

从政治学的常识来看,投票的出现,是出于“民主”的需要,其主要功能是使特定政治群体能够做出“公共”决策,古希腊的城邦政治实践对此给出了很好的解释。中国历来缺乏民主政治的传统,虽然自民国以来就出现了所谓的“投票”政治,但众所周知,其中大多数只是“走过场”,无论从程序合法性,还是结果的公正性来看,都几乎没有什么真正的进步意义。在这样一个严重缺乏民主文化的国家,为何会出现如此多元的网络投票现象?是否意味着中国人民的民主意识正在觉醒?想了想,我的答案是“不是”!

梳理现代政治学的基本理论,我们或许会发现,真正的民主“投票”必须具备三个前提条件:第一,选民必须满足特定的“身份”要求;第二,选民必须了解候选人,能够掌握其核心信息(与投票运动相关);第三,选民必须具备独立人格,能够做出独立选择。具体而言,作为具体的行为主体,参与投票活动的个体必须具备相应的资格,正如只有美国公民才能参与美国总统大选的投票活动,只有某所大学的工作人员才有资格评价该大学的公共事务;而只有具备这种“身份资格”的人,才能掌握候选人的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做出相应的“选择”;同时,只有选民不受武力、贿赂、私人关系等外界因素干扰,其做出的选择才代表其真实想法,从而体现民主的“主体”性。

带着这样的理论顾虑,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目前我国网络“拉票”现象的问题——它“肆意”扩大了投票主体的身份范围,从而导致大量对候选人毫无信息的人参与到投票活动中来。更重要的是,由于“关系”和“人情”的渗透,这些投票行为已经完全失去了应有的背景。从另一个角度看,这种网络“拉票”现象已经毁掉了所谓的“选举”,与候选人的“事实信息”无关;在这个舞台上,重要的是人脉和人气。在极端情况下,它还可能为各种“网络贿赂”行为大开方便之门(我从身边的一个朋友那里获得了证据,他说网络上有公开售卖这种“选票点”的行为,每张选票大约要花20美分),从而产生赤裸裸的“假民意”,演绎出彻底的“假民主”。

微信投票没意思_微信投票毫无意义_投票毫无意义微信怎么发

由此可见,当前网络“拉票”现象的普遍存在,不仅不能表明中国民众民主意识的觉醒,而且恰恰表明了民众对“民主”的蒙昧认知状态和“滥用”。从另一个角度看,网络“拉票”现象其实是中国传统“关系”文化的再现,因为拉票人在“拉票”过程中所展现的主要心理是“靠关系”进行某种竞争,很少有人会在其中考虑“公平”这个话题。甚至有人直接认为,这种“关系”竞争本身就可以等同于“公平”的最佳实现机制,而没有意识到这两者之间有着天壤之别。显然,这种现象与我国农村两委干部选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极为相似。它们都凸显了当前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困境,也证明中国公民文化培育的进程已经严重滞后。

总之,中国的网络“拉票”现象与“现代民主”毫无关系,它充满功利,却难以彰显独立人格,延续了中国传统“关系”文化的糟粕,却未能汲取现代“法治”文明的精髓。面对如此简单的道理,广大中国人似乎丧失了基本的反思能力,沉浸在毫无意义的“电子游戏”中自得其乐,殊不知自己早已成为中国传统关系文化的牺牲品。这令人深感悲哀!说到这里,我又想起那个老问题:我国人民真的不配享受“民主”吗?这个巨婴国里的“巨婴们”们,能醒醒吗?

PS支持本账号的朋友可以点击下方广告,一次就好,你的点击就是本账号生存的源泉!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