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研究实验室(ID:)
文|林晓琳
现在大家都在问,我的支付积分有什么用?
6月3日,微信正式开通支付分数查询功能,微信用户在“钱包”中开通支付分数功能后,即可查看自己的支付分数,当时腾讯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在朋友圈晒出的支付分数为835分,实验室的支付分数为793分。
虽然微信支付分并没有给出明确的评分标准,但研究室对比发现,793分已经算是高分了。支付分能干什么?能用来借钱吗?难道是微信版的“芝麻信用”?
跟芝麻信用评分很像,应用最广泛的场景就是共享充电宝。
目前,已有滴滴、拼多多、同程、转转、京东快递、华住酒店、春秋航空、携程、万达酒店、美团打车等1045个业务支持微信支付点,覆盖共享租房、交通出行、购物娱乐、生活服务、住宿预订等多个场景。
这涉及支持无押金租赁,微信用户必须支付一定额度的积分才可使用。
研究实验室发现,这些应用中应用最为广泛的依然是共享充电宝,用户可以通过支付点租借充电宝、医疗设备、3C数码产品等数十种物品,无需押金,而主流的共享充电宝品牌如冲吧、来电等均已接入微信支付。
对于免押金住宿,研究室从携程、艺龙等OTA了解到,目前尚无使用支付积分免押金的办法。事实上,在住宿领域,信用积分的应用并不十分普遍。携程一位工作人员告诉研究室,携程、美团等公司都有自己的用户信用积分,免押金政策只针对自家会员。芝麻信用、支付信用不包含在此次活动中。
在出行领域,尤其是租车领域,支付积分尚未开辟出属于自己的市场。芝麻信用深耕市场多年,已与神州租车、一嗨租车等国内多家租车巨头展开合作,借助芝麻信用,可以进行不同程度的免责。支付积分能否进入租车市场,还要看其价值是否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除了享受免押金服务外,“先付后付”功能也是微信支付应用中的一大亮点,不过研究室发现,该服务下的无人货柜、无人便利店、运动健身应用等合作商家并不多,且大部分商家的支付评分都要达到一定水平才有机会使用,这意味着这些服务的使用频率不会很高,服务体验也不会很好。
只有在城市服务方面,微信和支付宝系统才具有可比性。
可见,目前支付点的个人服务场景还不够丰富,真正能用上的很少。虽然支付点以这种方式“上线”,和支付宝很像,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背后有11亿用户,能不能用上?相比芝麻信用的广泛使用,还是值得期待的。
“分付”尚未全面上线,无法使用支付积分借贷
在支付积分开通后,研究室发现,支付积分和微信小额贷款并未同时开通,这意味着支付积分和微信小额贷款仍未全面上线,拥有支付积分的用户无法借款。支付积分和微信小额贷款目前还处于邀请阶段,只有被邀请的用户才能使用。
据了解,3月26日,腾讯微信“分付”产品开始灰度测试,部分微信用户已上线该功能。分付与微信支付积分挂钩,逾期付款会影响支付积分,逾期30天以上,微信支付积分已被停用。
微粒贷采用白名单邀请制开通,开通时会参考个人信用,与微信支付积分关系不大,不支持主动开通。
“分付”被认为是腾讯发力消费金融业务的重要一步。有业内人士猜测,微信支付积分作为微信信用担保体系中的重要产品,很有可能成为分付信用风控环节的重要一环。分析人士认为,这或许也是微信支付全面开放的原因之一。
微信积分的全面开通,可以与分付相辅相成,完善其消费金融版图。
但分付可能面临的挑战是对个人用户的风险控制。分付是与支付宝花呗竞争的产品,需要大量的业务数据,而微信用户的数据主要集中在日常活动上,以上都是弱相关数据。支付评分也主要涵盖身份特征、支付行为、信用历史三个维度,其中重要的支付行为是微信用户使用微信支付相关的消费行为,信用历史则是微信支付评分相关的安全性,不利于形势的发展。
具体来说,微信支付分主要优势在于微信转账和红包交易,芝麻信用分则以支付宝交易和信用卡还款记录为依据。相较而言,微信支付分更多基于个人信息数据,芝麻信用分则更多与商家数据相关。
因此,没有支付积分的金融属性,信用评分势必比不上芝麻分。华中科技大学兼职教授、经济学家、知名财经评论员俞峰辉认为,这也是支付体系尚未完全打通的原因。支付产品要想迎头赶上,必须与京东等电商平台深度融合,只有这样,积累的业务数据才能让支付积分更有竞争力。
个人信息数据,信用评分的战场
近期,不少用户发现自己的芝麻信用分有所上升,而也有少部分用户出现小幅下降。
随着微信支付积分的全面开放、芝麻信用积分的升级,两大互联网巨头之间的“积分”竞争进入了新的领域。
支付宝2015年1月推出芝麻信用,支付宝5年后才推出支付宝,由此可见支付宝在场景应用和商业价值上并不占优势,对手还是芝麻信用,腾讯金融又想打什么战争?
微信对微信支付积分的官方定位是:“微信支付积分正在创造一种信任的生活方式”。
从其官方定位可以看出,微信此次要争夺的是信用,而非支付。
微信支付评分产品前身是腾讯信用旗下的腾讯信用分,因未取得个人征信牌照,腾讯已基本停止了腾讯信用分的对外服务,芝麻信用也宣布将逐步退出“个人征信”业务。
微信支付积分刚上线时,腾讯相关人士强调,微信支付积分是对个人身份、支付行为等进行综合计算,不属于个人征信业务,不具备征信属性。
征信没了,信用来了,个人征信服务或将成为“支付宝”与“微信支付”的下一场较量。
支付宝的优势在于B端服务,而芝麻信用因业务数据带来的企业信任体系目前是微信所缺失的,但微信最大的优势在于其不可逆的社交属性,而C端用户的日常活动信息正是微信支付信用的核心数据。
个人信息数据会带来巨大的商业价值吗?
俞峰辉认为,流量、数据、个人信用状况都是比较昂贵的,如果能够挖掘支付分数,并基于个人信息数据建立应用场景,那么商业银行可以利用这套系统更好地发展个人贷款业务。其次,虽然支付分数的核心数据来自于个人活动支付,但央行征信体系其实并不属于商业数据,从这个角度来看,支付分数其实可以比原有央行征信体系有更精准的画像层面,这些资源是比较有价值的,未来微信或许可以通过个人信息资源积累信用数据,开发信用支付产品等金融服务,带来商业价值。
新网银行首席研究员、中关村互联网金融研究院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表示,支付积分不属于征信产品,如何运用到金融产品中,还有待进一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