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青岛银监会就“违规发放房地产贷款”发出了处罚函。你能想象这个处罚和海尔有关吗?然而,海尔集团财务有限公司被青岛银监局罚款20万元。海尔斥资1亿元进军家电市场,不仅把赚来的钱投在了“孵蛋”上,还涉嫌“炒房”。
与家电巨头海尔不同的是,“海尔集团”旗下有四大上市公司平台,手握银行、证券、保险、小贷、消费金融等金融牌照,其产融结合涉及上万家企业,可谓是一个隐形的“金融控股巨头”。
2014年以后,随着金融改革加速,产业巨头纷纷涉足金融控股,数千亿元资金由实转虚,大集团频频涌现:“海尔集团”“美的集团”“格力集团”“联想集团”“TCL集团”“万达集团”“苏宁集团”……
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的紧密结合,被普遍认为是实体经济发展的高级阶段,是实现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唯一载体。千千万万的张瑞敏、董明珠,都要经历金融资本的洗礼和磨练,唯有那些经受住诱惑和风雨考验的企业,才能“站在风口浪尖,继续远航”。
1. 家电巨头的秘密王国
我国工业企业对金融控股公司的依赖开始于2000年左右,当时价格战肆虐,工业利润下滑,为了保增长、拓宽融资渠道,一些工业巨头开始寻求金融平台。
2001年至2002年,海尔控股青岛商业银行、入股鞍山信托、成为上市公司长江证券第一大股东、发起设立海尔纽约人寿(北大方正人寿)……集银行、信托、证券、保险四大金融牌照于一体的海尔集团崭露头角。
2002年以来,美的成立基金公司、与希望集团发起设立顺德农商银行、入股江苏银行、湖北银行……TCL、格力、奥克斯等工业巨头纷纷在金融界崭露头角。
但与德龙集团、明天集团等“空手而归”的金融巨头不同,这些新型产业集团寻求产融结合。以海尔为例,产业链上游涉及有色金属、化工、模具等上千家企业。2002年,海尔投资5亿元成立财务公司,依托金融控股平台,为供应商、经销商提供融资、贷款等金融支持。数据显示,2008年以来,海尔财务公司累计融资超过300亿美元,运营能力在全国200多家金融公司中始终位居前五。
2015年,海尔计划扩建3000个物流仓储基地,需要9万辆配送安装服务车辆、18万名服务人员。为此,海尔经销商向海尔财务公司申请贷款,根据工程进度分批获得建设资金;运营期内,海尔根据预期收益逐年回收本息;建设过程中以土地使用权质押或在建工程进行抵押担保,已完工的工程也作为固定资产抵押担保,海尔利用产融结合的方式,无论旱涝灾害都能保证稳定的收益,解决了资金需求。
相比海尔成立财务公司的时间,格力晚了一年,TCL晚了四年,美的晚了八年,但做好事永远不晚,他们还是把事情做好了。
格力利用财务公司收的资金,避免向银行借一分钱;把银行的钱转到财务公司存,再贷给产业链上2万多家企业,收益就等于存进银行的钱。关键是格力对自己的上下游企业很了解,各地金融政策也没什么差异,贷款审批快,资金流转更高效。
2014年以后,中国经济增速放缓,但外界担心的“破产潮”、“倒闭潮”其实并未发生,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产融结合发挥了救市作用。据格力公布的数字,格力短短一个月内,就给上下游产业链输血超过250亿元;通过财务公司,公司归集了集团成员企业88%的资金,有效调节了资金余缺,并将资金投入到重点项目上。破产潮大多在部门内部处理,不太可能造成大的震荡。
有一句话深刻揭示了金融大亨与产融结合的区别:金融大亨是猎人,杀死猎物就跑;产融结合是农民,多干农活。但任何金钱都有冒险的气质,产业体系不会永远被锁在产业链的笼子里,一旦选择对外开放,风险和挑战就接踵而至。
2.开放的产业体系
2008年,联想控股入股苏州信托,2009年入股汉口银行,2010年控股拉卡拉,随后取得第三方支付牌照,2012年通过正奇金融进军担保、小贷、典当业务……然而,在组建上述金控平台之前,科技和产业巨头“联想”就已开始对外开放。
这或许是由于核心IT产业链不在中国、产品具有明显的周期性,迫使联想不得不在海外寻求多元化发展。
2000年,联想投资5000万元创办新东方教育在线,投资1亿元创办门户网站,投资3亿元收购财经网站即刻40%的股权。这些投资都有一个美好的想法:用联想电脑捆绑联想想接入的互联网,流量做大了再发展电子商务、广告业务。然而联想第一轮扩张碰上了互联网泡沫,自身的互联网基因不够强大,所以所有项目都失败了。
创业失败后,联想转向风险投资。2001年,朱立南把柳传志委托的PC业务前十年利润全部拿出来3500万美元,成立了联想资本,专注于企业早期的风险投资和扩张期的成长投资。虽然没有抓住BAT等世纪机会,但朱立南以800万元入股科大讯飞11.43%的股份,做出了第一笔投资。之后,他又投资了神州租车、卓越网等耀眼的项目。
2012年,联想资本更名为君联资本,2014年,君联资本旗下9家投资公司上市,超越红杉、高盛、IDG,位居当年第一。
除君联资本外,联想于2003年成立弘毅投资,主营PE业务,以收购为主;联想之星于2008年成立,开启“创业培训+天使投资”双驱动模式;联想乐基金则主要投资早期、高成长的TMT创业公司。由此,联想构建了PE/VC行业少有的全产业链,四大投资机构共同贡献了除IT业务外最多的利润。
联想集团的具体套路,简单来说就是借别人的壳下自己的蛋。比如2012年,联想控股成立农业投资子公司佳沃集团,随后收购青岛沃林蓝莓果品有限公司65%的股权。2016-2017年,佳沃农业通过投票权委托的方式收购创业板上市公司万福生物科技全部股权,最终完成“套壳上市”。这笔资产,也是第三方国兴食品的海产品业务。
白酒业务更能说明问题,2011年至2013年,联想控股从地方国资手中收购了文王酒业、孔夫家酒业等4家地方白酒企业,随后又成立丰联酒业,将其白酒资产纳入麾下(后来丰联公司连续多年亏损,但被联想以极低的价格收购),2017年4月,又以14亿元的价格卖给老白干,嘉沃集团坐上了老白干第二大股东的宝座。
2015年,朱立南掌舵的联想控股在港交所上市,旗下不仅包括杨元庆掌舵的联想集团和郭为掌舵的神州数码两家上市公司,还聚集了四大创投机构,投资领域涉及金融、农业、白酒、医疗、物流、养老、化工能源等多个领域。因此,有观点认为朱立南是柳传志指定的接班人。
在联想集团独领风骚的同时,2014年,借助金融改革加速的契机,家电巨头、金融控股公司也选择走出产业链,试图在经济下行期寻找新的增长点。
海尔成立P2P海融易,收购第三方支付平台快捷通,悄然拿到了价值不菲的消费金融牌照。在上游,海融易+快捷通联合青岛市商业银行,不断为产业链注入血液;在下游,海尔消费金融采用O2O模式,进入红星美凯龙、有住网、绿城电商等消费场景,为消费者提供信贷支持。由此,海尔产融结合实现了闭环,可以说是自产自销。
与海尔同步,TCL成立P2P平台T金所,组建消费金融事业部;美的斥资3亿元获得第三方支付牌照神州通付,依托微信公众号提供员工金融、供应商金融、经销商金融和小额金融。
金融控股平台日趋多元化和开放性,助力产业板块扩大触角,例如海尔旗下融资租赁公司入股华东地区最大的蛋鸡企业鸿轩农业,为行业内农户提供融资租赁服务,指定其购买鸿轩的设备,从需求侧提供订单式农技服务。在这个过程中,海尔既不是加盟商,也不是产业链的布局,而是利用金融工具构建产销联盟,从中获取利润。2016年,海尔对蛋鸡行业的影响力达到50亿元,超过行业内任何一家单一企业。
联想的广泛布局和海尔转型做养鸡场,本质上都是利用金融杠杆进入利润更高的行业。但并不是每一次海外投资都能成功,2015年海尔就有产业链海外投资,融资租赁客户逾期还款,2014年以后开始对外金融业务的熊猫烟花、奥玛电器等工业企业,目前收效不大,并存在一定坏账。
而且,并不是所有行业和企业都希望大产业集团介入,即使一开始相处融洽,到了分钱的时候也会吵起来,因此,掠夺似乎在所难免。
3. 合并战争
第一个误射走枪的是美的。
2016年,格力电器披露的前十大流通股东中,宁波普罗菲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名列前茅。这家公司的法定代表人是美的创始人何享健之子何建锋,间接股东为美的投资和何享健本人。虽然“外敌”最终获利退出,但以美的以往的作风,格力也不得不谨慎行事。
美的集团是最早脱离产融结合、走上并购扩张、反哺金融控股道路的工业集团,早在20年前,美的就通过收购东芝万家乐进入空调压缩机领域;随后又收购荣事达、华凌,增强制冷产业能力,打开白色家电市场;收购江苏春华,实现规模增长;2008年至2014年,通过逐步侵蚀,实现对小天鹅的绝对控制,并超过国内60%的洗衣机市场份额;2016年,美的斥资33亿元收购东芝白色家电业务,打开了日本、东南亚、欧美的市场渠道,获得东芝在压缩机方面的核心技术和产业链优势。
因此,与强调自主研发的格力不同,并购才是美的开拓技术和市场的首要武器。而且,当家电市场萎缩、低迷时,美的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出海,开辟新的战场。
美的上一次海外布局是在2003年,当时正值行业低迷期,美的收购了云南、湖南的客车公司,进军汽车制造业,但这次尝试以失败告终,而专注的格力则趁机奠定了空调市场的领先地位。
2016年6月至2017年1月,在家电市场饱和的背景下,美的克服重重困难,收购机器人制造巨头库卡,与之前不同,市场反应强烈,大量资金涌入上市公司美的集团,导致股价在一年多的时间里上涨了近一倍,翻了一番多,完成了一桩并购+金控的套路。
有意思的是,格力现在在做美的没能做的汽车。董明珠以个人名义投资珠海银隆后,格力已与珠海银隆签订了200亿元的互购订单,在智能装备、模具、铸造、车用空调、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珠海银隆优先采购对方的产品和服务。也就是说,珠海银隆把自己的新能源汽车技术开放给格力。2017年6月,珠海银隆申请IPO,虽然格力虽然不拥有一股股份,但考虑到董明珠的股东身份,以及其作为占珠海银隆营收一半以上的大客户的地位,格力集团其实已经征服了珠海银隆。
在工业巨头眼中,好目标已经成为必须争夺的“地盘”,值得为之而战。2015-2016年,海尔和美的同时向北美第二大家电巨头GE发出报价,CEO方洪波亲赴纽约表明诚意。考虑到美的与GE长达15年的合作,有人认为美的几乎拿下了GE的家电业务。然而,谁也想不到,海尔竟然开出了54亿美元的天价,拿下GE,这个价格比之前伊莱克斯的报价高出近一半!
美的近几年一直在缩小和海尔的市场差距,国际业务占营收比重达到40%,但缺乏足够的品牌美誉度,因此美的如果能接手GE,会让海尔很不爽,还不如加码直接接手,要知道GE在国内有大量的外包订单,接过的订单都是美的和格力的,这次接手,订单肯定会转到海尔身上。
不过美的也有后路,通过收购库卡,成为华为的“亲戚”,此前华为与海尔关系更亲近,双方有不少技术合作,但华为一直觊觎库卡的智能制造技术,以期进入智能制造领域,抢占家居市场。因此,美的通过库卡与华为在移动智能终端、智能家电领域达成联盟,双方将实现渠道共享和联合营销、数据共享和数据挖掘。
海尔集团对美的反击,彰显了大数据集团的可怕,自2016年起,海尔集团就在大数据领域暗中布局,目前已投资了7家位列大数据细分领域前三的公司,并迅速消化吸收相关技术,推出了首个为智能家居定制的生态操作系统。
从资本市场的动荡到消费市场的战火硝烟,一切仿佛都如闪电般闪过。
相比于美的、格力、海尔的高调,TCL才是默默发家致富的那一个:除了在深交所上市的TCL集团,TCL旗下还有4家香港上市公司:通力电子、TCL多媒体电子、TCL通讯科技、TCL显示科技,旗下还有一家在新三板上市、主营IT产品分销的控股子公司翰林汇。
近十年来,创始人李东生一直努力将TCL推进到一个新的商业模式孵化平台,他所运用的具体金融手法就是不断的并购、重组、分拆、剥离,如果考虑最大限度的分拆,TCL应该有7个产品业务、3个服务业务和1个创投,共计11个板块,打造了6个上市平台。
需要注意的是,盲目增长的乐视网仅有七八个板块,并创立了乐视网,与TCL体系的差距更是天壤之别。
4. 这是道德问题
正是在并购的硝烟中,产业链是否合适的讨论被推到了台上。
历史上,由产融结合转向金融控制投机而引发的悲剧不胜枚举,例如福特汽车主业在2006年受到日本厂商冲击,导致其金融业务成本上升,最后不得不出售金融业务以筹集开发新车的资金。而海尔收购的GE也因产融脱节而遭遇重大衰退,导致业务出售。
判断实体产业是否强大、金融控股公司是否没有受到实体产业的冲击,其实有一个公认的标准:产业利润要远高于资本溢价,金融控股公司不应以短期价差作为主要行为手段。
但这个标准若是遇到了野蛮人,那就不清楚了。
2016年9月,由联想“近亲”孙宏斌执掌的融创中国以137亿元收购联想控股融科智地,交易涉及的40多个项目均位于一二线城市的核心地段,单价仅为2000多元每平方米,便宜得令人难以置信。
这无疑为融创到处“闹事”提供了弹药——自2014年起,融创涉足绿城、佳兆业、乐盟、嘉凯城、乐视、金科……甚至一度与万科擦肩而过。他们的身份屡屡从白衣骑士变为野蛮人,甚至出现过“甜蜜结婚、反目成仇、离婚”的案例。融创所到之处,无不激起波澜。
除了骚扰格力,美的还悄悄潜伏在蓝色光标、西王食品……2016年7月,TCL与伟星新材成立股权投资基金,原本是想投资TCL和伟星新材,结果上下游相关公司很快聚集资金,向上市公司茂业通讯发起攻击,导致后者陷入没有实际控股大股东的尴尬境地……就在舆论热议资本入侵实体产业之际,实体产业其实也在“抄底”。
从行业巨头到大型产业链,谁会坚守主业、持续耕耘,谁又会裸泳、制造泡沫,我们只能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