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旗银行 2024 年 5 月 6 日起停止中国内地个人信用卡交易功能

2024-09-10
来源:网络整理

1月23日,花旗银行中国官网发布《关于花旗银行中国内地个人银行信用卡业务的重要通知》称,自2024年5月6日起,花旗银行中国个人信用卡将停止交易功能,不能再用于消费支付等交易,同时,该行将逐步停止提供相关产品权益和服务。

据了解,此次变动是花旗退出中国市场个人银行业务的一部分,花旗在华企业业务不会受到影响。

个人信用卡交易将暂停

根据花旗中国最新公告,自2024年5月6日起,花旗中国个人信用卡将停止交易功能,不再用于消费支付等交易用途,同时该行将逐步停止提供相关产品权益及服务。

此次变动是花旗退出中国市场个人银行业务的一部分,花旗在中国的企业银行业务不受影响。

公告称,花旗中国已与富邦第一银行(华夏)达成协议,将花旗中国个人银行信用卡还款服务停止后,尚未清偿的信用卡分期还款余额或未偿付金额(应收账款权利)转给富邦第一银行(华夏)。

即在花旗中国个人信用卡还款服务截止时间之后,尚未结清信用卡分期还款余额或未结清余额的客户,需在约定的时间(还款日)之后向富邦第一银行(华侨银行)支付后续还款。

全球消费银行业务重组

早在2021年4月,花旗就宣布重组全球个人银行业务,计划寻求退出包括中国市场在内的14个全球市场的个人业务,2022年12月,花旗宣布将逐步关闭其中国大陆个人银行业务,但不会影响其市场领先的公司业务。

去年10月9日,花旗宣布将把其在中国大陆的个人银行财富管理业务出售给汇丰银行(中国)有限公司,汇丰银行也宣布与花旗中国达成协议,收购其在中国大陆的个人财富管理业务,覆盖花旗中国个人财富管理客户在全国11个主要城市的投资资产及个人存款,共计约36亿美元(截至2023年8月)。

从花旗方面来看,此次出售中国大陆个人银行财富管理业务,是花旗此前宣布的逐步关闭中国大陆个人银行业务计划的一部分,花旗还表示,将继续坚定地为中国企业和机构客户服务。

在花旗宣布退出消费银行业务的亚洲、欧洲、中东和墨西哥的14个市场中,花旗已在澳大利亚、巴林、印度、马来西亚、菲律宾和泰国等8个市场完成了消费银行业务的出售。

《中国证券报》还获悉,花旗集团计划于今年晚些时候完成印尼个人银行业务的出售。除关闭中国大陆个人银行业务外,花旗集团还将关闭韩国个人银行业务,并彻底结束俄罗斯业务。此前,花旗集团还宣布将在墨西哥上市个人银行、中小企业和中型市场业务。

值得注意的是,花旗商业银行官方微信公众号2023年11月7日发布公告称,部分自媒体及社交媒体发布有关“花旗退出中国市场”的不实报道及误导性言论,内容夸大且与事实不符。

对此,该行澄清称:花旗正在全球范围内对个人银行业务进行战略调整,包括逐步关闭中国大陆地区个人银行业务,此次调整不涉及企业及机构客户业务,花旗将继续坚定地发展中国大陆地区的企业及机构客户业务。

花旗于1902年进入中国市场,并于2007年率先实现转型。目前,花旗服务于70%在华运营的财富500强企业、300多家中国领先企业以及众多新兴新经济企业,在12个城市拥有约7,500名员工。

对外开放不断深化

就在近日,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公布了2023年度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承销业务审核结果。官方信息显示,共有66家相关会员向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提交了申请材料,27家获批相关资格。其中,有10家为外资银行。

新牌照的获批无疑为外资银行参与中国债券市场带来积极信号,多家外资银行高管表示,将充分利用国际市场经验,引入更多优质境内外投资者和国际市场实践,推动中国债券市场多元化和竞争力不断提升,同时为发展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发挥好国内外市场桥梁作用、推动高水平金融开放奠定坚实基础。

中国人民银行披露的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末,共有1124家境外机构入市,2017年至今,平均每年新进入100家左右。截至2023年末,境外机构持有银行间市场债券规模3.67万亿元,占银行间债券市场总托管量的2.7%左右。

作为全球第二大债券市场,中国债券市场发展潜力巨大,近年来监管部门不断优化市场环境,加大开放力度,鼓励更多符合条件的外资金融机构参与中国债券市场,“这些开放举措增强了中国债券市场的吸引力,使得外资投资者对配置中国债券的兴趣日益浓厚。”一位外资银行人士表示。

证券时报记者在采访中也发现,外资银行高管普遍感受到的是,整个中国金融市场开放的步伐始终坚定,无论深度还是广度。

花旗中国首席执行官林毓华曾向记者透露,花旗的客户坚持在中国发展,甚至有通过拓展中国业务来带动其亚太业务发展的倾向。“这些投资帮助企业在中国扎根、服务中国,在本地市场拓展。制造、创新、招募人才等都意味着这些企业对中国市场有长远的规划。”林毓华说。

汇丰银行(中国)有限公司行长兼行政总裁王云峰也表示,高质量双向开放不断推进,不仅为境内市场引入了更为广泛的优质境外投资者,也为内地机构和投资者融入国际市场拓宽了渠道。

近年来,中国推出的开放政策范围广泛、步伐大。2018年这一轮开放,全面涉及银行、保险、证券等多个领域。在保险、证券领域,首次允许外资参股控股。“开放的深度是前所未有的。”渣打银行中国区副总裁、企业、金融机构及商业银行董事总经理陆静说。以银行业为例,近年来,外资金融机构的市场准入受到极大限制,业务准入范围不断扩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