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充电宝的火爆,为这一问题的思考打开了空间。
作者 | 华凤仪
共享充电宝突然在创投圈火了起来,一场融资大战由此拉开帷幕。但这是一个热门话题吗?它会是一时的热潮,还是会成为像共享单车一样利用基础需求的大生意?
人们对此众说纷纭,就连最基本的问题,即用户是否真的有共享充电需求,也很难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涉足其中的创业者称,这是与安全感相关的刚性需求,而不看好者则认为,这是可笑的伪需求。
与此同时,几家从事共享充电宝的公司也在探索不同的方向,有大柜式的,有小柜式的,还有还处于概念阶段的桌面式的,他们对未来都有着自己的看法和判断。
企业家们正在探索解决方案,投资者也在下注。
我们对这个问题的探索还处于非常早期的阶段,前景还很模糊且不明确。
这些争论的背后,是什么样的充电方案才是最高效的?未来的充电接口该有怎样的布局?
这个问题的答案决定了我们是否需要共享充电宝,以及共享充电宝应该采取什么形式。
从更广泛的意义上来说,共享充电宝只是整个充电终端的一部分。
随着科技的发展,更多的移动智能设备需要配备充电口或者充电方案,这将推动充电口布局网络的演进。另一方面,科技很有可能介入并改造我们的充电交互方式。未来我们是不是已经不再需要充电口了?到那时,充电又会是什么样的?
是的,这是一个卖电的生意。
共享充电宝争论的核心点在于是否有租赁充电宝的需求。
应急需求固然存在,但我们更关心的是,这是否是日常生活中可以依赖的充电方式?自带充电宝和租用充电宝,哪个效率更高?
很难说是不是日常的依赖,就像雨伞一样,虽然每个人都有,但是没有人愿意每天都带着雨伞,但总会遇到下雨天。
另一个类比是超市购物袋。用户并不总是计划去超市,并且经常直到结账才想起自己没有购物袋。此时,替代方案是购买超市购物袋以快速解决问题。
人们愿意为能立即解决问题的零星小服务付费,而不是预先投资固定资产。而且,自有资产不一定会在需要时出现。
其实共享单车业务也有这个属性,很多人不愿意提前买一辆属于自己的单车,就算有,也不会一直随身携带,需要的时候,花一块钱就能解决问题。
不管怎样,人们总是希望拥有更多的便捷、更多的安心,所以这里就存在着痛点。
在城市里出门不用带水,也不用去找水龙头,需要用水的时候随便找个餐厅或者便利店买一瓶矿泉水就可以了。
如果有一种解决方案让我们不必担心没电,那么就可以提高效率。而未来可能会发生的是,人们偶尔的应急充电需求将逐渐成为日常需求。
所以与其说共享充电宝嵌套在共享经济的框架下,倒不如说它是一门卖电的生意——我的意思是,没必要把简单的卖矿泉水的生意称为共享矿泉水。
所以这个业务的本质就是如何让消费者更方便的买电,如何让电力供应者卖出更多的电。
说得简单一点,电能“矿泉水”怎么卖?
作为电力提供者,应该提供什么样的连接接口?接口应该放在哪里、如何布局?如何高效地到达用户?
充电宝有大柜、小柜、台式三种类型,如果拿现有的零售体系来比喻,大柜和小柜类似大小不一的超市或者便利店,台式则类似餐厅。
三种方式场景不同,我们的基础设施已经提供了接口,但是手机无法直接连接,只需要做一些接口转换就可以成为现在的桌面方案,这种方案的缺点就是无法覆盖移动场景。
在移动场景下,我们只能考虑租用充电宝柜体的模式。
但与买一瓶水不同,租用充电宝不仅有“租”的过程,还有“还”的过程,因此布点密度必须高。如果密度不够,租用又麻烦,用户还是会尝试提前备好充电宝,只把租用当成应急之计。
其实,除了这些解决方案之外,我们还可以想象一些模式。
比如充电宝O2O,即用户不再将充电宝摆放在高密度点,而是可以打电话叫外卖;再比如Uber模式,基于GPS定位,用户可以向外卖员发出“谁能给我附近送个充电宝”的请求,释放闲置的充电宝资源。事实上,品胜吉贝、支付宝等也在探索类似的服务。
▋卖电的企业会有怎样的想象力?
如果租赁充电宝的需求存在,而且商业模式是为了提高效率,那么就一定有盈利的空间。
但这到底是一门什么样的生意?它是否具有垄断性?或者说它能达到什么程度的规模效应?
目前盈利模式有多种,最简单的就是向用户收取租金,直接卖连接线;还有的则是对用户免费,卖广告。
对于台式机,用户可能不太关心从哪家供应商购买电力。这是一种即时需求、即用即用的服务,甚至不需要注册。它在后期阶段很可能缺乏防御性。
线上商家可能一开始会有动力去主动为用户提供服务,当他们有了差异化的收费服务之后,对线下商家来说也是一种天然的广告,能为门店引流,提升知名度。
但如果后期玩家数量增加,收费接口很有可能成为标配,这时候引流作用就会减弱,渠道开始拥有更多话语权,桌面模式可能需要向渠道付费,或者向商家出售技术和设备。
相比较而言,柜式企业防御度更高,因为柜式企业需要形成网络,并且拥有网络规模的优势,会形成对后来者的防御性。
同时在和商家的关系上,虽然密度大,但如果不是每家店都有点,还是供应商说了算。当然如果加上台式的加入竞争,商家也可能会排除柜式的。
▋未来充电口会在哪里?
我们继续想象一下,除了使用频率最高的手机之外,未来还会有更多的智能设备需要充电吗?
除了各类电子设备,交通运输也正在向电能驱动演进,例如电动自行车、电动汽车等,交通运输的地理移动频率越高,就意味着它们需要更加分散的充电解决方案。
特斯拉和许多其他电动汽车制造商正在全球各个城市建设更多充电站,大多数停车场也已配备充电桩。上海的街头小贩也设有电动摩托车充电桩。
特斯拉日前宣布,为了给用户提供更加便捷的充电体验,2017年全球特斯拉充电网络规模将扩大一倍,并对现有的充电站进行扩建。
这背后更大的推动力来自于电动共享单车、分时电动汽车的发展,它们都在寻求充电解决方案,要么采用换电模式,要么开始建设充电桩。
共享经济决定了大规模的网络布局将提高效率,推动城市基础设施的变革,形成更加便捷的充电体系。
可以想象,手机的充电口会和整个移动充电系统融为一体,未来我们可能在很多公共场所,比如电动车上,都能看到充电口的身影,在万物互联的时代,在更多物体上布局充电口也并非不可能。
可以预见,未来的充电接口将会随着整个移动充电系统的形态而发生协同的变化。
▋如果充电不再需要接口会发生什么?
以上讨论是基于现有技术,但未来技术发展会带来新的变量,比如,我们是否不再需要充电口?
首先需要明确的一个基本问题是,锂电池诞生40多年来,电池技术一直没有取得重大突破,而且在可预见的未来,电池技术或许也很难取得革命性的进步。
但信息技术正在快速迭代,随着硬件设备的不断智能化升级,以及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升级技术的加入,电池已经成为制约智能硬件发展的最大瓶颈。
硅谷顶级风投公司a16z联合创始人Marc曾在采访中表示,“电池技术将是未来5到10年领域最大的不确定因素,如果我们能有10倍、100倍的电池寿命,我们就可以打造钢铁侠战衣,很多想法都将成为可能。”
看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不需要担心电池技术的颠覆性创新会让共享充电宝业务变得毫无意义。
不过,虽然电池很难有重大突破,但电子设备与电源系统的连接接口可能会发生变化。
如今手机的充电方案确实在快速迭代,传闻中的新机有望支持无线充电和快充技术,无线充电或将支持5米范围内充电。
如果未来充电能像连接WiFi一样简单、免费,如果“电动WiFi”能覆盖整个活动空间,不再需要任何接口,那么所有充电基础设施的布局都将发生改变。
在知乎上看到一个很有创意的回答@王先生,
“三环路上有一条电动车专用路,电动车经过时,会通知前方一百米的区域,启动无线电力传输,车子经过该区域的瞬间,就会充电。因为功率够大,一个区域可以充几秒钟。一旦车子经过,充电电路就会关闭。如果布局合理,车子甚至可以一路充电……当然,这是一条专用路,其他人或者动物进来,可能会被烤焦。”
那么仔细想想,或许在未来,“充电宝”也会成为一个过时的东西。
· 结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