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玉葬花”是《红楼梦》四大行为艺术场面之一,出现在原著小说第二十七回:杨菲在滴翠亭戏彩蝶,飞燕在香冢泣花瓣。
相对于“宝钗捉蝶”的活泼明亮,“黛玉葬花”则显得凄婉悲凉。
林黛玉是绛珠仙子转世,她出生于苏州,农历二月十二日。旧时,二月十二日在江南地区被视为百花生日,即花会,迎请花神。
也就是说,林黛玉是掌管百花的花神。
林黛玉因为是花神,所以爱花惜花,认为花落之后,会流入下水道,最终被毁掉,还不如埋在土里,才是最干净的。
第27章原文开头如下:
第二天是四月二十六日,是芒种节。古俗是芒种节这天,要摆放各种礼物,祭祀花神,说芒种节一过,便是夏天,百花齐放,花神退位,所以要送别。
黛玉昨夜在怡红院被晴文拒绝,次日芒种节,见春花凋零落下,正所谓“花落流红,万般闲愁”。她想到自己的处境和身世,便拿锄头将枯花瓣埋了,边哭边吟诵《葬花歌》。
这部经典名著被各种艺术风格改编成多个版本,其中最受热议的便是大陆翻拍的两版《红楼梦》。
第一个版本是1979年由导演王扶林提出构思、1987年在中央电视台一套播出的36集电视连续剧《红楼梦》,历时八年精心拍摄完成,堪称一部精品。
另一个版本于2006年开始筹备,2010年在青岛广播电视台首播。其间,大张旗鼓地举办了《红楼梦人物》选秀节目,并耗费巨资制作了50集电视连续剧。
当我们把两个版本放在一起看时,同样是描绘“黛玉葬花”这一著名场面的两场戏之间的差异就一目了然了。
1.两版《黛玉葬花》黛玉服饰对比
林黛玉生于书香门第,但因母亲早逝,便寄居在贾府。后来父亲病逝,她从此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她心思敏锐,多愁善感。
1. 1987年版陈晓旭饰演的林黛玉
史延琴为林黛玉设计的衣服上的纹样,多以梅、兰、竹为题材,以符合她清高洁的性格。
1987年版的《黛玉葬花》中,林黛玉以两套造型出场,或许有人会说这是剧中的BUG,或者是笑点,但细细看去,更像是一种艺术而巧妙的安排。
黛玉埋花的场景不止一次,《西厢记》中就有宝玉、黛玉埋桃花的场景。
第一眼:她身穿茶白底绣花兰花领粉色上衣,内衬白色交领上衣,下穿白底绣红梅折枝的马面裙,头梳侧髻,戴白色珍珠簪,发饰粉色花饰,两鬓各扎两根小辫子。
这是《宝黛读西厢》一节中林黛玉的装束,为了体现王丽萍一曲《葬花曲》的完整性,营造意境,选取了黛玉采花的场景。
第二套造型:月白色圆领中长裙,外搭蓝色缎面交领背心,腰间束白色绣花腰带,腰间束天蓝色腰带,下身穿月白色长裙,侧低发髻,头发上点缀粉色花朵,只在一侧鬓角处扎两条小辫子。
这套花葬服饰的色彩清淡素雅,很符合芒种节的悲伤气氛。而且因为是夏季,天气渐热,穿的衣服自然会比较单薄。
黛玉葬花时着装不一致,还有另一种解释。
黛玉见地上落花太多,捡不尽,出来时也没带扫帚,哭了一阵子后,又回去拿了扫帚回来,到了潇湘阁,简单换衣裳打扮一下,也合情合理。
2、第十版蒋梦婕与林黛玉的人物造型
叶锦添说:“我把昆曲最表层的美感用在了制作(新版)《红楼梦》上。”他还表示,林黛玉的服饰颜色以绿色为主,符合她潇湘妃子的身份。
不得不说,叶大师实在是太厉害了,虚实结合的审美,戴上“胶片头”,穿着宽松的绿衣,把林黛玉画得像个怪异的蛇妖。
他把蒋梦婕原本的眉毛剃掉,画上浓淡如灰的眉毛,把她的头发在头顶扎成一个圆髻,再贴上一顶闪闪发亮的铜钱状假发,镶嵌上几颗钻石,头上还戴上了一朵巨大的白花。
发型很离谱,衣服也很蹩脚,她穿着宽松的绿色纱裙,上面有塑料亮片,里面有白色蕾丝花边。为了让蒋梦婕圆润丰满的身材显得更瘦,叶锦添很用心,用了宽款、深V、蕾丝等。
2. 场景、道具、音乐对比
1. 场景设置对比
①1987版黛玉采花的场景是在苏州伉俪园拍摄的。1987版《红楼梦》剧组拍摄时,正是山茶花盛开的季节,一朵朵山茶花的娇艳色彩点缀在郁郁葱葱的绿叶上,清新宜人。
黛玉拾起那朵枯萎的山茶花,捧在手里看了片刻,便小心翼翼地放在了手里的花袋里。
花葬部分在苏州木渎镇香雪海拍摄,这里原本是个小村落,但有大片的梅花,剧组选择了木渎香雪海的白梅林,这里还有一条小河,河上有一座小石桥,临时加了石栏杆、曲径、小水沟等。
②第十版黛玉葬花据说是在香山公园拍摄,那里树林茂密,绿树成荫,为了表现出花的临场感,李少红还特意布置了几棵开满桃花的假桃树。
更离谱的是,黛玉埋花时,旁边竟有一棵大槐树,桃花瓣从树上簌簌落下,想必是那棵老槐树化作了鬼魂,真是一段离奇的故事。
黛玉埋花时,埋在坑里的粉色花瓣,颜色大小均匀,没有破损,可见剧组对塑料假花瓣的挑选是何等的用心。
2.道具选择
①1987年版中,陈晓旭饰演的林黛玉采花时,手拿一个绣有黄橘色牡丹与嫩绿叶片的软丝袋,手拿一把细柄花锄。
葬花时,黛玉带了一把长长的花扫帚。
②第十版中,黛玉在葬花时,肩上扛着一把竹柄长嘴广口锄头,上面挂着一个紫色绣花布袋,却没带花笤帚。扛着锄头的黛玉看上去健壮,就像农村里锄地的农妇一样。
3. 背景音乐
张莉与王丽萍合影
①1987年版《黛玉葬花》的背景音乐《葬花歌》由国家一级作曲家王立平先生创作,历时一年零九个月创作完成,由女歌星陈莉演唱。
全曲有女声独唱部分和合唱部分,穿插其中,乐曲音调由低处上升到高处高潮,有一种跌宕起伏、饱满生动的美感。
邓婕、陈莉、陈晓旭合影
再加上陈晓旭版的林黛玉那个柔弱的女子形象,在风中摇曳,眼神忧伤,当《葬花曲》响起的时候,一个孤独而柔弱的女子质疑着上天,感慨命运不公的悲凉涌现出来。
每次听到《葬花曲》这首歌,我都不禁感叹中国古典音乐的美妙与精湛,空灵悠扬,激昂悲愤,直击人心。
②《黛玉葬花》第十版的背景音乐由杜威、李沁演唱,高潮部分以歌剧式演唱,强调了整体上既真实又虚幻的感觉,以及她们无奈的悲惨命运,不中不西,让人听了不寒而栗。
3. 导演拍摄与演员表演对比
1. 1987年版导演拍摄及演出
黛玉从地上捡起几片落花瓣,用手轻轻捻动,稍稍忧伤了一下,小心翼翼地收进手里的丝袋里。
当陈砚的《葬花曲》歌声响起,黛玉从石桥上缓缓走来,半掩半露的面容在白梅树荫下,不仅有一种朦胧的美感,也很好地映衬出了黛玉心中的迷茫与苦恼。
黛玉心里满是忧愁,她静静地坐在石桥边的石凳上,满脸忧愁。一想到伤心的往事,她就忍不住抽泣起来。眼角的泪水是她自怜的悲伤表情。
此处镜头先从黛玉的侧面转到潺潺的流水和水面上飘浮的花瓣,再慢慢拉近到黛玉怨恨面容的特写,随后转向流淌的河岸。
泥土、杂草、堆积的落花、水中飘荡着腐烂的花瓣,黛玉看到这一切,心里更难受,“花自清净而来,花自清净而去,莫陷于泥沟。”花自清净而来,花自清净而去,埋在清净的泥土里远比陷在泥水中好,因为只有这样,花才能保持娇柔的姿态和高贵的气质。这里的镜头切换,恰恰把黛玉埋花的情绪一层层传递出来。
接着,画中出现了林黛玉,她穿着薄薄的蓝缎子衫,手拿花锄和花扫帚,手捧绸袋,从石桥边走来。黛玉抬头望了望树上繁茂的花朵,又看了看落下的花瓣。
这时宝玉正到处捡落花,他蹲在地上,把花瓣一片片地捡起来,揣在襟里。
接下来进入高潮。身材纤弱纤细的黛玉用花锄把土挖开,把花囊放进土里,一点一点埋起来。埋花时,她一边吟诵,一边抽泣,偶尔用手帕擦去泪水。
天凉人阴,黛玉衣衫飘扬,这一幕倒是应了曹公所言,“黛玉眼含泪花,呼吸轻柔,静时如娇花映水,动时如杨柳随风摇曳。”这一幕,让人无限惆怅。
宝玉一见黛玉埋花,从黛玉的眼神中,可以看出他理解黛玉,也为黛玉感到难过。恍惚间,一路上采摘的花瓣从他的衣襟上滑落,飘浮在水面上。
此“花落水流”之景,与黛玉葬花“花落人死,无人知”的悲情场面融为一体,一种悲凉,两种闲愁,充分体现了黛玉葬花的意境。
陈晓旭一开始就确定要饰演林黛玉这个角色,最后也如愿以偿的得到了这个角色,她真的把自己的情感投入其中,一言一行、一颦一笑都完全把自己带入了黛玉这个角色之中,达到了人与角色合二为一的境界。
在这里,她对花的珍惜、喜爱,对花的难过,对自己的难过,从她垂眸的神情,从她哭泣的表情到她嘴角控制不住的抽搐,都可以看出来,让人感触颇深。
2.第十版导演拍摄及演员演出
那景象既虚幻又虚假,郁郁葱葱的绿地中,几棵粉嫩的桃树,开满了花朵,突兀地生长出来。
当贾宝玉来到原来埋葬桃花的地方时,只见身穿绿衣、戴着“铜钱头”的林黛玉呆呆地站在那儿,脸上没有任何表情,看上去毫无生气,就像一只呆鹅。
贾宝玉见此情景,眼眶顿时红了,一脸的伤心,痛苦之情难以言表。
镜头一转,在落满粉色桃花瓣的郁郁葱葱的老槐树下,林黛玉仰望天空。抬头的动作实在让人费解。明明有大量的花瓣如洒水般落下,你却抬起头来,难道是要用嘴去接吗?
随后黛玉又开始悲哀地垂下双目,用凄婉的声音吟唱起《葬花歌》。贾宝玉此时情绪更加激动,他松开了抓着衣襟的手,花瓣落下,他倚树而泣。
镜头一转,林黛玉丰满圆润的脸庞映入眼帘,她微微垂下眼帘,满脸泪痕。
按理说,眼泪能流成这样,肯定哭得很厉害,可是蒋梦婕的鼻子和嘴巴却纹丝不动。
而且她也不看花也不看树,只是坐在那里,一脸茫然,眼泪汪汪的,如此肤浅的表演,虚假的敷衍,怎么能让观众感觉到她在为花难过,为自己难过呢?
接着,高能来了,黛玉挖好坑后,拿起绢袋,把袋里的花瓣倒了出来。
说到这儿,我更疑惑了。原著小说里,林黛玉把花装进丝袋埋在土里,就是怕脏水污染了花。丝袋本身就是花棺的意思,而《葬花录》里明明提到“宁以锦囊收锦骨,以净土掩风花雪月”,就是说花瓣要收进锦囊,用净土埋起来。可你却放在一边又倒出来,继续强行埋进沟里。真搞不懂导演在想什么。
还有演员的表演,从动态图中可以清楚的看到,黛玉把花瓣从锦囊里倒出来的时候,还抖了一下,但花瓣根本就没有倒进坑里,而是散落在外面。既然没有倒进去,挖个坑干什么?真是糊弄人。
这时,贾宝玉再也站不住了,坐在一棵树下,两眼无神,嘴巴张着,眼泪流个不停。
埋好花之后,林姐姐嘟着嘴,赶紧把长锄头扛在肩上,看上去威武有力,却一点也不娇气。
说实话,看了蒋梦婕的表演,你可以说她是一个新人,但是她背负着那么重的偶像包袱,她的哭戏缺少真实的情感,她只是脸不动,嘴不动,甚至眼睛不动,就那样流泪。
除了不断落下的泪水,她看不出对花儿的难过,对自己的难过,甚至对人生尽头的悲痛,整个表演就像一潭死水,没有一丝波澜。
结论
王扶林导演和全体剧组人员在拍摄《红楼梦》的时候,都怀着敬畏之心去重拍这部古典小说。
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尊重原作、原作者,然后进行锦上添花的二次创作。
第十版《红楼梦》,从导演李少红及制作团队到造型师叶锦添,打着艺术的幌子亮相,其实表演的却是一场资本暴利的大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