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卖买菜消费竟被开通借贷服务,逾期欠款利滚利需警惕

2024-09-12
来源:网络整理

权威、深入、实用的财经资讯都在这里

如今,如果你想借钱,几乎触手可及,几乎所有常用的手机APP都推出了金融服务功能。

近日,一名微博用户爆料称,自己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开通了贷款服务用于自己外卖、买菜消费,导致债务逾期,欠款百余元,这笔钱原本应该在2020年10月份还,原本应该在当月8号就还,却在不知不觉中逾期了几十天,两个月下来利息翻了一倍,欠款金额最终达到了300多元。

原来,他在消费支付时,使用了平台的优惠支付入口,但如果选择提前付款,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借钱”付款,极易造成后续逾期付款,造成债务“复利”。

这样的案例在未来或许会很常见,因为大家智能手机上的电商、社交、生活等APP都已经悄然推出了金融服务。

“左手场景,右手放贷”随处可见。不少人调侃:各大APP都盯上我的“钱包”。

订外卖也可以分期付款

如今人们发现,在买菜、订外卖、打车、骑共享单车时,APP支付时都会出现“可省XX元”或“本月购买下个月付款”之类的贷款消费选项甚至弹窗。

这是刺激预消费的信用支付产品,类似蚂蚁的“花呗”、京东的“白条”。就是在平台上的消费订单,平台可以帮你垫付,你下个月再还,也可以分期还。

借贷市场不断“下沉”并向垂直领域延伸,除了常见的消费贷,互联网“巨头”们也在竞相将业务延伸至小额消费场景。

近两年,美团、滴滴、今日头条等流量平台纷纷密集推出此类信用支付产品,引导客户进入金融场景。

例如2019年苏宁金融APP上线“仁幸福分期商城”、微众银行上线“小鹅花钱”。

2020年,上演了一场神仙打架之战:3月,腾讯灰度上线“分期付款”功能;5月,美团上线“月付”功能;7月,支付宝上线新产品“花呗月付”;11月,1月,抖音“放新花”开始内测;12月,滴滴开启“月付”灰度测试。

“只要是跟实体经济、跟消费相关,能促进消费、提高用户生活品质的,都值得鼓励。但分期付款和贷款还款要明确提醒,用户愿意可以分期付款,不愿意可以一次性付清。不能直接要求用户分期付款。分期付款让用户毫无理由地借钱。”苏宁金融研究院金融科技研究中心主任孙阳认为,用户应该有知情权、选择权、取消权。

零一研究院院长余百成表示,互联网企业布局金融服务时,应避免过度营销,合理结合自身业务场景和用户需求。“过度营销,尤其是诱导过度负债,无异于自我负债。如果用户在干涸的池塘里捞鱼,不仅会造成用户信用风险,给合作机构带来负面影响,还会降低用户体验、粘性和信任度,影响原有业务,得不偿失。”

“巨头”为何纷纷聚焦消费前领域?

相比于广告等货币化收入,金融业务是一块“利润丰厚”的大蛋糕。

“金融是流量变现的最好方式,可以增加流量平台的收入。如果要维持消费者高投入的生活服务,就需要通过金融将流量变现,增加现金流。否则就只能依赖现有的平台服务,投入大量资金很难长期维持。”孙杨说。

西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数字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陈文认为,监管政策严格限制现金贷,并要求消费金融业务基于场景开展,这也导致大量贷款机构对分期付款服务的需求激增。此外,客户信息数据的标准化即将在未来随着相关防火墙机制的到来,客户迁移和数据共享将不再是零成本。这也是一些互联网流量巨头争相将用户迁移到金融等场景的原因。

钱包贷款怎么样_钱包贷款上征信吗_贷款支付钱包

信用分期的利润十分可观,以蚂蚁集团为例,其旗下以花呗、借呗为主要产品的微贷科技平台,2020年上半年营收285.86亿元,占总营收的39.4%,同比增长59.48%,成为蚂蚁集团最主要的收入来源。

其他二线互联网“巨头”虽然占据流量高地,但实际上自成立以来,它们大多走“烧钱”积累流量的路子,连年处于亏损状态。比如美团这样的“巨头”,2019年才首次实现盈利。

他们或希望模仿京东的“白条”、蚂蚁的“花呗”,与支付宝、微信支付两大“巨头”争夺用户支付习惯,构建自己的金融生态。

在金融业务牌照要求严格的背景下,互联网巨头纷纷加快牌照获取步伐。

据记者不完全统计,目前,阿里巴巴、腾讯、京东、百度、字节跳动、美团、小米、滴滴、携程等互联网企业几乎均已获得第三方支付牌照等多张金融牌照,并推出了各类消费贷产品,信用支付产品是这些平台的最新着力点。

年轻人背负债务继续前行

从民众角度,在无处不在的借钱消费信号的刺激下,一些年轻人提前消费,已经陷入过度透支的泥潭。

除了信用还款,各种“土”“雷人”的消费贷广告早已随处可见。比如前段时间被民众广泛吐槽的各类“丑陋”、“低俗”的促销广告有:

一名“侏儒”农村男,只要在某网贷产品上有余额,就能爱上美艳空姐;一名“农民工”在飞机上呕吐,通过在某网贷平台取现金即可升舱;一名37岁的建筑队队长借钱给女儿庆生……

“我快被网贷广告逼疯了,至少10家网贷平台轮番对我下手,让我感觉不赶紧借10万、8万就对不起他们了。”一位80后媒体人写道:他称,前段时间被抖音上一则“低俗”的网贷广告吸引,因为反复观看,被平台算法锁定,结果,只要打开抖音一段时间,就会被一连串的网贷广告轰炸。

很多看似较低的日利率或月利率,其实都隐藏着以服务费名义收取的“人头利息”等“利率假象”,在鼓吹提前消费的网贷广告背后,是一群年轻人因为不理性消费而被网贷拖累。

融360发布的信用消费调查报告显示,90后占据了中国网贷用户的半壁江山,占比49.31%,而这部分人群中,近58%的人将网络现金贷直接用于日常生活消费。

无处不在的“借钱”环节,让不少上班族、学生、农民工都成了“大欠债人”。

豆瓣上,类似“网贷互助群”“还债联盟”“欠债人联盟”等群很多,内容中充满着浓浓的无力感:“30年欠债50万”“网贷只有一次,无数次,尽快面对问题”……

对于此类现象,监管层已明确指出,要加强对互联网平台公司财务行为的审慎监管,过度营销、诱导过度负债等现象将是整改重点。

2020年12月29日,银保监会发布关于网络平台诱导过度借贷的风险提示,具体对一些现象“点名批评”:

片面宣传低日息、免息期、零利息分期;以简便的贷款手续诱惑消费者;引导过度消费、提前享受,引诱未成年人借钱为明星投票、集资、订影院、送“粉丝应援礼”、“借钱追星”现象蔓延;用“土”“奇葩”的广告吸引客户、获取客户信息……

中国银保监会消保局提醒:要树立理性消费观念,合理使用贷款产品,选择正规机构、正规渠道获取金融服务,警惕过度贷款营销背后隐藏的风险或陷阱。

对于机构合规经营,人民银行在日前召开的2021年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加强支付领域监管,个人征信业务必须持证上岗,严禁过度营销金融产品、诱导过度负债,严厉查处金融机构侵权、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违法违规行为。确保金融创新在审慎监管前提下发展,普惠金融服务质量和竞争力稳步提升。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