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游新闻记者 吴利帆
4月1日起,静态扫码支付单日最高限额为500元,央行公布的这一最新规定将带来什么影响?
静态二维码支付每日最高限额500元
出门打车,拿出手机扫描车上的二维码,轻松支付车费;去餐厅就餐,收银员扫描你手机上的二维码,就可以立刻付款离开……扫码支付这一方式已经走入寻常百姓家,对于商户来说,不仅省去了去银行存钱的麻烦,还可以避免假币的侵害。
然而,这种便利在带来种种好处的同时,也为一些不法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
他们偷偷将商家发布的二维码替换成自己的二维码,或利用技术手段侵入商家二维码、植入病毒,给商家和消费者造成损失。
此类情况在近年来二维码支付的快速发展中屡见不鲜,主要是因为静态二维码容易被篡改变造,且容易携带木马或病毒。
针对这一情况,央行作出新规,自4月1日起,静态二维码扫描支付风险等级设为最低D级,无论采用何种交易验证方式,同一客户银行或支付机构每日累计交易金额不得超过500元。此举既保持了二维码扫描支付的便捷性,也有利于保障消费者和商户的交易安全,将潜在风险降到最低。
动态码支付有三种情况有不同的限额
新规的重点有两个:静态代码和动态代码。
所谓动态码就是消费者去超市买东西付款的时候,向收银员出示微信或者支付宝的付款码,这个条形码是手机随机生成的,是动态的。
静态码就是那些印在纸板或白纸上,贴在店面或摊位上的二维码。比如你去路边摊、菜市场、杂货店买东西,店主会贴出微信或支付宝的付款码。付款码是静态的。根据新规,从4月1日起,这类静态码的每日累计限额仅为500元。
动态条形码的安全级别分为 A、B、C 三个:
如果是A类,即采用包括数字证书或电子签名等两个及以上有效要素进行身份验证,可以与机构约定“自行约定单日累计限额”(可以理解为不限制);
若为B类,即采用“单日累计限额不超过5000元”,且具备上述有效要素且不包括数字证书或电子签名的两种验证方式;
如果是C类,即使用少于2种要素验证交易,且每天累计金额不超过1000元。
对于同一个人的单个银行账户或支付账户,“被别人扫描”可以获得比“你扫描别人”更多的每日限额,这也是因为动态条码会不时更新,安全级别更高。”
如果配额超出限制,你可以这样做
消费者:
绑定的银行卡也对应500元额度
上游新闻记者在央行新规中看到这样一句话:同一客户银行或支付机构单日累计交易金额不得超过500元,比如消费者使用微信钱包扫描静态条码支付时,单日使用该钱包支付的上限不超过500元,与微信关联的所有银行卡也可独立获得500元的支付限额。
业内专家解释:“这意味着,在使用扫码支付方式扫描静态条码支付时,也就是消费者扫码支付时,单日使用零钱包支付的上限不超过500元。所有关联银行卡也可独立获得500元的支付限额。”
也就是说,你在商户扫码支付时,除了钱包里的500元额度外,你支付APP绑定的每张卡都有相应的500元额度。扫码支付多用于日常小额支付,对于消费者来说,影响有限。
供应商:
对我们的影响不大
上游新闻记者走访了重庆多家农贸市场和路边摊发现,目前大部分街边小店的收银系统都比较完善,配备了条码扫描器和静态二维码,但收银效率相对有限。
“现在买菜都用扫码支付,只有一些老人还在用现金支付。如果实在不行,500元以上我会接受现金,但我一天的消费金额往往不会超过500元。”加州农贸市场的蔬菜摊主郭永浩说。
对此,中行重庆分行电子银行部工作人员陈欣表示:“如果消费者到农贸市场买菜,会看到卖菜者贴出的支付宝或者微信支付码,都是自己打出来的,都是静态条码,每日支付限额为500元。新规出台后,菜农可以用自己的扫码设备,对静态二维码中超过500元的部分,扫描消费者的微信或者支付宝。”
比如,一个早餐摊主一个早上可以赚800元,超过500元的部分,摊主有一个简单的办法,只要扫描消费者手机生成的动态码,就可以快速收钱。
数据显示,2015年至2016年,主流支付机构条码支付95%以上金额在500元以下。2017年上半年,主流支付机构条码支付平均金额为108元。从数据来看,新规实施后,对商户和消费者双方影响均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