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代放生仪式简单有效
1.
在距北京约80公里的房山县南上乐乡,有一座著名的旅游景点——石景山和云居寺。因这里收藏有上万卷有1000多年历史的石经,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参观。1981年11月27日,云居寺保管处工作人员在清理著名的石景山雷音洞地面时,从原地面供奉石下挖出一个石盒。石盒内装有石、银、玉盒,盒盖严实密封。5号白玉盒内,装有两颗“红色、小米大小的佛舍利,中间镶有两颗珍珠”。
2、佛舍利的发现意义非凡,让云居寺在佛教界声名鹊起,随之而来的便是两件佛舍利的讨论。
3、所谓舍利,其实就是佛陀和高僧的遗体。有种说法是,佛陀释迦牟尼圆寂后,遗体火化,摩揭陀国等八国人,包括释迦族,都把佛舍利取来,在自己的土地上建塔供奉。那么呢?佛舍利是怎么来到中国,又来到云居寺的?为什么佛舍利没有按照惯例埋在塔下呢?根据封面上的文字和偶然发现的史料记载,玉盒里有三颗佛舍利,另一颗在哪里呢?
4、先从净万和尚提起的话题说起。云居寺原名“西域云居禅林”,隋唐至明清时期,云居寺人气旺盛,寺内僧人多达数百人。隋唐时期,居住于此的净万和尚为防止经书受损,开始刻制石经,寺内僧人一代一代传承下来。据记载,隋朝时,有一位印度僧人来华,向隋文帝杨坚进献佛舍利。杨坚是佛教的忠实信徒。据史料记载,他幼年时寄养在尼姑智贤家中,13岁便回乡。智贤称杨坚具有天生的佛性,并预言杨坚将来必将登基,复兴佛教。果然,杨坚当上皇帝之后,便大兴佛教,仁寿年间便向齐国颁发舍利,并要求各州修建塔安葬。距离云居寺不远的弘业寺和智泉寺,都得到了佛宝。但没有人敢确认云居寺的舍利是否出自这两座寺庙。由于隋文帝颁发的舍利通常只有一粒,而舍利是一个寺庙的镇国之宝,是皇帝赐予的,所以想来应该不会有人将其转交给其他寺庙。
5、文帝或许并未完全释放舍利。仁寿四年去世后,杨广即位,是为隋炀帝。剩余的舍利则被杨广所得。据史料记载,杨广虽然反对文帝的治国之道,但仍然笃信佛教。难道他把舍利送给了静琬?有人猜测,静琬与被隋炀帝尊为老师的智开是同门师兄弟,或许隋炀帝知道静琬刻经,出于赞叹,将舍利送给了他。
6、舍利到了净万手里后,为什么不建塔安葬,而是藏在雷音洞呢?据推测,当时天下动乱,战乱频仍,净万怕寺院被毁,舍利会被盗,所以把舍利放在了比较僻静的雷音洞。安放舍利时,净万亲手在盒盖上题了三十六字:“大隋十二年甲子年四月初一甲子初八,三颗佛舍利安放于此盒,愿永保。”
7、最后一个问题是,佛陀舍利为什么少了一粒?
8、佛舍利出土前,文物工作者在查阅史料时,偶然发现了《涿州古石山雷音洞舍利记》一文,文中记载了明万历二十年在雷音寺发现三颗佛舍利,慈禧太后将其带入宫中养育三日后,再放回原处。带着这个线索,我们查阅了刘东、余以正所著的《帝都风光》,果然找到了类似的记载:“万历壬辰年,僧众见佛像朽坏,石板破损,佛塔痛苦,便率众僧前去砍伐。当晚雷雨交加,光芒照耀山石。次日,开洞而石,拜石而下。石下有一洞,藏有一石盒,高一尺,刻有三十六字:‘大隋十二年丙子年,……供三颗佛舍利,祝方丈永生’。”打开盒子,一股奇香从盒中飘出。石盒、银盒、金盒三次打开,得一小金瓶,舍利现出,形如粟粒,色泽紫红。师父哭赞不绝口,圣王母闻之,迎上前来,将瓶内玉佩包裹,外盒复原,安放于原处。”
9.佛舍利被放置了800年,明代才被人发现,并归还原处,但今天发掘时,发现其中有一颗佛舍利不见了,这是什么问题呢?
10、有人分析,慈圣太后虔诚拜佛,可能偷偷为自己留了一粒粮食;有人断定,迎送舍利的大臣在归还舍利时,可能私自留了一粒粮食;还有人说,舍利可能是带进宫中保管时遗失的。这话是谁说的,目前还不能确定,因为至今没有找到任何记载。不知何时才能解开这个奇怪的谜团。
2. 上海哪里可以找到放生乌龟的地方?
1、5月中下旬人们游览北京最古老的佛教圣地潭柘寺时,会在寺外下塔院,在历代高僧圆寂的塔林之中,看到两棵开满红花的巨大古树。这些红花犹如一座座小塔高耸在树冠之外,十分艳丽。这两棵古树粗壮的树干上布满鳞片斑点,叶子比其他树木的叶子更绿,呈掌状,分为七瓣。寺内毗卢阁大殿南侧(即著名的古银杏“帝王树”和“双王树”的南侧)也有两棵如此雄伟的古树。它们是什么树呢?原来,这就是佛教两大神树之一的“娑罗树”。因其掌叶分为七瓣,又称“七叶树”。
2.“萨拉”代表长寿
3、相传释迦牟尼佛是在印度北部拘尸那罗城郊的“娑罗双树”下圆寂的。佛祖诞生地蓝毗尼的无忧树(娑罗树)早已圆寂,后人在原处又栽种了一棵菩提树,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佛教徒为了纪念佛祖,表达对佛教的虔诚,在寺庙中栽种娑罗树,并视其为“佛寺神树”,引以为傲。(在寺庙中,栽种菩提树较多,但因菩提树属热带、亚热带植物,在温带及北方寒带地区不能生长,故中国古代僧人以银杏代替佛寺圣菩提树,所以我国的古银杏多在寺庙中)。中国古代僧人也在寺庙中栽种娑罗树。 “萨拉”在梵语中意为顽强、长寿、不朽、永恒。
4. 北京七奇树之一
5、北京栽种娑罗树的历史悠久,可追溯到唐代。过去北京最有名的古娑罗树是西山卧梵寺三世佛殿里的两棵。据说它们是唐代贞观年间建卧梵寺(时称“陀索寺”)时从印度带来的。因为当时三世殿里有一尊大木卧佛,所以在殿外栽种两棵娑罗树,意在纪念佛祖涅槃。据明代刘同、余以正所著《帝都风光略记》载,它们是“京城七奇树”之一(“京城七奇树”即:卧梵寺两株古娑罗树、报国寺两株“矮松”、献灵宫“断柏”、天坛“幻钱榆”、魏公庙蒿属、乃子属、海棠属)。书中对这两棵树的描述是:“寺内有娑罗树,三围大小,皮鳞片状,枝条有脊,瘿多,根盘绕,花九瓣,叶七瓣,果三棱,敲之叮当响。寺院数百年不见日月。”可惜,这两棵树后来都死了。三佛殿南北两侧的两株娑罗树是后来栽种的。香山寺遗址门口,昔日也有两株高大的金代娑罗树。清康熙、乾隆皇帝各题诗一首,刻成碑,置于树旁。北侧诗碑尚在,南侧诗碑已不复存在。
6. 世界上最好的古代萨拉
7、北京最有名的古娑罗树当属潭柘寺的四棵,相传是唐代时从西域移来。尤其是下塔院东侧的这棵树,高25米,树干周长2米,是北京、我国乃至世界“最大的古娑罗树”(经作者多年考证,确为“世界之最”)。在历代高僧圆寂的塔林中栽植这两棵古娑罗树,意在纪念佛祖圆寂。此外,在寺院其他院落,如方丈院、流悲阁院、南院、大悲阁院、戒台院等,还有十余棵明清时期的古娑罗树。每年五月中下旬,娑罗花盛开之时,树上清清净净,格外美丽。不仅给山中的寺庙装点了古朴的气息,更增添了一层神秘的色彩。潭柘寺的古娑罗树数量,是北京乃至我国寺庙中最多的。
8、北京其他寺庙中,碧云寺中山殿前有清代古娑罗树2株,卧梵寺三佛殿东侧南北各有清代古娑罗树1株,樱桃沟鲁岩精舍东侧有明代古娑罗树1株,八大处灵光寺(第二遗址)辽代招贤塔基旁有明代古娑罗树1株,香界寺(第六遗址)经堂内有明代古娑罗树2株。西侧树枝上挂红布条祈福,但树下写“菩提树”字样错误,东侧树已枯死,后栽种一株小娑罗树。大觉寺北娑罗树院现存明代古娑罗树两株,大觉寺北面普照寺南院现存明代古娑罗树一株,上方山文殊殿遗址现存明代古娑罗树一株。北京地区娑罗树古树存量已不多,而且因带有佛教文化色彩而十分珍贵。如今每年五月中下旬,很多信众和植物爱好者(尤其是喜欢古树名木的)都会到潭柘寺、大觉寺等地赏娑罗树花。
9. 1993 年《历史月刊》
10.
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