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7天时间,他就为了玩游戏花了1万多元,这都是爷爷攒下的退休金。”杨正林没想到,儿子把爷爷的手机变成了“烧钱机器”。
杨正林的情况并非孤例,在黑猫投诉平台上,以“直播打赏”为关键词搜索,同样能找到不少“未成年人要求退还打赏”的投诉。
小朋友如何轻松完成游戏充值、直播打赏?
新闻出版署发文规范游戏账号实名注册、未成年人游戏使用时长、付费服务等6个问题,53家直播、视频平台也在国家网信办指导下上线青少年防沉迷系统。但记者近日发现,部分平台登录使用无需身份证实名认证,充值支付流程存在一定安全隐患,可直接跳转第三方支付平台,部分平台涉嫌诱导消费。
预防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监护人、游戏、直播、短视频平台等各方应承担哪些责任?
9岁男孩沉迷手机游戏,一个月充值2万余
“他爷爷4月11日去买药,手机支付的短信显示存款明显少了,他去银行查了银行对账单,发现少了近1.6万元。”
在杨正林提供的银行交易明细清单上,记者看到,4月2日至11日7天时间里,手机“网上快捷支付”交易共计31笔,单笔手续费最低为6元,充值间隔从100元到998元不等,“对方账户名”显示为“财付通-充值服务”“财付通-华为”或“财付通-久游”,最短的充值间隔不足一分钟,如4月11日第三次与第四次充值间隔仅为36秒。
杨正林在上海工作,儿子随爷爷奶奶住在湖北老家,家里没有电脑,孩子就经常用老人的手机上网。
杨正林儿子游戏充值的银行转账明细清单。受访者提供
“我不知道他是否用过他爷爷的微信或手机号登录游戏,还用过他爷爷的钱在游戏里充值。”尽管心中充满疑惑,但杨正林和家人都不敢向孩子询问细节。“问这个问题,我都想死了。”
杨正林让堂兄到自己家处理此事,发现儿子正在玩一款名为《我的任务》的游戏,事发后他联系了游戏开发商和游戏平台提供商,希望退款。
游戏开发商告诉杨正林,这些钱是游戏平台运营商收的,他们不会处理。平台运营商回复称,该游戏是成年人登录的,无法退款。
随后,杨正林查看微信账单时发现,儿子早在3月份就已经开始给游戏账号充值,3月9日、10日、11日三天内给手游账号充值10次,共计5400多元,“总共差不多2.2万元”。
记者联系该游戏平台,客服表示已核实记者举报的游戏ID已实名认证,且认证信息为成年人,因此无法退款;而对于记者声称的2万多元的充值金额,对方称查询发现充值金额只有6000多元,因涉及用户个人隐私无法查询具体充值金额及时间。
至于剩下的1万元充值到了哪个游戏,当被问到此事时,儿子透露出了轻生的想法,杨正林也没敢再问。
虽然爷爷奶奶表示不再追究此事,但杨正林心里还是有些难受,“六十岁的老人一个月能领多少钱?补上的钱,够我们村里人生活一年了。”
5月19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关于依法妥善审理涉及新冠肺炎疫情民事案件的指导意见(二)》(以下简称《意见》)明确规定,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未经其监护人同意,不得为其参加收费网络游戏、网络直播平台“打赏”,花费与其年龄、智力不相符的金钱,监护人请求网络服务提供者返还该金钱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杨正林也看到了上述《意见》,他告诉记者,如果投诉实在无效,他准备起诉相关企业。
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对身心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疫情期间,“未成年人游戏充值”投诉高发,多家消委会一季度数据验证了这一点:深圳一季度未成年人网络游戏消费投诉跃居网络消费投诉首位,共计4472起,是去年同期的10倍;上海一季度消费投诉中,网络游戏位列前三名;江苏的数据显示,一季度未成年人网络游戏投诉同比激增460%。
数据显示未成年人并不沉迷网络游戏。5月13日,共青团中央青少年权益保障部、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联合发布《2019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状况调研报告》。报告显示,全国城乡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已达90%以上,城镇未成年网民使用手机上网比例达93%以上;61.0%的未成年网民经常上网玩游戏,小学生玩手机游戏的比例达51.1%。
北京回龙观医院戒瘾中心主任牛雅娟介绍说,儿童沉迷网络最常见的不良影响就是视力下降,有的孩子长时间玩游戏,不顾吃饭睡觉,影响了吃饭睡觉,导致免疫力下降,容易影响心理健康,人就可能沉迷于游戏,导致情绪不稳定,脾气暴躁,易激动。
牛雅娟在门诊就诊过一些极端病例,“这跟死亡游戏差不多,孩子沉迷其中,甚至自残,胳膊上都是刀伤。”
更为严重的是,它还可能引发未成年人犯罪。2018年,中国人民大学未来法学院与北京国双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发布《未成年人网络犯罪案件大数据分析报告》指出,经常出入网吧、沉迷网络是未成年人网络犯罪案件发生的两大主要诱因。
APP体验:部分APP无需实名认证,充值支付流程存在隐患
针对部分未成年人沉迷游戏、直播,进行高额充值打赏的问题,记者近日选取了下载量较高的7款游戏和9个直播、短视频平台进行体验。
记者发现,部分APP可通过微信、QQ、手机号等其他账号注册,或直接点击授权登录,无需持身份证通过实名认证即可进入和使用游戏。
《关于防治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规定,同一网络游戏企业提供的付费游戏服务,针对8岁至16岁未成年用户单次充值金额不得超过50元。
记者使用一名9岁未成年人的身份信息注册账号并登录,单次充值50元以下,6款游戏可直接跳转至第三方支付平台。
体验过程中,记者换了三部手机,均无法在某款游戏APP中找到实名认证通道,无法实际测算未成年用户使用该游戏的充值情况。记者体验充值7款游戏时,均直接跳转到第三方支付平台。杨正林告诉记者,儿子记住了爷爷的支付密码,这样就能直接跳转到第三方平台支付并成功充值,他认为充值支付应该采用“实名认证+人脸识别”的认证方式。
9家直播及短视频平台均设置了年轻模式,打开APP就会弹出相关提示。9家平台均未设置强制实名认证,用户可通过手机号、微信、QQ等方式登录。
记者发现,上述平台很少提醒未成年人充值。9家平台的充值支付方式均采用第三方支付软件,通过输入密码或使用指纹即可支付,金额不一。以最高可选充值金额为例,多家平台金额在2500元以内,部分平台最高金额为3000元。
江苏省消保委也对上述9家直播及短视频平台进行了检测,检测显示,直播打赏普遍涉嫌诱导消费,记者体验过程中,在9家平台尝试打赏时也遇到过类似情况,单次打赏在多个平台出现组合提示。
引导未成年人养成健康上网习惯,
智能手机使用习惯
父母(监护人)履行监护责任极其重要!
我们也希望企业能够履行自己的责任
在推行网络游戏帐号实名制方面,
控制在线游戏的时长。
规范向未成年人提供有偿服务
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