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李源
1月5日,支付宝发布了《2016个人年度账单》,其中包含了个人用户全年网络购物、信用卡还款、转账、手机充值、线下支付等支出总额。此外,支付宝还“贴心”地为你总结了我交过的最贵的电话费、吃过的最贵的一顿饭、坐过最长的出租车、花过最多的花呗、最惨痛的网购经历……
支付宝已经发展了13年,2016年有4.5亿实名用户使用支付宝。然而,支付宝最近登上头条并不是因为其出色的表现,而是因为它从“支付代理”变成了只需简单几步就能更改他人密码。看来,支付宝被财付通逼入了绝境,急于扩张高粘性的社交网络,却忽略了作为第三方支付平台最重要的安全问题。
不过也难怪支付宝着急,因为这块蛋糕太大了。
据银监会预测,2017年年底全球移动支付市场规模将达到7800亿美元,较2016年增长25.8%。央行最新发布的2016年第三季度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报告显示,移动支付业务保持快速增长。该机构预计今年我国移动支付市场交易规模将达到10.1万亿元,到2018年,我国移动支付市场交易规模年均增速仍将保持在20%以上,预计较长时间内仍将保持中高速增长。艾瑞咨询数据显示,2016年Q2我国第三方移动支付交易规模达9.4万亿元,环比增长52.1%,同比增长274.9%。需要注意的是,9.4万亿元大概相当于2015年广东、上海移动支付交易额,相当于两地GDP的总和。
当首都路边的每一辆三轮摩托车上都贴有至少一个二维码的时候,你不得不承认移动支付已经走入了大多数人的生活。
蛋糕越来越大,抢蛋糕的动作也越来越激烈。三轮车上的二维码是微信还是支付宝,还是别的什么?这是一个问题……
手机品牌各式“Pay”功能
2016年7月,苹果CEO蒂姆·库克透露,目前美国75%的非接触式支付都是通过Pay完成的,但在中国经过近一年的试水后发现,由于NFC(近场通信)技术的限制,传统POS机仍然占据市场主导地位,因此Pay在中国的表现并不理想。
虽然Pay的表现并不理想,但并没有阻挡住三星、华为和小米的脚步,在Pay进入中国市场后不久,三星、华为、小米就相继推出了自己的“Pay”。
Pay比Pay稍微方便一点,因为不再局限于NFC技术,全国700万台POS机全部具备非接支付功能,为各类支持非接支付的Pay的普及提供了基础。
支付宝与华为的合作,只需要在手机背面按一下指纹,无需连接网络,直接弹出支付宝支付二维码页面,无需密码,1秒即可支付。
总之,Pay做不到的,华为能做到,Pay还没做到的,华为已经做到了。不难看出,为了抢占移动支付市场,手机厂商的实力越来越强。我们会尽一切努力,实现最便捷、最安全的支付功能,希望成为用户的首选。
但用户选择何种支付方式,更多的取决于自己的手机使用习惯。不可能因为某一个“Pay”就换一部手机,而改变现有的支付习惯也并非易事。如果消费者现有的支付习惯已经满足了自己现有的购物支付需求,又有多少人会不辞辛劳去尝试新的支付功能并习惯它呢?
银联和银行进入市场是为了收复失地还是另有打算?
相比支付宝、财付通()合计控制着89%的移动支付市场,垄断中国信用卡支付的国企巨头中国银联股份有限公司仅占移动支付市场的1%。12日,中国银联正式推出银联二维码支付标准,重返移动支付战场。
在支付宝、微信占据绝大部分市场份额的前提下,银联的二维码支付产品属于云闪付的一部分,相比支付宝、微信,银联的产品安全性会有更大的保障。而一向与银联联系紧密的银行系统也忙得不可开交,包括工商银行、建设银行等多家银行纷纷推出二维码支付业务,争夺移动支付市场“大蛋糕”。
这对于传统银行来说是个好消息,因为客户流失严重,它们被迫转投其他平台,银行若想从支付宝、微信手中抢占市场份额,必须提供更安全、更便捷、更便宜的服务,同时加大市场竞争,优胜劣汰,最终受益的是消费者。
通过移动支付数据,银行可以了解用户的收入和支出记录,在做以前不愿意做的小额贷款时会掌握更多的信息。银行在推出移动支付时可能也有这方面的考虑。
战斗中也不要忘记安全
腾讯此前发布的《2016年上半年手机安全报告》显示,2016年上半年手机支付病毒增长率达986.14%,感染用户1670.33万,成为增长速度最快、危害最大的“暗网”病毒。
随着移动支付在国内的普及,移动支付病毒也有机可乘,威胁消费者的财产和隐私安全,在这样的背景下,安全性决定了移动支付行业未来的发展,加密芯片、多重身份认证机制等安全技术将派上用场。
与此同时,尽管监管部门出台了《非银行支付机构自律管理考核办法》《非银行支付机构风险专项整治实施方案》等规定,但现实生活中仍存在客户实名制落实不彻底、特约商户审核不彻底、客户实名制监管不严格、交易风险提示不完善、客户信息泄露等问题,对移动支付构成风险隐患,亟待整改。
虽然目前看来,中国移动支付市场的巨大蛋糕大部分被支付宝和财付通占据,但随着越来越多的参与者出现,我相信这种局面会改善市场竞争,实现优胜劣汰,受益的还是消费者。
财经之家粉丝QQ群:
欢迎各位读者加入小组,互相交流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