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支付清算系统:30 年跨越式发展,铸就现代化支付体系

2024-09-16
来源:网络整理

中国人民银行支付清算系统是我国重要金融基础设施,被誉为社会资金流动的“高速公路”、银行间资金调拨的“动脉”。

30年来,在人民银行党委的正确领导下,我国支付清算体系实现跨越式发展,随着大型系统的推出和商业银行支付系统的逐步完善,逐步形成符合我国国情、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现代支付体系,为保障国家金融安全、维护金融稳定、促进经济发展、服务国计民生提供了基础支撑。

三十年风雨兼程,三十年硕果累累。支付清算人用艰苦奋斗、锐意进取的精神,创造了清算中心如今蓬勃发展的局面。

三十年的奋斗与成功

央行支付清算体系的建设发展经历了从无到有、从简陋到完备,成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现代中国支付体系三个重要阶段。

1955年3月1日,在前苏联专家的帮助下,中国人民银行建立了全国同业对帐制度,各级同业银行负责辖区内金融机构之间的资金清算,全国同业对帐通过中国人民银行总行进行。1957年8月,中国人民银行会计厂在北京成立,其业务是从事全国手工同业对帐。1979年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我国现代金融体系的建设开始了。直到1984年,中国人民银行才专行行使中央银行职能,我国才建立了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此时的支付业务完全依赖纯手工操作、以函电传递支付指令的全国同业对帐制度。由于其效率较低,已经不能适应国民经济的发展,限制了新兴支付工具的使用。

1989年2月,为适应改革开放形势的需要,改变我国支付结算业务单纯依靠手工操作的落后局面,中国人民银行提出了建设专用金融卫星通信网络和全国电子同业清算系统的总体设想。同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12月6日,中国人民银行下发《关于改革同业清算系统的通知》。1990年5月9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在总行和35个一级分行、5个二级分行设立资金清算中心,该清算中心正式挂牌成立,负责全国电子同业清算系统和金融卫星网络的建设、运行、维护和管理。1991年4月1日,全国电子同业清算系统(EIS)首先在沈阳等7个城市试运行,同年9月推广到全国21个城市。全国电子跨行系统把央行、商业银行、卫星主站和小站连接起来,处理异地资金清算和划转,把资金在途时间由半个月缩短到三天。到1997年1月,金融卫星网络已建成600个小站,电子跨行系统覆盖了我国所有地级市和经济发达县市,彻底改变了全国跨行业务依靠手工操作、汇款信息依靠邮政投递的局面。2002年1月15日,全国电子跨行系统全面实现县级业务,覆盖所有县市,连接2万多个汇款网点。电子跨行系统建成后,通过“地地相连”,解决了“天上三秒,地上三天”的突出矛盾。原来在手工跨行模式下需半个月才能办理的业务,通过电子跨行系统当天即可完成,大大提高了系统运行效率,实现了资金汇兑信息电子化传递质的飞跃。

为适应我国经济金融发展对支付结算的新要求,2000年10月,中国人民银行党委作出“调整定位、借鉴吸收、提高需要、以中国为主体,加快建设我国现代支付体系”的远见卓识决策。2002年10月8日,大额实时支付系统首先在北京、武汉投入试运行;2003年底,推广到所有省会城市(省会城市)和深圳,形成了32个城市处理中心、1064个电子跨行站一体化运行的局面。2005年6月,全国电子跨行系统完成历史使命停止运行。2005年11月,小额批量支付系统投入试运行; 2006年6月小额批量支付系统推行,同年8月1日全国同业业务退出历史舞台。随着2006年全国支票影像交换系统、2008年本外币支付系统、2009年电子商业汇票系统的上线,中国第一代现代支付体系基本建成。

中国人民银行于2009年12月决定启动第二代支付系统建设。第二代支付系统采用更具前瞻性的设计和先进的体系结构,提高了安全性和效率,并具有更全面的流动性风险管理功能。2010年8月,网上支付跨行清算系统投入运行。2013年10月,大额实时支付系统和小额批量支付系统升级为第二代,第二代支付系统建成运行。第二代支付系统采用一点清算模式,同时打通了国内各大银行网上银行之间的互联互通。

随着人民币跨境使用需求日益增长,各项跨境人民币业务政策相继出台。为提高跨境人民币支付结算效率,经过充分论证和研究,中国人民银行于2012年启动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一期)建设。2015年10月8日,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一期)成功上线,19个直接参与者、176个间接参与者同步上线,覆盖6大洲50个国家和地区。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的建立运行是我国金融市场基础设施建设的又一里程碑,标志着我国在建设兼顾国内国际人民币支付的现代支付体系方面取得重要进展。2018年3月26日,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二期)成功试运行,10个直接参与者同时上线; 5月2日,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二期)全面运行,运行时间由5×12小时延长至5×24小时+4小时,实现全球各时区金融市场全覆盖,支持全球支付和金融市场运营,满足全球用户的人民币业务需求。

我国现代支付系统业务实现稳步增长,2019年共处理业务177.34亿笔、金额51.3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5.49%和14.35%,处理金额约为2019年GDP的50倍。

30年来,支付清算体系建设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赢得了“央行支付,中流砥柱”的赞誉。清算中心30年的发展历程,就是始终坚定不移地与人民银行党委保持高度一致、努力完善和提升支付清算服务水平的过程,这是清算中心的初心。

注重创新

清算中心诞生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在创新发展中成长壮大。

清算中心建设运营的支付系统是国家重要金融基础设施,是全球最大的央行清算平台,对提升央行金融服务水平、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具有重要意义。30年来,清算中心与央行支付清算体系共同成长,实现了从参与建设、学习到自主建设、全面掌握支付系统核心技术的跨越。

支付清算结算体系_中国支付清算系统总体架构图_清算支付和结算支付的区别

1991年,中国人民银行考察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支付清算体系,决定启动建设中国国家金融电信网(CNFN)和中国现代支付系统(CMPS)。通过引入国际先进的理念和清算模式,我国走上了探索现代支付体系建设的道路。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清算中心虚心学习、努力钻研,为后续自主建设现代支付体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000年,人民银行提出了“以我为主力”的建设方针。当时,人民银行在支付系统建设的规划方案、系统集成、工程组织管理等方面能够以我为主力,但在支付系统应用软件开发方面面临诸多挑战。为降低支付系统应用开发难度,缩短开发周期,人民银行采取了分期建设、逐步完善的策略:先开发建设大额实时支付系统,再开发建设小额批量支付系统,先实现支付系统核心功能,待核心业务投入运行后再逐步丰富完善。清算中心负责系统集成、运行环境准备、设备招标采购、参与应用开发、组织技术测试、试运行推广等工作,任务十分繁重。清算中心通过国内合作的方式开展应用开发,坚持全员参与,加强对支付系统核心技术的研究和掌握,不断积累软件开发经验和能力。2002年,中国人民银行成立了支付系统工程总体管理组,由清算中心牵头,负责项目实施计划管理、项目督导、组织实施、协调联络等具体工作。2002年10月和2005年11月,大额实时支付系统和小额批量支付系统相继投入运行,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我国现代支付体系的功能。

2004年,中国人民银行启动全国处理中心(NPC)支付系统应急备份中心建设,清算中心承担了NPC应急备份系统软件开发、系统集成等全部建设任务。2005年,NPC应急备份中心建成并成功投运。NPC应急备份系统软件是清算中心在支付清算系统自主建设道路上迈出的重要一步。2006年,小额NPC和小额NPC应急备份中心成功投运,提高了支付系统防范风险的能力。

2006年,清算中心成立开发中心推进自主研发,按照“一年建成一个全国系统”的步伐,完成了全国支票影像交换系统、本外币支付系统、电子商业票据系统的自主开发建设。2009年底,人民银行决定启动第二代支付系统建设,由清算中心自主研发建设并有序实施。2013年10月8日,第二代支付系统在新建的支付系统全国处理中心顺利投入运行。清算中心全面掌握第二代支付系统开发技术,对第二代支付系统应用软件产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备从基础建设到系统集成、从应用开发到项目实施管理的自主建设能力。2010年8月,网上支付跨行清算系统投入运行;2017年,上线移动支付功能; 2019年推出手机号码支付业务,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一期)、(二期)分别于2015年10月、2018年5月上线,构筑起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高速公路”。

清算中心坚持“以我为主”“自主建设”的使命,注重金融科技创新,开展了一批科技创新项目,成功将人工智能、大数据应用于生产系统,获得多项银行业科技发展奖项和专利成果,在知识产权自主化、运维标准化、报文标准国际化、数据中心主从切换、运维一体化等方面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清算中心力争在更基础、更深层次的支付清算体系核心技术上实现自主可控,把我国关键支付清算基础设施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努力工作和奉献精神

清算中心成立之初,设在北京郊区偏远的沙河,条件艰苦,环境比较简陋,技术人员稀缺,技术力量薄弱。1990年,财经卫星网需要在北京沙河建设卫星主站,并在全国各地建设卫星站。沙河主站的主要设备要么租用、借用,要么捐赠,故障率很高,没有维护单位,全靠员工自己学习摸索。当时主站周围都是农田,交通非常不便,坐公交车到城里要走3公里,由于时间紧、任务重,大家只能在沙河单位食堂吃饭、睡在宿舍。卫星站建设任务更是艰巨,建站技术人员要拿着指南针和频谱仪,不分春夏寒暑,奔走全国各地。到达目的地后,他们立即架设天线、寻星、调试室内机,效率最高时,一天就能建好一座卫星站。据当时技术人员回忆,1993年在拉萨、日喀则建站时,从拉萨到站址要开车6个小时,全程都是土路,建站技术人员还要扛着设备上山组装天线。天线高达3米,有300多个固定螺丝,高海拔地区工作的难度和危险性可想而知。建好小站回到拉萨后,技术人员又连夜赶回日喀则,因指标变化重新调整参数。

电子同业系统采用的是大型机,当时熟悉大型机系统的技术人员很少,操作系统、文件系统、开发环境、开发语言都需要从头学起。在这样的情况下,开发一个全国联网的软件系统的难度和压力可想而知。但创业者们不怕困难,他们聚集在回龙观,白天学习,晚上加班,牺牲周末、节假日,专心学习、应用、实践。

清算中心第一代创业者政治意识强、心系大局,白手起家、艰苦奋斗,凭借信仰和奉献的力量,如期建成了全国电子同业系统,形成了“艰苦奋斗、无私奉献、求真务实、与时俱进”的电子同业精神,成为清算中心宝贵的精神财富,传承至今。进入新世纪,清算人牢记使命,无私奉献,开拓进取,为现代支付体系建设奉献了毕生精力。

人才是基业长青之本。长期以来,清算中心高度重视干部队伍和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完善人才发现、培养、锻炼、选拔、使用和管理机制,不断推进干部队伍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打造了一支政治过硬、担当担当、精干有战斗力的干部队伍,涌现出一批软件开发人才和技术领军人物。

三十年的成绩,凝结了清算人太多的汗水,展现了他们恪尽职守的敬业精神、攻坚克难的责任感、奉献与艰苦奋斗的拼搏精神。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告诉我们,只有坚持改革创新,才能实现大发展。历史从不等待犹豫不决者、旁观者和懒惰者。只有与历史同步、与时代共命运,才能赢得未来。

转眼三十年过去,清算中心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一切过往,皆为序章。

本文发表于《金融博览会》2020年第6期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