钛媒体
|科技引领新经济|
当咖啡从情景消费变成日常消费时,消费的群体和场景将大大拓展。
钛媒体编辑:张源
如果没有移动支付、社交网络和百万外卖大军的支持,星巴克或许还会继续称霸中国咖啡市场,即使在聚光灯下也找不到可与之匹敌的对手。
然而,迅速升温、规模已超千亿的中国咖啡市场,却面临着来自另一个维度的竞争,虽然不会对星巴克造成“降维攻击”,但却在改变游戏规则。
“当支付、交易、享受能够完全分离的时候,无疑顺应了现代人碎片化的消费模式。”连咖啡CEO张晓高用一句话点出了新一轮“咖啡运动”的核心:当咖啡从情景消费变成日常消费的时候,消费群体和场景将大大拓展。
即便是咖啡,在被“去神秘化”(剥去其生活方式的外衣)之后,也正在成为一种功能性消费。比如被好莱坞和硅谷戏称为“减肥神器”的连咖啡主推的防弹咖啡,就是星巴克碰都碰不到的“蛋糕”。
这样才能理解,为何莲咖啡自2015年转型咖啡外送品牌以来,在没有任何品牌推广的情况下,积累了超过100万每周消费2.8杯咖啡的活跃客户。相比之下,中国大陆地区人均年咖啡消费量为5-6杯,一线城市也只有20杯。
“鲶鱼”进入,
连咖啡补充弹药加速
然而,在发现这片“新大陆”两年后,瑞幸咖啡(.HK)凭借高调的品牌策略、快速的开店、丰厚的补贴等“闯入”市场,迅速让这片“蓝海”升温。
与连咖啡开创的社交玩法不同,瑞幸咖啡只是从互联网策略中学到“疯狂补贴”,辅以无处不在的广告,希望在短时间内“烧出”一个精品咖啡品牌。如果说连咖啡开辟了新战场,那么瑞幸咖啡则以新零售的名义重回星巴克的“主战场”,而“外卖+自取”的折中模式让它从一开始就两线作战。
瑞幸咖啡疯狂开店的“烧钱游戏”能持续多久,尚待观察。不过,瑞幸咖啡的“鲶鱼效应”已经加速了扩张的步伐。当瑞幸咖啡6月份大言不惭地宣称要开500家门店时,连咖啡也不甘示弱,3月份完成的1.58亿B+轮融资,让它有了充足的“抢地盘”弹药。
张晓高透露,今年连咖啡将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市场开出500家门店,实现区域全覆盖。相比瑞幸咖啡每家门店200万元的开店成本,成本要低得多,这也让连咖啡能够更快实现区域全覆盖。
除了这500家门店,连咖啡今年还将开设一系列形象店,增加品牌曝光度和消费者认知度。同时,新一轮的线上推广活动也将启动,比如植入热门网剧等,“但我们不会采用传统的广告方式”,张晓高强调。
除了门店开店规模的快速扩张,配送能力也将是成功的关键。配送服务不可控带来的配送超时、漏送等问题难以避免,严重影响用户体验。张晓高表示,今年除了美团,还会引入更多配送团队,形成竞争,发挥各自的服务优势,但并不打算回到创业之初自建配送的模式。
对比配送模式与自取模式的成本曲线可以发现,门店自取虽然可以减轻配送压力,但会大幅增加开店成本。开店成本并不会随着开店密度的增加而明显下降,但配送成本会随着订单密度的增加而不断摊薄。
社交玩法为什么星巴克学不会?
相比瑞幸咖啡的“传统做法”,首创社交化思路的连咖啡则在不断进化。
连咖啡所开发的“线上社交”场景,形成了极强的用户粘性和用户习惯,并通过分享券、全民咖啡、成长咖啡等方式,将社交裂变、社交分享发挥到了极致。据张小高介绍,连咖啡用户购买的咖啡,有一半都是赠送的。
甚至连星巴克也试图窃取这个想法。
一直固执坚守自己支付方式和会员体系的星巴克,也在2017年“臣服”于中国的移动支付习惯,主动拥抱社交网络的玩法,成为微信礼品卡的先行者。用户可以通过“使用星巴克”小程序向亲朋好友发送咖啡或星巴克卡,兑换卡或储值卡会自动进入用户的卡钱包,可以在星巴克门店兑换。
近期,支付宝也上线了“永星说”小程序,功能与微信小程序基本一致,可见星巴克已成为微信和支付宝进军线下市场的共同争取对象。
乍一看,微信礼品卡似乎是连咖啡开创的“社交赠送”模式的“开源”,从而打破了连咖啡的护城河。但仔细分析,就会发现两者的区别。
连咖啡通过微信服务号开创了“咖啡变福袋”的社交裂变玩法,永兴说虽然在2.0版本加入了“咖啡变红包”的群发功能,但随后不久就下线了。
送礼毕竟是低频活动,咖啡红包只能偶尔用到。但莲咖啡将自我消费与表达情怀结合起来,咖啡本身成为一种分享的机会,而不仅仅是一种礼物。
星巴克送礼与消费场景的割裂,让“用星星诉说”仅仅成为一种低频而庄重的情感表达。无论是精心设计的主题卡片,还是附带的祝福、照片甚至视频,都在营造一种类似写信的“仪式感”,离日常随意的分享越来越远。
莲咖啡的全民咖啡也考虑到了送礼者和收礼者在口味上的差异。虽然也有网友在微博上提出类似星巴克的建议,但受限于线下兑换的问题,你不可能送给朋友一杯可以在任何一家线下门店兑换的全民咖啡。
显然,线下门店的制约、线上线下活动的协调难度,使得星巴克很难将线上活动进行得淋漓尽致,也不敢贸然做出更多的创新尝试。
更重要的是,连咖啡“化整为零”的社交裂变,大大降低了分享门槛,这也是星巴克难以学习的。为了鼓励用户自发转发福袋,连咖啡还设计了“成长咖啡”系统。微信好友关注并通过用户福袋下单,即可获得最高0.35杯成长咖啡作为奖励,累计成长咖啡达到1杯即可免费兑换。
莲咖啡不只是咖啡,更旨在引领饮品线上化
不仅如此,咖啡本身的社交玩法也在不断进化。
今年4月,连咖啡通过小程序开启“咖啡拼团”新尝试,上线3小时内,已有10万人成功拼团,小程序也吸引了近20万消费者用户关注连咖啡服务号,其中超过三分之二的用户在拼团成功后关注了该服务号。
团购规则也很简单,就是老用户选好商品,发起团购,付款后邀请好友进团,2小时内有2个新用户进团即算团购成功,商品会存放在用户咖啡库中,随时可下单、送货,如果团购不成功,全额退款。
由于团购商品原价不同,团购价格也采用阶梯式设置,分为1元、5元、10元三个档位。连咖啡营销总监张宏基认为,团购方式是这次爆款的基础,相对较大的优惠则是催化剂。
虽然连咖啡用户平均每周2.8杯的咖啡消费量已经远高于中国大陆的人均消费水平,但与人均年消费400杯的美国、人均年消费200杯的韩国相比,仍然不能说他们已经形成了日常饮用咖啡的习惯。
连咖啡透露,未来几个月将上线多个小程序,尝试各种方式鼓励消费者下单,预计这一数字还会进一步增长。不过,它并不把希望单单寄托在咖啡品类上,而是希望在饮品品类上全面突破。
毕竟,根据数据统计,中国消费者对奶茶等饮品的热情要高于咖啡。美团点评研究院餐饮研究中心发布的《2017中国饮品门店发展报告》显示,2017年6月奶茶店数量较2016年1月增长60%,而咖啡店数量则减少了21%。即便是大规模的广告宣传,咖啡品牌也未必能复制可可、喜茶、答案茶等在社交网络上火爆的品牌的成功。
去年,莲咖啡推出的30多个SKU中,除了咖啡,还有粉红椰子水、牛油果、各类冰沙等饮品。4月19日,两款鸡尾酒产品也在这个“特殊节日”上线,而在4月的团购活动中,新品牛油果冰沙两周的储备库存被全部消耗殆尽。
与其坚守咖啡这块艰难的领地,努力培养中国人的咖啡消费习惯,不如不断拓展品牌边界,让社交红利在饮品行业走得更远,在“喜茶”的线上版出现之前占领消费者的“心智”。这也是为什么连咖啡今年全力布局小程序,准备一次性上线近10个小程序。(本文首发于钛媒体,作者/张源)
发现钛媒体,72个问题讲述新机遇,利用碎片时间系统学习
点击阅读原文《大学72问》助你创业,更多为什么,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