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付结算业务风险分析及防范措施研究

2024-09-16
来源:网络整理

支付系统风险分析与防范研究

?中国人民银行天津分行课题组

摘要:我国支付结算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支付结算背景发生了很大变化,需要重新审视支付结算业务的风险点和风险特征。本文试图从这些方面进行分析。资金流入流出速度快,可预测性差,给各参与方资金计划部门的清算资金运作带来很大困难。这种风险的后果是相当严重的,不仅影响到国家正常经济活动的资金结算,而且对银行体系也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如果一家参与银行的账户资金头寸不足以支付应付款项,又不能及时通过其他渠道筹集资金,就可能造成另一家收款银行向其他银行付款困难,从而引发多个参与方的连锁支付危机,导致整个体系出现流动性风险。极端情况下,会危及支付体系或金融市场的稳定。

二是差额结算风险。差额结算是指定期双边或多边净额结算的资金划拨支付结算,现行的小额批量支付系统即属于此类结算方式。采用差额结算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由于商业银行只需在清算账户中准备足够的差额头寸,在一定程度上节省了流动性资金,从而最大程度地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但差额结算最大的特点是定期净额结算,资金划拨信息先通过支付系统转发,资金最终结算较晚,导致结算时间存在滞后性,可能引发银行间信用风险。此外,结算滞后还可能引发流动性风险。由于拆借业务金额的不确定性,商业银行的资金计划部门很容易准确估计预留清算资金的流动性是否充足。

为有效防范流动性风险和信用风险,支付系统运行以来,人民银行先后推出了日透支限额(尚未实施)、一级市场质押融资、清算资金圈存、央行高息贷款支持等措施。但上述举措只是对流动性短缺和暂时性信用风险提供了最基本的应急解决方案。当前,我国经济总量庞大,各类情况难以预料,支付风险的复杂性和不可预见性也成倍增加。因此,应加强支付系统的监控,重点关注大额、超大额交易,建立总行超大额交易报告备案机制,研究超大额资金的资金背景和交易背景并在有条件的情况下组织总行专项管理部门进行跟踪监控,防范不明热钱对我国经济金融造成冲击?建议总行加大对地方支付结算机构大额支付交易的监控力度,要求商业银行建立大额支付报告制度,从而建立自上而下的立体化防范体系,从根本上防止清算对金融体系和经济造成冲击?另外,为最大限度地发挥商业银行资金效益,最大限度地提高社会资金的周转速度,应尽快实行科学的大额实时支付系统每日透支限额制度?

4.事后监督检查风险

事后监管中心在实际运行中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体现在更多关注凭证的规范性、核算的准确性,而很少涉及会计业务处理的合理性,特别是对往来账户、临时账户、过渡账户的敏感性监管不足。另外,现有的事后监管脱离前端业务处理环境,对同城票据往来、同业业务等重要资金出口、是否按权限操作、岗位职责等内控制度是否落实等风险管理关键环节无法有效监管。在日常操作中更多体现为二次审核的重复性工作,会计监管的风险控制作用无法充分发挥。因此,事后监管应构建事前、事中、事后、业务监管与制度执行检查相结合的全方位、立体化风险监管体系。建议事后监管中心增加现场检查功能,特别是针对异地网点的现场检查,意义更深刻,可以有效消除本地网点事后监管的时滞现象。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