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新年伊始,新华社发表年初《迈向‘轻现金社会’》开篇文章指出,随着电子支付的快速发展,现金支付在交易中的占比不断下降,经济学家设想的“轻现金社会”已悄然到来。
在“无现金社会”,现金支付仅占人们日常支出的26%,而第三方支付却高达45%。近日,全球市场研究行业知名研究机构益普索()发布2017年第三方移动支付用户研究报告,其中很多让人难以想象的数据足以颠覆人们对移动支付的传统认知。
移动支付已成为主流
益普索报告显示,第三方移动支付在中国手机网民中的渗透率高达90.8%,在一线、二线和三线城市分别为94.0%、91.4%和89.2%。考虑到一个人可能拥有多部手机,益普索估计移动支付用户规模约8.3亿,其中16至59岁消费者规模达6.8亿。移动支付已拥有相当规模的用户群体,发展基础扎实。
此外,调查显示,人们日常支出的45%通过第三方支付支付,约71%的第三方支付交易通过手机完成。可见,短短几年间,移动支付已成为居民日常消费支付的第一工具。从不同地区来看,华东、华中地区移动支付交易占比较高,约35%的日常支出通过移动支付支付,其次是华南、华北地区,东北、西南、西北地区占比较低。
据益普索()调查数据显示,第三方移动支付全年交易额达86.52万亿元,交易笔数超7750亿笔。相比2016年,2017年移动支付交易额预计同比增长53%,保持高速增长趋势。按人均计算,每位用户每年在移动支付上花费约12.72万元,交易笔数约1140笔。也就是说,每人每天进行3次以上移动支付,平均交易金额约112元。可见,移动支付已经成为每天都会发生的高频事件,就像一日三餐一样。那么问题来了,你在使用移动支付方面落后了吗?
交易类型仍以消费者交易为主
既然移动支付使用如此频繁,那么人们经常使用移动支付的生活场景有哪些呢?益普索的这份报告也给出了详细的答案。
报告显示,近三个月使用过移动支付的用户中,使用率最高的是话费充值、转账、红包、公益生活缴费、信用卡还款等个人交易,达到94%,交易金额支付占比达到40%,交易笔数占比达到35%。
排名第二的是网络消费交易,占比87%,主要渠道包括网络购物支付、网络休闲娱乐预订、网络旅游产品预订、游戏充值等,交易金额和交易笔数各占29%,看来网络购物“购物狂”占据了移动支付用户的绝大部分。
第三大类是线下消费交易,占比85%,主要渠道为线下餐饮支付、线下商超零售、团购/外卖订餐、日常出行订餐等。“订外卖”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随着移动支付的日益普及,个人消费领域“轻现金”现象愈发明显,移动支付线下消费交易凸显出小额、高频次的特点。
相比前三名,移动支付在金融交易中的使用率较低,仅为28%。我认为这与金融交易本身融入人们生活的程度较低有关。毕竟很多人平时并不会进行任何金融交易(无论使用何种支付方式)。
移动支付已成为存量市场
此外,益普索报告还对移动支付两大巨头——财付通和支付宝进行了详细分析,调查显示,两大巨头合计占据移动支付市场89.7%的份额,共享庞大的用户群体,领先优势十分明显。
在用户竞争方面,移动支付已成为两大巨头竞争的存量市场,双方竞争的焦点将不再是用户规模的增长,而是更深层次地争夺用户支付的交易量(金额和交易笔数),也就是钱包份额和用户粘性。相信随着移动支付规模的不断扩大,两大巨头之间的用户竞争将会愈演愈烈。
益普索第三方移动支付用户研究报告不仅为研究移动支付行业提供了数据基础和相关结论,而且对移动支付行业的发展现状、竞争格局、未来趋势等提供了深入了解和洞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