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借着台湾偶像剧的热潮,《红苹果乐园》一炮走红,片中女主角出场时,更加入“满屏星光”的特效。
在剧情高度吻合的姐妹片《星梦奇缘》中,“校花”杨慧茹是一名18线模特,没钱交房租,但一拿到工资还要买手机,于是她给自己起了个美丽的网名“月光美少女”。
该名字“忠信、传神、典雅”,一度成为女生QQ昵称的典范。
但时代变了,在微信圈子里混迹的人,怎么可能满足于一个被别人用过的名字?如果你在列表里戴着同样的帽子撒谎,是不是就等着被删帖了?
大家都这么想着,通讯录变得越来越长,奇怪的名字也越来越多。
您知道如何识别数千名忘记留言的朋友吗?
△
微信昵称的鄙视链是一门学问,了解得越深,社交技巧就会越精准。
处于这一链条顶端的是那些只使用真实姓名,同时使用名字和姓氏的人。
他们一般都是所在行业的佼佼者,与普通人不同,工作带来的满足感很容易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所以他们并不太热衷于工作之外的物质享受。
这群人不担心陌生人用真名窥探自己的私生活,他们从来不会在朋友圈里炫耀,也不理会来自不知名人士的批评,他们忙于各种事情,无暇关心普通人那些麻烦不断的“生活”。
这样的微信名称就是一张电子名片,自信、高效、直接。
对于名片主人来说,微信并不是社交软件,只是一个分配任务、与各路大佬打交道的平台,用真名实名才是最让人印象深刻的。
名字是招牌,性格是与生俱来的。
这些大咖都留着,千万不要删,就算朋友圈被屏蔽了,通讯录里留着头像,散发精英光芒,也真的很棒。
第一梯队以实名制为首,还有其他几类:
完整的英文名包括姓和名,例如 Koo 和 Fong。
名字古不古不古都无所谓,关键是姓氏,一定要按照中文读音翻译,直接拼音不算。“李”是Lee,“蔡”是Tsai,“金”是Kam,“陈”是Chan。
他们很可能是拥有高学历的海归,或在外企就职,大部分可能从事金融行业。
时不时我会在朋友圈发一些带伞的鸡尾酒照片,秘书Lucy为我做了拿铁艺术,深夜时我会分享一些英式心灵鸡汤故事,一般是欧洲小众作家写的。
没必要删除这些人,只要把他们的朋友圈当成“每日语录”,睡前学起来就行了。
还有出国留学的高材生,微信昵称都是中文名+英文昵称,比如李莉、张三。
这些都是认真的学术成就者,他们不会向朋友发送群发消息,要求他们宣传他们想要开始代表他人购买。
白天偶尔能看到他们发夜景,晚上吃早餐后就睡觉,更多的时候,他们抱怨自己永远写不完。
若干年后,当他们学成归来时,也许他们的名字就会升级为上面的那些。
第一梯队的末端,是那些在真实姓名前加上公司名称的人。
之所以能挤进第一梯队,完全是因为这样的名字让人省去了很多麻烦,有用就留着,用了就安心删掉。
但是,如果这个绰号还伴随着一个误导性的头衔,比如“主席”或者“总裁”,那么他一定是个大骗子。
真正的大佬们,都站在蔑视链的顶端,漠然处之。
△
蔑视链的中间部分是存在感最少的群体。
这群人的名字聚集在正态分布图的中间位置,基本延续了QQ时代流行的昵称类型,其特点无非就是“故弄玄虚”、“表达意思不明确”。
也许我的中文水平还不够,所以我就用一串代码来表达我的态度。我不需要别人看懂这一长串蹩脚的英文,我只希望自己看懂。
这种人可能性格有些内向或古板,但并非不可捉摸。他们的英文昵称可能包含他们的中文名字,指他们深爱的角色,或代表难忘的回忆。
有时候,你必须对这样的单词保持警惕。特别长的单词可能真的存在。
还有与上下文不太契合的中文名字,产生了戏剧冲突,违背了现有的认知,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冲击。
关键是,即使在震惊之后,我还是看不出这些矛盾之间有什么联系。
这样的名字,就好比一道中文阅读题,就连出题人也无法理解出题人的意图。
名字的背后一定有浪漫情怀,崇高理想,敬佩之情,独特的理念。评判这样的昵称,就像看书的封面一样,喜欢就买来读,不喜欢就扔掉。
“风雨里的彩虹”敏感而纠结,“认真的小流氓”有欲望却没勇气,“石头装死”性格深沉,“网络绿帽小王子”大概也有一颗想要出名的心。
这个类别很难判断,所以请根据您的喜好删除它。
有些人总喜欢在名字里写上自己的地位。
中老年人是这个群体的主力,我爸妈的微信名总有一种超凡脱俗的冷漠感。
母亲喜欢称呼自己为“山风”、“西楼圆月”、“春花”、“太平是福”,一个名字就足以熬出一碗鸡汤了。
父亲们就深刻一点吧,他们要么是“奔腾的狼”,要么是“逆风而行的绵羊”,要么是“统治世界”、“俯视群雄”。
不管他们的昵称有多霸气,他们的微信界面上一定有一个群,名字叫“家和万事兴”。
关怀中老年人,看得懂,但不说出来。
还有一种人,他们的昵称会告诉你他们想做但不能做的事情。
“减肥小猪”吃多了之后,就会抱怨朋友太多、食物太残忍。
“定居北京的小强”可能经常加班到深夜,甚至没有力气回家;
“希望永远幸福的大胖女孩”一定刚刚经历了一场令人心碎的爱情故事。
还有那些想把自己放逐到各个偏远地区的,比如“安道尔的吴彦祖”、“特鲁瓦的林志玲”、“阿姆斯特丹的刘能”,恐怕他们都有一颗向往诗歌和远方的心,却又无法摆脱现实生活。
至于那些喜欢将古书的名字附加在自己的绰号上,以为这样就能得到圣光祝福的人,恐怕真正看过古书的人,屈指可数。
而剩下的,则相信世界充满爱,无论男女,都喜欢用表情符号来装饰自己的昵称。
将通讯录移到最后一个“#”的位置,让所有多彩的灵魂聚集在一起。
社会心理学家米德在“符号互动理论”中认为,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是由“符号”及其意义引起的。
在微信这样的环境中,表情符号有着多重含义,一方面让名字看起来更加灵活,另一方面也是你愿意敞开心扉的暗示。
使用“草莓”的女孩应该喜欢过着轻松舒适的生活,“薯条”一定是个大胃王,“地球”代表热爱旅游,在名字前面放一面“红旗”的人应该也有很深的感情。
这些符箓不容小觑,它们的功德无比,名气无比响亮,已经取代了赞盖家族的地位。
じ★我的心随风飞舞♀=
ㄣ襡灞忝下╰☆ぷ=
楊孒O(∩_∩)O=
爱玲玲
别纠结了,表情淡淡的人,内心其实是火星来的。
△
终于来到鄙视链最让我郁闷的地方了,只可惜微信不能批量删除。
处处彰显存在感的AAAA党,他们的自信从何而来。
A字的形状就像一些微商的化身:磨砺心智,只为增加订单量。
按时签到朋友圈,转发成功榜样,并附上海上日出的照片。
但当广告开始播放的时候,所有的美好都被遗忘:全世界都需要减肥,不用面膜是没有希望的,不做微商就会陷入贫困,未来的市场会拓展到开普勒452b星球。
至于那些敢说自己的产品能起死回生的,就删掉吧,别让这种虚假宣传的形象影响到还在努力赚钱的微商同胞们。
先生和宝宝永远不知道他们什么时候会长大。
那些在昵称前加“先生”的,都是些油头油脑的文艺青年,头像一般都是外国帅哥,歪着头,露出耳后的纹身,或是双手插在裤兜里,身体歪向一边,低头看着鞋子。
你注意到了吗?他们都没有脸。
这是伪文人最喜欢的状态:手捧琵琶,半掩面,只在路过商场玻璃时晒自己的照片,身着无性恋和潮流品牌的身影,深夜分享不超过30条评论的音乐,配文是“失眠”。
满脑子浪漫情怀的男生,或许只来得及感叹一时的爱情悲伤,以后必然要经历人生的沧桑。
还不如留着,过几年看看XX先生自豪地展示家里盛开的牡丹呢。
那些中文名字里有“娃”字的人,都在努力维护自己心中小公主的形象。
删掉就行了,想想看,朋友圈里的自拍大家都知道是啥样子,转瞬即逝,毫无营养价值。
最让人抓狂的是树立一座没有任何文字的纪念碑,这种行为是多么的幼稚。
只用表情用这个昵称的人内心戏太多,又不能装可爱、装深沉,没必要,还会给别人添麻烦。
有时候突然想找一个人,但所有和他名字相关的信息都没用,找遍通讯录也没找到线索,最后问了七八个朋友才知道他的微信昵称是:
直接删除。
还有更变态的:
为了一个昵称而花费这么大的力气,真是太可怕了。
△
不管是相似的也好,不愉快的也罢,以上总结纯属娱乐,但也并非完全是胡说八道。
和头像类似,在写昵称的时候,无论你如何刻意隐藏自己,其实都是在表露自己内心深处隐藏的意识。
网名所呈现的“自我”通常与现实生活中的自我或多或少存在差异,但表达自我形象是一种本能的诉求,它不仅仅是一种“伪装”,更是一种文化现象。
打破现实生活中既定规则的代价,远小于改变容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昵称满足了人们想象的欲望和情绪的释放。
无论是为了吸引朋友、社交羞涩还是只是为了好玩,昵称都是我们向外界打开的一扇窗户。然而,有些人喜欢拉上窗帘打开窗户,而另一些人则喜欢把所有东西都扔出去。
对于陌生人来说,昵称是了解彼此的第一步;对于闺蜜来说,统一的昵称是友谊的颂歌;对于曾经熟悉而后渐行渐远的人来说,昵称就像门上的猫眼,哪怕你屏蔽了朋友圈,看看昵称其实也能满足那一份想窥视关心背后的小小欲望。
很多人都明白,昵称这种小事不值得谈论,而且无论你如何概括,它总是主观和偏见的。
但如果你两三年没改网名,也不为此担心,那你可能真的不再年轻了。
参考:
网络空间中的自我呈现:以网络名称为例。丁道群。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5-5
大学生网络昵称的动机研究。陈俊,张积嘉,王嘉英。心理科学。2006
国内网络姓名研究述评. 陈丽君. 西北师范大学. 2011-02
本文图片来自微博及网络
本文转自网易新闻公众号“槽值”,一个情感八卦、吐槽的地方。能说会道的妹子,不仅会写文章,还会教你泡妞技巧。关注“槽值”,找到共鸣,治愈你所有的不开心。公众号:“槽值”(ID:)微博@槽值。
南都君特选(点击下方标题)
如果你被这篇文章感动了,请伸出你的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