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多管齐下规范第三方支付,创新支付跑马圈地突遭监管急刹车

2024-09-17
来源:网络整理

央行多管齐下监管第三方支付

创新支付“跑马” 突然遭监管“踩刹车”

在互联网金融热潮中,创新与监管的博弈也不断升级。当阿里、腾讯在O2O与支付创新上展开激烈较量时,监管部门的态度可谓是“重拳出击”。面对央行叫停条码支付、虚拟信用卡、征求第三方支付机构管理办法意见等一系列消息,相关机构“坐立难安”。据《经济参考报》记者从多方渠道获得的信息,目前相关企业正与央行保持密切沟通。

中国人民银行相关司负责人接受新华社采访时表示,央行近日发布通知,暂停二维码支付、虚拟信用卡等支付服务和产品。中国人民银行将组织对相关业务的安全性、合规性进行全面评估,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确保相关支付产品在风险可控的基础上有序推出。该负责人强调,部分支付服务机构推出的二维码支付、虚拟信用卡等支付产品在客户实名审核、支付指令确认、支付安全、交易信息真实性和完整性、消费者权益保护等方面存在风险,与现行支付业务规则存在一定冲突。目前,支付宝、财付通均回应称,已向央行报告沟通,将按要求报送相关材料。

除了腾讯、阿里巴巴,近期在互联网金融领域频频发力的中信银行也遭遇了“穷鱼之灾”。该公司重点旗舰产品“易度支付”包括全网二维码支付、NFC支付、跨行收款等子产品,其中二维码支付是重点产品。受上述消息影响,中信银行14日下午停牌,股价也大跌8.07%。中信银行16日晚间发布公告称,上述两款产品处于测试阶段,尚未投入运营。中信将严格按照监管部门的监管要求,进一步加强相关产品的合规性、安全性评估和正式推广前的测试工作,完善产品管理体系,控制风险。

“支付创新需要时间的沉淀和考验,信用卡发展这么多年,还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风险。”随行支付股份有限公司CEO沈政在接受《经济参考报》采访时表示,在创新业务大规模推广之前,央行有责任对安全风险提出要求。

一位支付行业人士告诉记者,二维码的风险可能在于商家利用假冒二维码,侵犯消费者权益。讯联金融支付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寇祥涛指出,上述业务没有向央行报告,没有提供风险准备计划和资金安全声明,也没有采取应急措施。即便是在市场化程度很高的美国,这样的“创新”在没有经过充分论证和评估的情况下,也不能允许。

对于此次停办网络信用卡,寇祥涛指出,首先,虚拟信用卡违反了银监会2011年第2号《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监督管理规定》的规定,该规定要求申请前一个月向监管机构提出申请并获得批准;其次,该业务违反了规定中的三人原则(亲自见面、亲自验证、亲自签名),也越过了第43条“不得全流程自动发卡”和第71条“不得将核心业务外包”的规定。

银联高级业务专家王建明表示,线下收单业务应严格遵守《收单业务管理办法》,但利用线下条码支付方式,将线下业务转化为线上交易,利用线上线下交易的价差进行监管套利,规避了国家对线下交易的监管要求,违反了异地收单的管理要求。

市场人士指出,二维码支付是阿里、腾讯推进O2O、实现线下闭环的重要支点,央行叫停二维码支付相当于暂时切断了O2O的一个关键环节。一位电商业内人士认为,央行叫停二维码支付后,手机淘宝的扫码支付功能暂时无法实现,其O2O闭环也将无法实现。腾讯亦是如此。一位旅游行业资深人士告诉记者,近期有旅游相关企业主动与腾讯对接,开通支付服务。微信团队目前正与多家知名旅游企业、大型景区及高星度假酒店合作,试水相关业务,央行文件的发布也会对此造成影响。

此外,央行向多家机构发布的《支付机构网上支付业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和《关于发展移动支付业务的指导意见》也在监管趋严的背景下再次引发市场关注。目前该征求意见稿的征求意见已结束。记者了解到,根据2012年征求意见稿的内容,个人支付账户转账金额单笔不得超过1000元,年度累计不得超过1万元;个人单次消费不得超过5000元,每月累计不得超过1万元。“据说确实有这样的征求意见稿,目前正在商谈中。如果该方案出台,支付功能会受到限制,余额宝等产品自然也会受到限制。”一位阿里巴巴相关人士坦言。

中央财经大学金融法研究所所长黄震指出,互联网金融创新应始终以金融消费者为中心,重构金融监管法律规范,建立协同监管机制,在此基础上逐步提高其规范化水平和有效性,形成多元并存、相互补充的金融新秩序。互联网金融需要的是治理,而不是监管。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