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 | 价值星球,作者 | 林洁,编辑 | 季然
或许连腾讯自己都没有想到,自己的“护城河”竟然被突破了。
一直以来,腾讯私域流量就像一块“唐僧的肉”,被各大平台觊觎已久,大家都想上来“咬一口”,但腾讯的“护城河”筑得井井有条,其他平台也只能望洋兴叹、虎视眈眈地看着。
直到最近,出现了一个大裂缝,照进来了光亮。
9月4日,淘宝天猫宣布,淘宝计划新增微信支付功能,并于9月12日起在淘宝逐步开放。微信支付也于同日回应称,目前正在开放与淘宝平台商家的功能适配。
这不仅仅是腾讯的一场卫冕之战。
说实话,阿里巴巴这几年过得并不好。支付宝在过年期间率先推出“攒五福”活动,但最后却被大家推到微信上疯狂“抢红包”;淘宝最早做直播,结果李佳琦被骂,薇娅销声匿迹,后来又来了抖音,董恺晖风头正盛。不可否认,单从创新上看,似乎没人能超越阿里巴巴体系,但又似乎总是被超越。
人们说,故事的最后,马化腾的“亿万儿媳”——微信,压弯了坚强的脊梁;而马云的“亿万长子”——支付宝,低下了高贵的头颅。
打破生态壁垒后,巨头握手言和。毫无疑问,这对用户来说确实更实惠。因为普通人永远是最现实的——以后谁的手续费低,我就用谁的。
“隐形门”的消亡
这是中国数字支付发展的一个非常有意义的时刻。
经过8年的互相阻击,阿里和腾讯终于有了新进展,两大巨头之间的支付已实现互联互通。
前不久,淘宝特价版App在支付方式中悄然加入了微信支付一栏,消费者在结账时已经可以看到微信支付,并让朋友帮忙支付。选择微信支付后,无需复制链接,直接点击即可跳转至支付操作。
随后,9月4日,淘宝、天猫发布公告称,为提升消费者购物体验,淘宝计划新增微信支付功能,并将在本次意见征集结束后调整平台规则,本次调整将覆盖所有淘宝、天猫商家。
随后腾讯也出面表示,目前正在开放与淘宝平台商家的功能适配,具体上线时间将以淘宝平台公告为准。虽然已经通知了平台内商家,但距离用户端触达仍需一段时间。
随后,支付宝也做出声明:“开放、协作、创新、共享是互联网的基本精神,也是行业发展的大势所趋。”其中还提到,“支付宝将继续深化与桃天集团的战略合作。”
这些表态都意味着,在一定时间之后,淘宝将全面引入微信支付。经过10年的拉锯战,淘宝与微信终于达成和平协议。
但两大巨头之间的“隐形门”是如何逐渐瓦解的呢?我们先来追溯一下这个过程:
今年5月,京东支付与微信支付实现互联互通,成为行业内首家同时打通微信个人码和商户码的第三方支付机构;2月,部分淘宝订单可直接跳转到微信支付支付,当时淘宝客服表示,微信支付目前仅对部分用户逐步开放,仅支持购买部分商品作为选项;2023年,阿里妈妈与腾讯广告将深化合作,微信视频号、朋友圈、小程序等优质广告流量通过阿里妈妈UD特效投放,可直接跳转到淘宝天猫商家店铺、商品详情及淘宝直播间;2022年早些时候,网上曾爆料,淘宝正小范围启动微信支付功能内测,并在支付选项中新增两种与“微信支付”相关的支付方式,分别是“微信扫码支付”和“去微信找朋友帮忙支付”。
除了淘宝,阿里巴巴旗下的饿了么、优酷、大麦、考拉、书旗等应用均已在2021年接入微信支付,而当时淘特、闲鱼、盒马等应用也已申请接入微信支付,如今淘特已全面接入微信支付。
这得益于政策的“撮合”。2019年,人民银行发文,明确提出推动条码支付互联互通,打通条码支付业务壁垒,实现不同APP、商户条码标识的互认和扫描。
此后,到了2021年,支付宝、微信支付宣布与中国银联合作,推动线上线下多场景支付的互联互通。支付宝、微信支付和云闪付已实现线下条码互认扫描,85%的淘宝店铺支持消费者通过“云闪付”支付。
同年,微信群聊、点对点聊天场景可开通淘宝、抖音链接。
支付工具的互联互通、商业生态的互通,一定程度上可以打破支付工具的垄断,消费者的选择会更多,各大平台的流量也会增加,生态也会健康发展。
市场欢迎三方共赢的局面,但这种珍贵的局面来之不易。
“支付王”之争
2013年,阿里与腾讯的竞争进入白热化阶段,阿里关闭了微信跳转淘宝商品及店铺的通道;而腾讯也屏蔽了阿里同类产品的推广链接,就连腾讯的移动应用下载频道“应用宝”也把支付宝钱包原有的推荐入口全部取消。
凭借PC端巨大的流量,阿里当时占据了绝对优势,但腾讯高管的一篇文章却刺激了阿里管理层,甚至阿里“十八罗汉”之一、阿里金融CEO彭蕾亲自呼吁关注这篇文章。
本文的核心要义可以粗略用一句话来概括——阿里巴巴的大部分优势将被颠覆,而这种力量来自于移动和O2O。
微信确实带来了巨大的颠覆。公众号的兴起让阿里巴巴意识到,能颠覆你的往往不是跟随者,而是创新者。当时有人做了一个极端的假设,认为微信只需三步就能打败阿里巴巴,让众多电商平台变成腾讯的快递和仓库:
第一步,在微信上开通商家公众号,用户可以直接在公众号里买东西;第二步,开通微信支付;第三步,在微信上开通淘宝一键迁移,一键复制信用数据。
互联网上的这三步,让阿里巴巴充分意识到了形势的严峻,由此,一场长达十年的“争霸战”拉开帷幕。
对于阿里巴巴来说,借助“双11”进军移动端似乎并不是那么困难,借助“手机预购”等推广手段,阿里巴巴已经让淘宝APP在各大应用平台和APP下载排行榜上高居第一。有了阿里巴巴的支持,支付宝的移动化之路可以说是顺风顺水。
直到“1元消费”补贴行动的诞生。
2013年,北京地铁上,消费者可以用微信支付在自助售卖机上以1元的价格购买任意一瓶饮料,这是微信发起的“1元消费”之战。
短短三个月,微信支付用户数突破1000万,并且每天以10万的速度增长,加上微信6亿用户,以及更为强大的QQ用户,微信支付有信心打赢移动支付之战。
随后,第二场战斗的爆发点就设置在了小程序上。
2018年,小程序成为略显沉闷的互联网行业中难得的亮点。“微信之父”马化腾和张小龙均表示,小程序将是腾讯未来战略的重中之重。蚂蚁金服董事长兼CEO井贤栋也坦言,至少未来三年,支付宝小程序绝对会是蚂蚁金服最重要的战略之一。
2019年,两大巨头在一周之内就交出了小程序年度业绩。虽然在用户量上,微信胜出——支付宝有5亿用户,微信服务超过1000亿人;但在日活跃用户上,支付宝日活跃用户1.7亿,微信只给出周活跃用户,合计6亿多。此外,两者在细分行业的数据也形成了对比,支付宝覆盖290多个行业,微信覆盖200多个细分行业。
最引人注目的竞争,莫过于春节期间抢红包的暗流涌动。
支付场景的建设一直是腾讯关注的问题,但谁也没有想到,阿里竟然把这个问题给治好了。
2016年,支付宝首次推出春节“聚五福”活动,并登上央视春晚,“摇一摇领红包”几乎成了人们过年的“新习俗”。
是的,差不多。有什么不同吗?——社交。
借助抽奖活动,支付宝不仅希望争夺春节流量,还想增强一直以来所缺乏的社交属性。
但在社交领域,腾讯才是霸主。在“春运”的决战中,微信借助“春节红包”创造了不少惊人的数据,成为人们日常消费的热门支付方式。
目前,在中国移动支付用户市场,支付宝和微信交易金额合计占比超过90%,两大巨头垄断市场。
互联网带来新的瓶颈
近年来,抖音与饿了么携手、快手与美团合作、腾讯视频能搜索优酷内容、淘宝能用微信支付等案例,都表明互联网的“破壁之旅”正在逐步加速。
对于企业而言,从“各派割据”到“合作统一”,一个个“瓶颈”被打通后,获客成本逐渐下降,但要想争夺更多客户,或者留住客户,“优质服务”和“优质产品”或将成为关键。
从消费者角度来看,平台间竞争减少带来的成本降低使得消费者能够以更低的价格购买产品、获得更好的服务体验。
现在,淘宝和微信支付的整合是一个很大的好处。
对于淘宝来说,此举可以吸引微信用户流量,将其转化为业绩;微信应用生态也得到极大拓展,实现了其进军电商市场的夙愿。也有人认为阿里巴巴将受益更多。在商业模式上,阿里巴巴通过微信支付推动淘宝、天猫交易量增长,同时提升盈利能力。
天眼查数据显示,阿里巴巴集团与腾讯控股作为中国互联网行业两大巨头,在多个领域展开竞争。但在支付领域,微信支付凭借社交场景的强大优势,占据了一定的市场份额。淘宝全面接入微信支付,不仅有助于其拓展支付渠道、提高支付效率,也有助于其更好地应对竞争对手的挑战。
说实话,中国互联网行业的发展已经到达了天花板,各巨头利用自身优势设置门槛、构筑“护城河”,各自占山、互不沟通的局面给消费者和用户带来了较大的不便。
作为移动支付两大巨头,支付宝和微信支付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行业的神经。此次两大巨头移动支付生态整合,最先受益的或许是中小商户,他们不再需要面临“二选一”的困境,不再需要被巨头逼入封闭的生态圈,对于自身发展而言,中小商户将迎来更大的市场流量。
然而,淘宝与微信在流量、支付上实现互通后,互联网平台是否也实现了互通?
可以肯定的是,互联互通之后,诸多挑战依然会存在,比如当平台之间相互链接时,信息嵌套、多层叠加所带来的信息安全、业务合规、平台治理等复杂度将会飙升。
此外,平台间的认证能否互通?企业间数据应否流通?用户的个人信息应否共享?这些都需要新的规则去探讨。
但不可否认的是,“数据”与“流量”的深度互联互通是行业发展的大趋势,具体如何实现合作交易或许是下一轮讨论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