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视频时代:奶头乐效应下的全民沉迷与时间感知改变

2024-09-18
来源:网络整理

有人调侃:“中华文明的先进性就在于,外国人吃饭用刀叉,双手没有空间;我们的祖先发明筷子,就是为了能边吃饭边玩手机。”

大家别笑,别说你没玩过,据我观察,现在最流行的吃饭时玩的手机游戏就是短视频。

毫无疑问,短视频已经深深融入到每个人的生活,我们已经进入了全民“短视频生存”时代。

这是一个特别容易让人上瘾的时代。

短视频改变了我们对时间的认知。

每一条短视频都像一颗小型的荷尔蒙炸弹,让人兴奋、放松、舒畅。在这个充满压力的世界,在大家呼吸的间隙,短视频带来的“奶头快感”效应,让人沉醉在娱乐和感官刺激中。短视频平台的算法比你更懂你,它知道你的兴奋点在哪里,你看的内容越有趣,你就越享受。无尽的视频滚滚而来,像烟花一样,在你眼前渐渐绽放,绚烂无比,却转瞬即逝。内容的不可预测性,让你总是期待下一条,也许会更加精彩。

就这样,我们陷入了“短视频深渊”,模糊了我们对时间的感知。时间的颗粒度一下子变大了,“抖音一分钟相当于现实两小时”。时间仿佛被压缩、加速,我们根本意识不到自己到底花了多少时间。

我有个退休的朋友,每天凌晨三点多起床,起床后拿起手机看视频,“还没看完就天亮了”,总觉得“时间过得太快了”。一段时间后,他感觉睡眠变差,眼圈变黑,视力下降,生活被打乱了。

一位90后的朋友告诉我,他工作很忙,好不容易下班回家,却要花很多时间看短视频,仿佛被某种神秘的力量牵引着,停不下来。一直看到头晕目眩,停不下来。累得眼皮打架后,他在空虚和自责中睡着了。“我经常抱怨自己没有时间,但其实我已经浪费了时间。”第二天还是一样,他放不下手机,在和自己的自控力做着斗争,毫无胜算。

火车站、机场航站楼、地铁、高铁上,几乎每个人,无论男女老少,手里都拿着手机,姿势也大体一致。大家都成了“刷屏”群体。有人戴上耳机,盯着屏幕,时不时还漫不经心地笑。即便如此,也没人关心,大家都沉浸在自己的视觉盛宴中。

短视频满足了受众碎片化的消费需求,让人对深度和长度逐渐失去耐心,注意力越来越难以集中。以往,我们会花很长时间看一本小说、一本书,这需要足够的注意力。短视频时代,内容传播从理性的文字传播转向情感化的图片传播。人们的“上网时间”越来越长,注意力不断被分散、侵蚀、转移,似乎无法应付冗长的文字和故事,乐于在碎片时间里快速获取信息,习惯于在短时间内快速切换注意力,破坏了思维的连续性和逻辑性,难以形成连贯、系统的思维路径。这似乎已经成为每个人的“内伤”。

“刷”字揭示了短视频的真正含义。不好看就“刷”;不合你的口味就“刷”;看不下去就“刷”。这种“手指读谱”容不得半点耐心,秒秒短视频还要快进。据某短视频平台统计,短视频平均完播率不足10%,可见“刷”的频率有多高。人们感受快感的阈值在不断提升,刷短视频时间越长,手指刷得越快……频繁刷短视频的人,被说成是颈椎病、腱鞘炎的“高危人群”,这算是“外伤”吗?

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人们经历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自然时间,到被刻度所指定的钟表时间的转变。如今,短视频的复杂程度已经远远超出了人类接受和消化的上限。人们在视频的洪流中穿梭,每个人都奔向更快的生活而非更好的生活。体验短视频的即时快感,远离自己的内心维度,成为对抗时间侵蚀的无奈而现实的选择。

短视频改变了我们对日常生活的看法。

如今,一切都可以被消费。为了迎合这种环境,一些人将原本私密的日常生活公开化。“现代生活发生在大大小小的屏幕上。”短视频打开了一扇窥视他人日常生活的窗户,但这种获取信息的方式,让人们对现实生活的感知更加肤浅。

短视频往往为了追求最佳的视觉效果和观众反应,展现的是经过精心挑选和剪辑的内容,而非真实生活的原貌。长期接触这样的内容,会让人对真实生活产生扭曲的认知。柴米油盐酱醋茶的日常生活,琐碎而平淡,有时甚至琐碎而杂乱。

张爱玲说,生活是一袭布满虱子的华美长袍,那些虱子就是让你不开心的东西,你无法驱赶它们,也无法杀死它们,你只能面对它们,适应它们,将就它们,或许这才是真正火热的“日常”生活吧。

时间过得真快抖音_抖音超过多长时间显示昨天在线_抖音时间准吗

近日,一则3岁小女孩“我有一件连帽衫”的短视频走红。小女孩向网友们提出了一个有趣的问题:“我想问一下,别人的连帽衫穿上去又大又好看,可我的却像个大耳朵侏儒,很忠诚,像舍夫尼(动漫人物)。”

这个有趣的描述和疑问,引起了网友们的广泛关注。大家都知道,小女孩的卫衣之所以没有想象中的酷,是因为里面少了周杰伦。试问,周杰伦哪件卫衣不酷?哪张表情不酷?哪张语气不酷?这实在是说不通。

短视频里有太多“别人家里的美好”,这些不真实的“日常生活”模糊了现实生活与虚拟世界的界限,从而影响了我们的感知,产生了不切实际的期待和深深的焦虑。我们在虚拟世界里度过的时间,某种程度上是对现实生活的补偿。

其实每个人的生活都是独一无二的,短视频只是展现了别人生活的一小部分,是他们愿意让别人看到的一面,它们并不代表真实生活的全貌,因为它们隐藏了生活的挫折、困难和挑战。同样,生活也有无数值得珍惜和感动的时刻,我们总是在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时刻里,体会着人生的酸甜苦辣和酸甜苦辣。

短视频改变了思维认知。

一个可悲的事实是,长时间看短视频会让人变傻。

在电视流行的年代,有人对电视成瘾者进行过研究。研究表明,过度依赖电视会导致人们的思维能力下降,因为电视代替了观众的思维,使人们习惯于被动接受信息,产生懒惰的思维。甚至有人用“沙发土豆”这个词来形容那些长时间坐在沙发上,像土豆一样一动不动,只看电视的人。

当快乐如此轻易地获得时,人们逐渐失去了努力工作的动力。越是能带来短期快乐的东西,我们越要警惕。

现在有些家长看到孩子吵闹,就直接把手机扔给孩子,效果立竿见影。有时候你还能看到还没学会说话的孩子,一本正经地刷着手机,手机就是他们的整个世界。

《娱乐至死》描绘了一个充斥着娱乐的世界,并得出了一个令人担忧的结论:“让人们痛苦的,不是他们用笑声代替了思考,而是他们不知道为什么笑,为什么不再思考。”

获取信息的过程越费劲,大脑储存得就越牢靠,反之亦然。看短视频和看电视一样,都是被动思考,感觉看了很多,但根本无法重复看过的内容,很快就会忘记。观看者总是处于心理舒适区,面对复杂问题时就会变得懒惰,大脑缺乏调用高级认知功能的机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大脑中的灰质会逐渐减少。灰质是大脑中负责信息处理的部分,灰质的减少会导致大脑处理信息的能力下降,也可能导致思维狭隘、思维固化。

最可怕的还是短视频平台的算法机制。“一个人上瘾的背后,有千万人在努力,想方设法让你上瘾。”平台推荐加剧了信息的“茧房效应”,我们只能接触符合自己观点的信息,缺乏思考和多观点的比较,思想变得浮躁、肤浅。你会觉得自己有很多“想法”,但这些“想法”只是别人说的话的简单重复。

海德格尔曾经警告说:“构成现代性驱动力的科学技术力量,正在把我们人类从这个地球上连根拔起。”

没有什么能够真正摧毁一个人,因为事物没有好坏之分。短视频也是如此。如果使用得当,它们可以赋予你力量。如果你只期望它给你带来短暂的快乐,你离毁灭自己就不远了。

众生皆苦,唯有自我救赎,放下手机,即刻成佛。

如果你看到这篇文章,并且有耐心读到这里,并且还能产生共鸣,那么一切都还不算太晚。

-结尾-

先前的评论: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