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音质,不只是三频而已,现在的手机基本没有音质,看文章听音乐也是一种享受,想听什么可以留言告诉我(都是付费无损套餐)
虽然手机行业表面上很激进,但有一件事让专业人士觉得是个天大的笑话,那就是“音箱在音质方面简直太神奇了”。虽然这里不否认杜比和哈曼卡顿的优势,但无论是杜比还是哈曼卡顿,“他们做出的不是音质,而是音效”。音效主要以沉浸式聆听为主,这一点很重要!而音质其实是“一个很复杂的东西”。
对音质的一般理解
——多数普通人是根据三个频率来判断“高频、低频、中频”,但更多人是根据三个频率来判断“高频、低频、中频”。
然而,手机行业的普罗大众和音响行业的初学者在谈及音质时,都会说“三频无疑是最好的”。三频简单来说就是低频、中频、高频。但如果音质真的这么简单,那么音响爱好者的需求到底是什么?那么音质到底是什么?这个问题其实值得我们深思。
在一般发烧友眼中,音质是什么样的?
——中频、低频、高频都加了一些修饰,但客观来说还是有些肤浅
首先,一般来说,中级发烧友几乎就是一个音乐爱好者或者音响发烧友(或者器材爱好者),所以他们在这里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想象力丰富。比如,听完一段音乐后,他们能大致描述出这段音乐是什么样的,再结合三个频率来描述一遍:“如果你能做到这一点,那你就是一个中级发烧友。”那么有人好奇他们是怎么描述的呢?其实就是在三个频率上加一些修饰语而已,俗称“添油加醋”;
具体怎么评价呢?其实好像比较主观,如果中频不足,就软;如果低频不足或者低频不足或者相位滞后,就评价低频快;还有一种评价就是低音缺乏解析力有音乐感;同时如果高频没有泛音或者泛音太少,高频很干净,解析力高等等;同时如果低频量感好或者高频加强,就称解析力高。甚至还有更可笑的“声音轻却算无色”,同样把声音重口味直接评价为浓烈等等。总之,以上是中产阶级发烧友对音质的评价,其实看似正确!但是却有很大的误区!因为如果这样评价,那真的是对任何器材的讽刺!
那么如何才能正确评价音质、减少误解呢?
——评价音质的正确方法就是将其与音乐完全融合在一起!
这里我只是从速度和音染的角度来给出一个“教科书式”的评价,希望大家能够理解。首先,音质的速度应该如何评价呢?这里举个例子。比如约翰施特劳斯的《拉德斯基进行曲》整体的速度是不是非常轻快?也许很多新手都能异口同声地回答“绝对正确”,但如何正确评价这个轻快的速度呢?其实只要你适当地运用自己的听觉,就能感受到不同程度的速度。更专业的说法是,强弱对比、瞬态响应层次更加丰富。“这是评价亮色歌曲的方法。”当然,对于不同速度的歌曲,你只需要加点夸张就可以了。如果你这样评价音质,你绝对可以当个伪大神了。
接下来就是很多人关注的解析度,最大的误区就是新手过度以为注重分析就是“专业上叫音乐分析”,所以会很在意低中频以外的解析度,进而把注意力转移到所谓的其他部分的分析上,比如高频分析、分离度分析、韵味分析等等,这些都是很大的误区。一定要记住,在分析方面,只有中频和低频才是主要的,虽然有高频分析,但措辞不同。这一点一定要清楚!一般高频分析的解释就是“毛刺感、线条感”。
什么是音染?其实并不是大家想象中的“平淡”音乐。根本的解释是当频率响应及其平衡出现异常时,频率平衡就会不平衡,从而导致音色不自然。具体来说就是清晰度、透明度等细节会降低。如果量化的话,会让人觉得原曲很清新,很有活力,很有冲击力,一点也不拖泥带水。而原曲的声音瞬间就会让人觉得很沉闷,浑浊,整体的声音密度会变得很松散。这才是真正的音染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