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支付圈发现,微信已全面上线“银行储蓄”功能,这一能力将让用户更加便捷地找到定期存款服务,拉近机构与用户之间的距离。
什么是“银行储蓄”?
早在2019年10月,微信支付就推出了一项新服务——银行储蓄。当时,该功能仅对部分用户可见。
银行储蓄是银行在微信上提供的存款产品,用户可以在微信上开立银行储蓄账户,将资金直接存入账户,银行会负责管理账户并支付利息,账户可以随时提取,无需亲自到工行即可操作。
定期存款期限有3年、2年、1年、6个月、3个月等多种,利息分等级计算。
开设“银行储蓄”账户
1.点击“免费激活”,输入微信支付密码
2、选择微信绑定的储蓄卡进行短信认证(仅支持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邮储银行六大国有银行)
存款限额
最低存款额50元,单日最高存款额不超过5万元,仅支持储蓄卡存款,不支持找零、零余额通、信用卡等。
转账限额
银行卡转账:每日单笔最高金额6万元,每月最高金额30万元。
转兑:每日最高累计金额为1万元,年度最高累计金额为20万元。
提前支取的利率按照活期账户利率计算。
业内人士认为,微信与工行此时大规模上线银行储蓄功能,或与个人智能存款市场的变化有关。
近日,央行发布《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加强存款利率管理的通知》,通知称,各存款类金融机构应严格执行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存款利率和计息结算的有关规定,按规定整顿定期存款提前支取行为,严格禁止使用按存款金额计息的非标存款产品等“创新型”存款产品。
为了吸引存款,部分民营银行自2018年起加大产品创新力度,全面推出“智能存款”,既有银行存款的安全性,又有定期存款的高利率,还具备存取功能。这类产品最核心的特点是“按存期计息”,即如果客户提前支取资金,将按照最近一次存款利率计算利息,而非当期存款利率。
一经推出便受到储户的追捧,这类智能存款产品虽然能成为吸引存款的有力工具,但也增加了银行的负债成本。
据了解,目前多家银行的智能存款产品均已下架,部分仍在销售的智能存款产品已减少销售额度或下调产品利率,按阶梯利率计息的智能存款产品已难觅踪影。
对于工商银行这样的大型国有银行来说,机会或许已经到来。
尤其是工行与腾讯的合作,可以说是强强联合,对工行而言,拓宽了融资渠道,增加了存款来源;对腾讯而言,丰富了线上金融产品,从而增加了客户好感度,提升了客户粘性,促进了流量变现。
根据央行最新公布的2020年3月份《金融机构人民币信贷支出表》,住户存款中定期存款及其他存款余额56.9万亿元,其中大部分为定期存款。
工商银行最新年度财务报告显示,工商银行个人存款规模突破10万亿元,个人存款增加1.04万亿元,增长11%,个人存贷款增量均位居市场第一。
分析人士认为,随着互联网巨头的进入,所带来的能量将难以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