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几乎每隔一段时间(甚至不等节假日),各大网络图书销售平台都会推出图书促销活动,我们早已习惯以极低的折扣购买图书,现在很少有图书是按照封底价来销售的。
双十一、读书日、打折促销、满200立减100……这些大促让我们习惯了把喜欢的书放进购物车,等到最低价再买。这看上去是双赢的局面——读者能以最实惠的价格买到最多的书,网店能赚到销量,出版社也能增加销量。但事实上,不少出版社在这段时间陷入了亏损,大促期间卖的书其实都是以低于成本价的价格卖出的,卖得越多,损失就越大。对于读者来说,一次性买下大量书籍,不知何时才能看完。这些书大多是主人抱着“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拔线”的想法买的,囤书的习惯堆在书架上,仿佛形成了一个知识储备的泡沫。
书卖得越多亏损越多的出版社,为何还要选择参加层出不穷的促销活动?图书促销的狂欢背后,隐藏着哪些图书阅读与销售的问题?可行的解决方案又有哪些?
今天我们想针对层出不穷的图书促销活动,和大家聊聊买书这件事。一方面,电商的销售模式提高了图书的上架率,延长了图书的生命周期,加速了图书的销售;另一方面,打折、促销确实挤压了出版商的利润空间。销售场景从书店到网站的转变,带来了图书营销方式的巨大变化。我们在实体书店卖书的机会越来越少,触摸、翻阅一本书,可以通过各种网络信息、评论等方式,对它进行更多的了解。读者的自主选择更加艰难,也更加可贵——说到底,选书、买书的权利,是在读者手中,而当我们做出正确的判断,从茫茫书海中挑选出我们真正需要的好书时,也是在为推动图书出版的健康发展作出努力。
新京报记者 龚子 撰文
什么因素?
决定了出版商的“话语权”?
或许,当“卖得越多,亏得越多”这个结论提出来的时候,很多读者都不相信,毕竟,谁会去做亏本的生意呢?而且,这两年书价一路走高,以前买一本书只要二三十块钱,现在一本小说的售价几乎都在五十多元,价格翻倍了,出版社怎么还能亏本呢?一年中其他时间,图书销量正常,但在图书销量最大的促销活动期间,情况却恰恰相反,因为活动期间,出版社要以惊人的折扣供应图书,从而出现“卖得越多,亏得越多”的现象。
这需要从一本书的成本结构说起。
一般来说,一本书的成本约为其定价的 35%,即便是经验丰富的编辑也不会让成本低于 30%,这其中包括版权费、稿费、译者费、印刷费、其他费用、装订设计等——所以很多出版社喜欢不断推出公共领域书籍,以降低版权费、稿费等生产成本。此外,有时,物流和仓储费用也需要出版社承担,这些费用会算进成本中。特别是在印刷一些小众书籍时,印刷数量需要仔细计算,否则书籍堆积在仓库里卖不出去很容易蒙受巨大损失。
贝克特的全集都堆在仓库里,没人愿意买,贝克特尚且如此,更别提那些不如贝克特出名的作家了。
出版社在向电商提供书籍的时候,一般都是以书价的55%-65%来供货,这也要看市场编辑和电商的谈判能力,实力雄厚的出版社可以争取到更高的价格,货源价格过高,没有实力的出版社只能把主动权让给电商,有时候提供给电商的供货价格甚至还不到书价的40%,也就是说,最差的情况下,这种情况下,扣除成本之后,出版社只能赚到书价的5%左右,一本50元的书,只能赚2.5元。出版社的实力和书的质量关系不大,最重要的是书作为商品的销量,如果出版社提供的是绝对火爆的畅销书,那么结果自然是皆大欢喜,遭到商家的冷遇。
除了图书是否畅销,出版社的规模也会对谈判产生很大影响。例如,一位在某知名出版社分社工作的编辑就表示,去年分社独立负责发行业务,分社出版的图书种类非常单调,只有一些文学类图书,在和电商谈判时,完全处于下风。今年,这家分社的发行业务又由总部负责人负责,这样一来,在和电商谈判时,图书品种就涵盖了文学、历史、社科、经济、法律、自然史、工具书等诸多门类。面对庞大的出版物数量,电商也只好让步,总社能拿到的供货价格要高于分社,而民营出版社、固定书名的小品牌则完全没有这个能力,在商业合作上完全处于下风。
虽然生存状况并不理想,但出版社平日里还是有利润的。网店里卖的书一般打七折到八折,能赚到标价的两成,出版社供货后也能赚钱。但打折时,太低的价格只会让出版社亏本。就拿四月底的“世界读书日”活动来说,不少电商平台打出的折扣都是“折上折”,比如在折扣上再打“满200减100”——这时候,网店实际售价即使不到五折,如果以平时的折扣价买书,肯定是亏本的,所以网店会要求出版社以更低的价格结算,这时候的价格已经低于成本价,出版社就算能把成本结构控制到极致,也只能是尽力而为,再减亏损,也赚不到什么钱。
各大图书电商平台总会不时推出各种图书促销活动。
“4月份,很多出版商的网店销售额比平时高很多”,一位资深出版商表示,“但如果算上利润,绝对和免费赠送没什么区别。”“电商要的是总销售额,肯定比平时高很多,赚足了人气,产生了足够的流量,但出版商此时只有亏本的份。”
一家电商平台相关负责人表示,“书展期间采购价格与平时持平,但出版社一般会给5%-10%的折扣”,“生意是动态的,没有永久的盈利或亏损”,“平台之间有竞争,出版社与供应商之间也有竞争”。
电商平台所说的“出版商之间的竞争”,其实是品牌之间的竞争,这也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为什么出版商即使参加低折扣促销会亏钱,也会选择参加这些活动的原因之一。线上促销是一场流量争夺战,这几年主流电商平台靠着大量的活动赚足了口碑和流量,而那些“高端”平台似乎已经脱节了,我不认同。(比如亚马逊就表示将退出中国市场。)除了电商平台,出版商也是一样,想要自己的书能吸引更多关注,就要抓住大众买书的机会,多做宣传文案,冲上榜,先把销量提高上去。
如今电商几乎成了出版社唯一的销售渠道,传统书店沦落到完全依赖咖啡销售,而电子书的兴起也给实体书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如果活动被拒,这家出版社的书会更加缺货,电商会取消推荐页面,甚至让这家出版社的书“断货”。
因此,虽然很多出版社在“书展”等诸多促销活动中都在亏钱,但他们还是要写促销文案,希望读者购买更多的书——作为出版商,他们别无选择。
调整计划
各种尝试都导致了一种难以打破的无限循环。
一些出版商表示,4月通常是全年销售额亏损的月份(因为世界读书日会举办大规模的促销活动)。这本来也没什么,但促销节和折扣活动的增多让情况雪上加霜。现在,似乎每两三周就会有一次促销活动,而且折扣力度越来越大。
“如果未来没有好的办法扭转这种局面,整个图书生态系统可能就会崩塌。从中我们也能窥见为何实体书店越来越失去原有的商业模式。”一位人文社科专家表示。科普类图书的编辑则表示,“我们什么时候才能有政策保护新书的价格?什么时候出版商才能联合起来,对各大网络书店说不?什么时候读者才能转变观念——书不是神圣的,但也绝对不能是白菜。”
但这些计划并不现实,不同出版商很难联合起来共同举行“反促销罢课”,也没有一个官方组织代表他们的利益。虽然有出版协会,但更多的是自上而下的监管职责。目前,还很难找到一个能为出版商争取话语权、代表出版商利益的组织。
出版社的领导当然不会坐视自家公司亏损,面对这种现象,他们选择做出相应的“调整”,办法只有两个:要么降低成本,比如降低版权费,出版公共领域书籍,找一些便宜的译者——其实,在做一本书的时候,好译者和坏译者的版税差别只有一两千元,但在出版社业务部门眼里,这些举措都会导致图书口碑的下滑。
涵芬楼书店,新京报记者倪炜拍摄
或者,稍微提高一点价格。现在我们经常看到,一本书刚出版时定价可能只有二三十元,但经过换封面重印后,价格就超过五十元了;或者有些精装书在发布时定价就很高,读者更不愿意承受莫名其妙的涨价。谁也不愿意多花点钱买书,于是大量喜欢的书被存放在购物车里。等着“读书日”等促销活动以最低价购书。然而这样一来,出版社就会不断亏本,于是只好不断“调整”,提高图书价格,形成恶性循环。
领导和编辑在选题上的矛盾,也成为了很多编辑每天的抱怨。很多有职业抱负的编辑,在选题时都遭遇挫折。一个策划题投出去,领导看一眼,觉得销量不会好,不赚钱,就会被拒。结果,很多小众、优质的图书,都无法与中国读者见面。
虽然低价促销给图书出版业带来了损害,但把所有问题都归咎于电子商务确实不公平。
电商图书的销售模式增加了图书的品种和上架率,让读者足不出户就能接触到百万种图书,也增加了小众图书的长尾销量。据人士透露,国内最大的单体书店西单图书大厦,一天只能卖几万本书,而电子书电商一天可以卖近百万本,图书的上架率被大大提升。
网上书店也延长了图书的生命周期。传统书店模式中,一本书的销售周期只有一年到一年半,很快就会被新书取代。出版商通过不断出版新书来增加市场份额。书店将图书的销售周期延长到3-5年,增加了好书的再版数量,提高了优质出版物的边际利润。传统书店退货率高,收款周期长,而网上书店将图书的退货率降低了30%以上,也加快了收款周期。
从电商平台的角度看,促销导致出版社涨价更像是一个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大陆的书价一直比较低,所以一直都有涨价的空间。搞促销书价就一定不涨吗?不一定。不过,电商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书价快速上涨给读者带来的价格冲击。”出版的同质化,是出版社对市场利润的追逐所致:“当出版新书比较赚钱的时候,短时间内就会有很多同类的新书出现在市场上;出版公有领域书籍比较赚钱的时候,情况也是如此。”
“不是所有书都亏本,每年都有几万本新版权书上架,有的书赚钱有的书亏钱很正常”,一位电商平台相关负责人说,盈利还是亏损,要看具体产品。
亲爱的购买本书的读者们:
对交通利弊的判断仍然不足
在所有这些困境中,真正解决这些图书销售问题最根本(尽管或许是最不现实)的方法,还是从读者群体入手。毕竟,下订单、付款、买书的都是读者——看不看书是另一回事,但归根结底,选择读什么书、愿意为读这本书付多少钱的,还是图书购买者。经销商降价更常见的问题是,资本和流量已经大规模控制了读者的选书方式。尤其在应试教育难以培养真正的阅读品味的情况下,阅读很容易成为一种休闲娱乐活动或一种自由的概念。这是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根本没有更新或突破。
近年来,网络平台已经成为了大部分读者的购书渠道,在网络购书的时候,读者选书的场景也会随之发生改变,这时候读者接触书籍尤其是新书的方式,往往要经过一个过程:在传统书店,读者可以翻阅一本书,决定这本书是否值得花钱,内容是否吸引人。但现在,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个过程被颠倒了,人们不再是先接触书再阅读,而是像买电影票一样,先买书,再阅读、评判内容。阅读书单、微博微信上的软文案、媒体书评或者媒体推荐等等,这些媒体在图书推荐的过程中,都存在着各自的问题。
《出版商周刊》“书展”销量排行榜
先说书评。传统书评在如今的媒体影响力非常有限,无法带来流量,只能对一小部分感兴趣的读者产生影响。如果是特别小众的图书出版商,比如百德雅,他们专攻哲学社会科学,出版的书籍不是面向大众的,所以他们的图书销量可以从书评推荐中获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