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月以来,政府密集表态、大谈数字货币。从央行电话会议到深圳出台支持数字货币研究等创新应用,种种迹象表明,央行数字货币(DCEP)“呼之欲出”。有业内人士分析,央行数字货币的推出,将创造“杀”支付宝、微信的唯一机会。
据了解,央行数字货币(DCEP)是中国人民银行研发的电子货币,也是纸质人民币的数字化替代品,从字面意思上讲就是数字货币电子支付。在二维码支付盛行的当下,央行数字货币也因其无限的法律地位,被认为是唯一的现金终结者。
央行数字货币除了具备与纸币相同的功能属性外,还具备以下特点:
1.满足便捷性和匿名性的需求;
目前所有的支付方式都无法同时满足两种需求。如果用纸币支付,虽然可以满足隐私需求,但纸币和硬币的发行在印刷、回收、存储等方面成本非常高,还需要投入防伪技术,携带也不方便。如果使用互联网支付或者银行卡支付,虽然支付方便,但与传统银行账户体系紧密绑定,无法满足用户的匿名需求。
央行数字货币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在满足便捷性和匿名性的要求的同时,保留了现金的属性和主要价值特征。此外,在反洗钱方面,央行还可以利用大数据和数据挖掘技术识别用户特征进行身份比对,对保护隐私、打击犯罪将起到很大的作用。
2.无限的法定赔偿;
央行数字货币没有支付壁垒。目前的支付机构或平台一般都会设置支付壁垒,比如微信和支付宝之间不能互相扫码。但对于央行数字货币,凡是使用电子支付的地方都必须接受央行数字货币。
另一方面,微信和支付宝都是通过商业银行进行支付结算,而商业银行可能会破产,所以人民银行这些年建立了存款保险制度。如果微信破产了,微信钱包里的钱就没有存款保险,只能破产清算。比如你之前微信钱包里有1000元,因为不受央行最后贷款人保护,所以就算拿回1分钱也只能接受。相对而言,央行数字货币是在央行货币体系内结算,所以比微信、支付宝有更高的法律地位和安全性。
3.双离线支付;
基于央行数字货币,只要付款人和收款人的电子设备有电,即使没有网络连接,也可以付款。比如地震发生后,如果没有网络连接,微信、支付宝就无法付款。这时候就只剩下两种付款方式了:一是纸币,二是央行数字货币。
央行数字货币的操作系统是怎样的?
首先,央行数字货币采用双层运营体系,即人民银行先将数字货币兑换给银行或其他运营机构,再由这些机构向公众兑换。基于这种方式,不会对现有的商业银行体系造成冲击,也有利于充分利用现有银行的人才和IT资源。
此外,央行不会干涉商业银行的技术路线选择。商业机构在为普通民众兑换数字货币时,采用什么技术?区块链还是传统账户体系?电子支付工具还是移动支付工具?只要商业银行能满足发行量和客户体验要求,无论采用哪条技术路线,央行都可以在这个层面上进行适应。
央行数字货币能否改变现有支付格局?
据艾瑞咨询发布的2019年上半年《中国第三方支付行业数据发布报告》显示,支付宝、财付通在我国支付市场依然保持绝对垄断地位,两大巨头占据约93%的市场份额,其他机构占据的市场份额不足7%。
得益于2016年二维码支付的合规,支付宝、微信凭借线下二维码支付成为支付行业的巨头,并垄断了整个线下移动支付市场。但随着央行数字货币的推出,支付行业百科认为,我国现有的清算支付市场格局将发生巨大变化。
据支付行业百科介绍,央行数字货币又被称为“具有价值特征的数字支付工具”,与纸币支付类似,无需账户即可实现价值转移。比如,如果支付双方手机上都有央行数字货币数字钱包,则无需绑定任何银行卡,只要保持手机开机,两部手机碰触即可完成货币转移。
此外,央行数字货币是央行的负债,具有法偿性,而支付宝、微信支付不是用央行货币结算,而是用商业银行存款货币结算,这样就存在准备金集中托管的问题。相比较而言,央行数字货币更加便捷、有效、安全。难怪有业内人士称,央行数字货币将创造绝地反击支付宝、微信的唯一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