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想跟大家聊聊“人脉”这个话题。微信好友多,经常邀请好友一起出去玩,是不是就意味着人脉广呢?不一定。
你的人脉关系,不在于你认识多少人,而在于有多少人认可你;不在于有多少人奉承你,而在于有多少人在背后夸奖你。
一个人的幸福,往往取决于他能脱离外界多大程度,注重自我建设,使自己成为一个优秀的人,是一切社会活动的前提。
相信大家都收到过类似的微信信息,比如:“清空好友,打开微信,设置,通用,功能,群消息助手,全选~你也可以试着发个群消息,看看好友还在不在,如果没有,证明他把你删了,你也把他删掉吧~”
聪明人明白朋友圈的价值在于保持简单干净,没必要邀请太多不相关的人进入你的生活,浪费你的时间。
去年,在《火星情报局》的一集中,钱枫谈到了汪涵有一天突然删除他的好友的事情。
汪涵回复称,“范冰冰和陈坤我都删了。”
他坦言,当朋友圈人数达到100人以上时,他会感到“有点害怕,要把那些没意义的全删掉”。
汪涵称,删除好友之后,生活变得轻松很多,所有时间都是自己的,感觉无比自由。
微信好友超过100个根本就不算多,但汪涵说这太可怕了。我相信每个人的微信好友远不止100个。那么这里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你的微信好友中,有多少人是经常联系的?有多少人你甚至忘记了他们是谁?
聪明人懂得取舍,他们不会为了十件假货而放弃一件真货,而是会为了一件真货而放弃十件假货。
“连接”非常灵活。
“人脉”非常灵活。今天你我是好朋友,但三年后我们可能就聊不上了。反过来说,你我之间没有人脉,但如果有机会,几分钟后我们就能“熟络”起来——至少,看起来是这样。
其实,以前一个人能有的知心朋友也就那么几个。因为当时人们的思想不够开放,信息传递也不够便捷。人们的社交圈被局限在很小的范围内。但现在不同了。年轻一代无所畏惧,我们喜欢“交朋友”。因为在这个时代,没有足够的“朋友”就等于你过得不滋润。再加上微信、陌陌等大量社交软件的流行,“交朋友”的时间和精力成本大大降低。只要我们愿意花一个晚上打电话,就能认识20个不同的异性。
看似你的朋友遍布五湖四海,微信好友成千上万,但仔细想想,这背后,你每天要花很多精力去维护朋友圈好友,或者习惯性点赞评论,节假日询问你的近况。其实很多人只是你生命中的过客,除了消磨时间,没有别的办法来打发时间。
这里,我们来思考一个问题:你的微信好友中,有多少人是你很久没见的?又有多少人是你很久没联系的?
在成功的道路上,人脉比知识更重要,发展人际关系应该是你的首要任务。一个人在职场、工作生活中,或者在创业过程中,人脉同样不可或缺。
社交的本质是通过各种方式帮助别人成功。分享自己的知识和资源、时间和精力、朋友和关系、同情和关怀,从而不断为他人提供价值,提升自身的价值。
真正决定你有效人脉的,还是你自己的实力。比如以前有一档节目叫《老友记》,其中一期的嘉宾是周星驰和马云,一个是商界大亨,一个是影视明星,严格意义上来说,他们是两个完全不相干的圈子的代表,但依然可以坐在同一张桌子边,开心地聊天。
试想一下,你愿意请马云吃千餐,别人不一定愿意。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是否有足够的能力和实力,能够在同一层次上交流。即使不同领域,如果实力相当,也很容易走得更近。比如银行行长和大学校长就很容易走到一起。明星和地产大亨也经常走到一起。
我们常说,“无意栽花,花不一定开;无意栽柳,柳则成荫。”这句话同样适用于人际交往。
现代社会中,很多人做事都注重利益最大化,即使在人际关系中,也选择与能给自己带来最大利益的人交往。
但如果你目的性太强,只和对你有用的人交朋友,而对那些“没用”的人置之不理,那你交的朋友大多都是想利用你的人。
这种以利益为中心的交往只会让人变得越来越自私、心胸狭隘,身边的朋友也会越来越少。
你认识多少人并不重要。不要把“认识”误认为“认可”
你认识多少人不重要,能呼唤多少人很重要。你自己的水平决定了你的水平。比如你现在的月薪在1万元左右,那么你应该多花些精力在月薪2-5万元左右的人身上。如果你硬要跟月薪100万的人搞好关系,难度可想而知。因为你们根本不是一个世界的人。
社会就像一个圆锥,每个人都在往上爬。你和同层次不同领域的人的距离,就是你所在的平面圆的半径。只有你的层次更高了,你和其他领域的人的距离才会更近。
或者,如果你是一名大学生,你应该多花些时间在刚开始工作的前辈身上。他们正处于职业生涯的起步阶段,可以给你很多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但如果你必须跳过这一关,直接向大公司的首席执行官询问一些求职技巧,你往往得不到什么实质性的建议,而大多是一些人生教训。
物以类聚,物以类聚。有理论说,你的整体经济和生活水平会和你最亲密的五个朋友的平均水平差不多。所以如果你没有能力进入一个不属于你的圈子,进去了你会很累,迷失自我。
真正聪明的人从来不会主动去社交,而是先专注于成长自己,只有成为更好的自己,才能拥有更好的人脉。
很多时候你会发现,随着时间的流逝,你们加的很多朋友其实彼此之间没有交集,你们也没有能力和精力或者真正想跟他们交流或者学习什么,你们只是在占用彼此的朋友圈时间,展示两个不同世界的东西。
当然,我们也听过一些职场上令人兴奋的“玛丽苏故事”。但请清楚,这样的故事毕竟很少见。
社交媒体把少数年轻人的成功故事放大了,于是我们幻想自己也能出席各种高端社交活动,结识各种名人。今天参加某家公司的上市发布会,明天参加某部电影的首映礼。其实,即便你是百度的员工,你每天都能看到李彦宏,每天都能听他的员工讲座,他和其他大佬谈生意的时候,也不一定能带你一起去。
因此,对于我们大多数普通人来说,盲目“拓展人脉”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重广度,轻深度。二是高估自身实力,跨越式发展。
我们这里讨论的“友谊”是建立在“功利性社交”基础上的。因为除了这些“功利性社交”之外,我们确实存在一些纯粹的友谊。这种友谊可能在一生中一直以现在的状态发展下去。也有可能最终发展成“功利性社交”。
反过来也是一样,“功利性社交”也可能发展成纯粹的友谊。如果把这两点加在一起,就会很复杂了。毕竟友谊这种美好的情感,要产生和维持,有太多的方式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和难处。
现在有无效社交,让人感觉太功利,太有目的性,有无效社交就一定有有效社交。
有效社交的著名代表人物就是华裔邓文迪。为了结识达官贵人、上流社会人士,邓文迪曾坐头等舱,参加所谓的有效社交,积极利用一切资源和机会,成功结识了英国传媒大亨默多克。她也凭借有效社交成为了这位大亨的妻子,一夜成名。
当有效社交成功实现了其最初的目的和功利性之后,邓文迪依然利用有效社交去结识更年轻、更富有的英国前首相,并欺骗丈夫,最终导致她被同样狡猾的默多克赶出家门。
或许你会说邓文迪的有效社交已经达到了目的,功利了,毕竟她没有费多大力气就获得了物质财富和地位。
如果真是这样,那我无话可说了,说明你和我不在一个频道上,理念不同的人是无法共事的。我觉得所谓的有效社交,都是变相的赤裸裸的功利和目的,不是我们认同的正常的情感交流和社交,真诚相处,互相帮助,互相学习。
人还是现实一点,真诚一点好,少一点目的性和功利性,我宁愿放弃图中这种无效的社交,也不愿像邓文迪那样有有效的社交。
最后希望大家能正视自己的朋友圈,睁大眼睛去看待身边的朋友。千万不要把认可误认为是赞同。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想要收获好收成,就必须努力。不断提升自己,发光发亮,总有一天,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