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Q 特稿记者刘敏专访:细节背后的故事,为新闻学子倾囊相授

2024-09-21
来源:网络整理

作为新闻专业学生的大本营,深度训练营采访了十位记者,有卧底的专题偶像、有新锐媒体的视频先锋、有坚守挖掘黑幕的调查记者、有转换战场的新媒体力量……

他们回顾过去,与他人分享自己的知识,让这个行业的新人受益,也让你们受益。

第九期我们采访了GQ特约记者刘敏。

文|兔兔微信编辑|陈静

“每天晚上,小女孩都会熟练地在座机上拨出一长串电话号码,电话一接通,她就会冲妈妈大喊:“快回来!”直到金燕回家,孩子才肯睡觉,看一会儿动画片,再打一会儿瞌睡,醒来又摸手机,然后大喊:“你怎么还不回来!””

《GQ》特稿中的这一幕,直接呈现了金焰当时所处的艰难处境,比任何描述都更有用。作者刘敏坦言,“如果我不问,这个细节根本就不会说出来。”

刘敏去年加入《GQ》报道团队,此前,她在《三联生活周刊》担任社会新闻记者四年,每月撰写三篇七八千字的文章。

四年时间里,她走遍了几乎全国各地,采访凶杀案、爆炸案,采访各式各样的人物,建立了理解世界的方法论和基本逻辑。

但在新的环境中,刘敏还是遭遇了一系列的质疑和挫折。“你听懂了吗?”“你真的听懂了吗?”“你确定你听懂了吗?”这是她每周一次的选题会上必须回答的问题。

报道总监曾鸣一直告诉她,不要总是问采访对象“为什么”,而要问“什么”。“为什么”只会引出一系列动机解释,而不是具体的动作细节。起初她很不能理解,直到有一天,她和编辑金津一起去采访金燕的助理。

助理告诉刘敏:“金燕的丈夫去世后,她每天都在公司忙碌,女儿每天晚上都会给她打电话。”刘敏的询问到此结束,得到的情报是:“金燕7岁的女儿每天晚上都会给她打电话催妈妈回家。”

但金金编辑随即反问对方,是你帮她打的电话,还是孩子自己打的?她用的是你的手机吗?如果用的是座机,那么这么长一串电话号码,她是怎么记住的?她在电话里说了什么?通话过程中哭了吗?挂断电话后,孩子过了多久再次打来?孩子的语气是什么样的?她哭的时候喊了什么?

这么一长串的问题,最终构成了本文开头的那个小细节。

刘敏带过的实习生小璐说:“大家都觉得金岩的文章是熊姨的转折点。”

熊姨是刘敏的另一个昵称,她在豆瓣和微博上拥有一批“熊粉”。在小璐眼中,熊姨刘敏是个很善于向身边人学习的人。她把金金提问的速记都保存了下来交给金妍的助理,并把这份名为《金金提问》的文件发给了正准备写稿子让她借鉴的小璐。

经过金岩的文章,刘敏写文章似乎更加得心应手了。9月份发表的那篇,在选题会上被称赞为“流畅”、“轻快”。最近的一篇,被编辑部认为是短篇报道的标杆,内容要窄,内涵要深。

▲GQ专题记者刘敏

一个细节由五个人组成

阿佐:加入GQ之后,工作上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刘敏:还是找细节吧。因为周刊新闻和月刊专题的侧重点不一样,新闻写作主要注重事件的前因后果和逻辑梳理。而现在写专题,要在此基础上找到一个能让人产生共鸣的故事,并用细节贯穿文章,把这个故事讲好。

阿左:什么样的“细节”才是细节?在一次GQ讲座上,一位新晋记者称,主编问她:“你知道什么是细节吗?”

刘敏:比如这次我写的AI标注员的文章,只是讲了一个河南数据公司标注员的故事。我以前在三联也写过人工智能,都是从产业和技术的角度去写的。这个话题放到新闻杂志上,我不仅要写河南的一个小公司,还要采访这家公司的客户,采访AI行业的专业人士,找最权威的专家,找一些行业背景资料等等,让大家充分了解这个行业到底是怎么样的。

但如果我在写一篇专题报道,可能我只需要把其中一个角度放大,然后从这个放大的角度找到有趣的点,并把它写透。

在这篇关于AI的文章里,我花了很多篇幅去写那个叫马梦丽的工人,她每天面对什么样的画面,她固定的标注动作是什么。我花了很多篇幅去写这件事情,是为了让读者直观的看到她的工作很枯燥,很无趣,让读者知道她每天就像一个机器人一样在那里工作。

阿佐:你通常会选择什么样的细节来写到你的文章里?

刘敏:还是要看你的稿件写的是什么,是否服务于主题。

阿佐:《川崎宏人:一个准备在中国死去的日本老人》中,像绝食那场戏这样的细节,您是怎么得到的?您是如何验证的?

刘敏:少吃是川崎宏人的学生们直接说出来的,是一开始就透露出来的细节,绝食的细节是我采访多方整理出来的,并不是一个人告诉我的。

关于绝食的场景。首先,这是我写他的机会。川崎宏人在微博上说他又绝食了。我对他这种不合群的生活方式很好奇,就报道了这个话题。到了农场后,我先问了农场主,但女农场主不愿意谈这件事。她说:“哎呀,别写这个了,没意思。”第一次问她,我就碰壁了。

我一直住在农场的女生宿舍里。有天晚上,她兴奋地跟我讲起当天的情景,食堂小姐跑进办公室指着川崎宏人大骂他。我发现,绝食其实这么有趣,不只是事件式的介绍,而是一个非常情境化的事件,能够重点体现冲突点。

我问的第三个人是另一个年轻人。这个家伙每天都陪在川崎身边,但川崎绝食那天他不在。他补充了一些信息,比如大姐本人很凶,农场工人的背景和收入,以及她和川崎的关系。我问的第四个人是食堂里的大姐。我问她当时说了什么,川崎的反应,那天吃了什么等等。

后来我问了川崎宏人本人,就我们五个人,从各个角度总结信息,验证,最后写出来。

阿佐:是交叉验证吧?

刘敏:一个是交叉验证,一个是不同的人回忆的事情不一样。比如说,食堂的那位女士就记得自己去找过传祺,然后就给传祺回了电话,她跟我说很简单,这件事情在她眼里可能就这么简单。

可是,和我同房的小女孩却笑得合不拢嘴。她回想起姐姐掐着她的腰,对川崎大喊大叫的情景。因为平时没人敢这样跟川崎说话,所以姐姐自然而然的动作让小女孩觉得非常有威胁性。

阿佐:一开始我还以为你是亲眼看到的。

刘敏:不是这样的,但是里面每一句话都有出处,都是大家拼凑起来的。我在采访的时候,觉得这个细节非常值得写,所以在采访的时候,我大概问过大家是不是这样。

阿左:写专题文章像做人类学研究吗?

刘敏:有点类似,它反映的是这个社会的一个侧面,我写的这个人在这个社会里是怎么样生活的,他为什么会这样生活?

当你在那里,故事就开始了

阿佐:采访前,你的桌上的材料会很复杂,你会如何整理它们?

刘敏:会用,是一个笔记软件,打开一个文件夹,把感兴趣的信息一条条粘贴进去,在软件内搜索,很方便。

阿佐:准备好材料之后,接下来做什么呢?开始找人?

刘敏:首先你应该对这件事有个大概的印象,看资料的时候可以理清自己的好奇心,而且看到一些名字的时候,你会想,“咦?我再问问这个人。”

阿佐:找人有时候确实比较难,比如我们在做寿光洪涝灾害对供应链影响的调研时,怎么才能快速找到人呢?

刘敏:我没有继续关注寿光这个话题,我坐在这里就想,如果一天之内需要找人,我可能第一时间去北京新发地批发市场,挨个问每个摊位,谁家的上游批发商是寿光的?第二,可以搜索一下山东当地的农业报道,因为寿光是这么重要的蔬菜产区,肯定有当地的记者经常去写,然后打电话到报社联系那个记者;或者在寿光的贴吧、微博,现在还有快手、抖音,搜索一下这个地区的关键词,说不定还能在网上找到当地人。

当然,最好的方式永远是去现场,去新闻发生的地方。

阿佐:您能用一篇具体的文章来介绍一下常规专题文章的运作流程吗?

刘敏:比如,最近一篇《住酒店的女人求子》就是我的一个实习生写的,很多不孕不育患者到北大三院做试管婴儿,女性要提前15天做促排卵,每天打针,很多外地来的病人在三院对面的小区租个床位,一住就是半个月。

这个话题是一位学社会学的朋友告诉我的,她之前看过北大一位社会学家的相关研究论文。

这是我第一次知道这个群体。我下载了论文,里面有大量数据,一两个匿名案例,还有大量的社会学理论分析。我大致确定这个群体值得写。当时我还有其他工作,所以编辑部把这个话题分配给了两个实习生。

实习生们一开始并不着急,一直在网上寻找这个群,通过论坛加别人的微信,和别人聊天,加入群,但由于不是真正的备孕女性,会被踢出群,不断进群又被踢出,这个过程持续了很久。

实习生也想过办个介绍信,去医院的宣传部找人说,但是这也是很愚蠢的想法,根本就是死路一条。

既然可以在医院见到真正的病人,他们何必在网上转悠呢?后来我劝他们别再到处转悠了,今天就租个房子,病人住哪儿,我就住哪儿。

结果有个实习生中午去了,下午随便看了几家酒店,找到一张床当天就租了下来,住了两天之后发现,这家酒店的房东和酒店里的客人都很值得写一写。

实习生花了那么多时间在网上跟人聊天,讨好人,约人,但都是徒劳。这也是新人面试时的普遍恐惧。每个人都要迈出第一步。当你到了现场,故事就在那儿。

阿左:但是有些问题我们没法去现场,比如说碳九泄漏,我们没法立刻去现场,那怎么办呢?

刘敏:如果要写新闻,你不能去现场,但至少可以找几个角度,比如你可以告诉大家碳九是什么,肯定有很多专家知道这个。

你可以在知乎上搜索碳九相关的论文,每篇论文下面都会有作者的单位,比如作者是石油大学的教授,你可以去学校的官网找到他的个人页面,一般老师的页面都会有邮箱和办公电话,可以联系到他。

阿佐:那如果要验证一些东西呢,比如说味道,果壳网不是说可以通过气味来区分物种吗?

刘敏:如果要写这个事情,一定要去现场,不能坐在那里打个电话,然后找人帮你闻一下,那个人不是记者,闻一下、鉴别一下,都是很主观的,稿件要对媒体的权威性和准确性负责,你不能随便抓个电话就让别人帮你承担这个责任。

阿佐:你如何找到合适的采访对象?如何找到写文章的精彩细节?

刘敏:参与式报道和跟踪式采访是采访人最好的方式。比如实习生住在医院附近的酒店,全天候陪在受访者身边,深度参与他们的生活。只要你用心观察,就能写出很多细节。她和室友怎么谈论她的丈夫?如果普通约见已经没有了,她会愿意花钱找黄牛预约专家约见吗?她们每天吃什么、不吃什么?女人在一起时会相互攀比吗?她们信任有经验的房东吗?她们通常会问房东什么问题?这比找个人在咖啡馆见面聊两个小时要好得多。

阿佐:你采访金妍儿多长时间了?

刘敏:那一次是失败的,收集了三个多月。

阿佐:为什么说它是失败的呢?

刘敏:因为后面的事情比现在写的要复杂很多。在之前的版本里,我把金妍儿的债务写得非常详细,但这部分太专业了,普通人看不懂。我花了很长时间才搞清楚债务到底是什么。但我们不是财经媒体,GQ的读者大多没有相关的专业知识。我花了不少时间把账目理顺,但最后还是不适合写成长文。对于写稿子来说,投入和产出严重不成比例。回头想想,这份稿子如果重做还是一样,不把债务理清楚,写不出来。

阿佐:在采访之前你会先确定角度和主要框架吗?

刘敏:报道一个话题,要有一个大概的判断,有一个切入的角度,如果你没有任何思路,就不会贸然去采访他们。比如碳九事件,大家都知道它的重要性:碳九泄漏危害很大,辐射面很广,有没有得到及时解决?污染严重,对普通居民有什么影响?这也是一个预设的框架。

面试只是聊天,不是交朋友

阿佐:如果遇到一个很难相处的采访对象,比如他沉默寡言,你问他一百个问题,他都只会“嗯嗯”地回答,你该怎么办?

刘敏:看看还有没有其他人可以谈。如果这个人是主角,你可能先反思一下自己是不是准备得不够充分。如果准备得再好也没用,那就试着采访他周围的人。如果他是文章的消息来源之一,而且他的地位又不那么核心,那么你可能会找其他人来替代这个人。

阿佐:怎样让采访对象向你敞开心扉?

刘敏:最基本的方法就是做好功课。直接问百度百科问题的人,肯定得不到任何尊重。做好功课不是生硬地炫耀,“你看我昨天研究你到几点了,看了你那么多书。”不是那种方法。而是了解他的经历,对他所在的行业有一定的了解。哪怕你记得他自己都不记得的东西,面试官也会觉得是在跟一个懂行业的人聊天,不会跟你敷衍了事。

比如今天我做的一个采访,采访对象是一个小商人,他百度了一下,发现《GQ》是一本时尚杂志,他不知道我们要写什么,也没好意思问。昨天的第一次聊天,很枯燥,不是很顺利。

今天我开车,我们一起去了一个批发市场,单程四十多分钟。一路上,我讲起了我最近要写的稿件,为什么写这个题目,好奇什么,稿子出来后的反应。他很快意识到我的工作是一件很严肃的事情,对我说的话也很感兴趣。我们之间的距离立刻缩短了,他明显放松了下来。

下午回去的路上遇到了堵车,他说起成长过程中的一些不愉快的经历,这些经历一直影响着他现在的生活,也和他现在的事业有关。当谈话变得情绪化时,我也和他分享了自己中学时期同样不愉快的经历,以及我是如何克服的。

他向我展示了他的脆弱,我觉得有必要安慰他,让他冷静下来。但我在谈话中仍然保持一定的距离,我不会因为他的兴奋而假装兴奋。当我们最后一次下车时,我们之间的理解和信任可能比今天早上要强烈得多。

阿佐:如果采访对象提供的内容公开后,会让他觉得被冒犯、被伤害,甚至因为他的采访而辞职,你会怎么做?

刘敏:我想我还没有遇到过被解雇的情况。

比如今天的经历,我还没开始录音,我们也不是一个很清晰的采访状态,听的时候就知道我肯定会写在稿子里,但是发之前我会给他看,问他这部分能不能写,如果他说不能写这部分,我就立马删掉,如果他认为可以,我就上台了。

那段不愉快的经历塑造了他的性格,也与他现在的工作有直接关系,所以我会写出来;但这段经历也涉及到他的隐私,所以在发表之前我必须征得他的同意。

阿佐:如果你的采访对象是跟你完全不同的一个人,是否需要去迎合他的话语体系、性格特征,才能拉近你们之间的距离?

刘敏:没有,我们编辑部讨论过这个问题,这些都是为了信息而换位思考的例子,感觉你其实不认同他的观点,但为了采访,你一直认同他的观点,没必要。

新闻是职业,应该更专业地去做。我也是独立个体,采访聊天是工作,不是交朋友。采访时假装关系亲密来获取信息,最后出来的稿子和被采访者期待的完全不一样,会造成纠纷,伤害双方。

我曾经面试过一位非常傲慢的企业家。我约好在前一周下午 2 点与他进行面试,但他在面试当天早上问我,能不能早点来,早上 10 点

他告诉我八点,我立马打车赶过去,结果等了半个小时。见面时我问了几个问题,他回答的很简短。然后他问我:“现在记者都收红包吗?”听到这话,我第一反应是,我是不是不专业?还是之前做功课不够?我随便说了些无关紧要的话来掩饰。他接着又问了几个不礼貌的问题,不认真做采访。不到半小时,离约定的采访时间还很远,他说:“今天就到此为止吧,我觉得我们聊得够多了。”

我当时非常非常生气,但是我当时没有表现出来。走出门后,我后悔了。我应该把面前的水泼到他脸上。这个人从一开始就没有打算尊重我。他没有以专业的方式对待这次采访。无论你如何讨好他,无论你如何努力与他相处以打圆场,他还是没有尊重你,你也没有得到我们约定好的采访信息。

每次想到那个人,我就觉得,如果以后再遇到这样的采访对象,我就会合上书走人。

阿佐:那你会评价你写的角色吗?

刘敏:没有,肯定有人喜欢他,有人不喜欢他,但是稿子写完了,这个人就跟你没关系了。

我也遇到过一些特别烦人的面试官,有些人确实很烦人,但这只是一份工作。

阿佐:你有什么话想对新闻系的学生们说吗?

刘敏:这个很难,这个行业还是靠兴趣和好奇心驱动的,你有兴趣、有好奇心,你一定能做好。如果你没有兴趣、没有好奇心,一直问新闻的价值是什么、新闻理想该如何安放,那做起来肯定很痛苦。

我们留在这个行业,不是为了执着什么,不是为了给自己贴上什么宏伟的标签,而是因为我们擅长写文章,做一名记者的成就感远远超过做其他事情,不只是新闻行业如此,任何行业都是如此。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