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鸡蛋工厂》的创作者布莱恩和他制作的人脸面具。来源:积木新闻
据集木新闻报道,近日,博主“黄丹制造局”发布视频称,自己花费10万元制作出一款能完全还原自己脸部的人脸口罩,并利用该口罩解锁多部手机,成功通过支付软件刷脸支付。记者发现,目前市面上已经有商家利用3D打印制作人脸模型,再制作人脸口罩,但报价不一,从8万到20万元不等。有的厂家还宣称,制作一个人脸口罩仅需1万元,而一个口罩仅需1万元左右。
以人脸识别技术为核心的身份认证体系在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与每个人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安全性无疑非常重要。
如何管理、需要什么样的门槛才能开放权限,一直是社会关注的话题。博主拍摄的视频揭露了3D打印行业可能存在的风险,不能不引起重视。有必要让相关部门介入,调查事情的真实性。一是查证博主拍摄的视频反映的情况是否属实,哪些应用被攻破。二是调查网上相关的商家是否真实存在,有哪些人从事相关行业?是谁定制了这种口罩?他们是否去了非法渠道?
为他人打印、制作3D口罩,可能涉嫌侵权、犯罪。记者向商家询问,制作者制作3D口罩是否需要提供身份信息和用途,并到公安部门登记?结果遭到否认。显然,这样松散的管理模式并不符合法律要求。另一方面,最终完成口罩制作的道具公司传统上属于影视行业,这样的定位也可能导致监管出现漏洞。
现实生活中,我国曾出现过利用刷脸支付系统漏洞破解支付软件的案例。成都市郫都区人民法院发布的一则判决书显示,有犯罪分子获取他人信息制作“3D人脸动态图”,通过刷脸识别认证系统登录支付软件后,转走2.4万余元。最终,涉案人员全部被判刑,最长刑期为有期徒刑6年6个月。
长期以来,相关部门对人脸识别技术采取了多项监管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相关法律也对人脸识别的应用场景、使用目的、责任认定等进行了规范。前不久,为了规范人脸识别技术,国家网信办发布了《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安全管理规定(试行)(征求意见稿)》,为人脸识别技术在一些特定场景的应用划定了“红线”,详细规定了平台和个人安装图像采集和个人身份识别设备的前提条件、条件和程序。
此外,还要积极防范,加强相关行业管理,对可能存在的漏洞向社会发出风险提示,严厉打击和严厉惩处滥用人脸识别技术侵害他人安全和利益的行为。
当然,我们也不需过于担心,其实虽然都是人脸识别系统,但不同的应用对于安全管控的要求也不同,“3D人脸面具”并非无药可救,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升级,一定会一一解决,堵住漏洞,不给不法分子留下可乘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