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付宝锦鲤活动奖品价值超 50 万,中奖概率仅 300 万分之一

2024-09-22
来源:网络整理

保守估计总价值超过50万美元,但如果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每家公司实际上支付的金额并不多。

✎有些人100次使用机场快速通道(但不去上班)

✎有些赠送的化妆品只是样品(店员无论如何都会赠送的)

✎还有一些像“加拿大旅游局”这样的,刚刚发来祝福

从奖品的价值来看,甚至不如前段时间一些明星赢得的奔驰、宝马。

这次活动中,辛小呆中奖的概率有多大?三百万分之一,相当于一生中被闪电击中7.5次,但大多数人一生中最多只见过几次闪电。辛小呆甚至被戏称为“华裔欧洲皇帝”。

支付宝本身好像没送什么礼物,但同期推出的“全球旅行随机免单”活动影响力也很大,不少人境外使用支付宝享受到了免单优惠。如果锦鲤算是大奖的话,这个算是概率性的“阳光奖”。

还有一波“异乡见故人”海报,覆盖全球多个城市:台湾夜市、澳门大三巴、威尼斯人、日本道顿堀、成田机场、香港机场、泰国711、澳新四大商圈、新加坡樟宜机场、美国渔人码头、法国巴黎春天百货、米兰商圈(大教堂、文艺复兴百货)、迪拜MALL、德国谷物市场、英国购物村等等。

总结

这波锦鲤其实是三个活动,一个主题

《支付宝全球周》

包括

1)网络微博锦鲤

2)全球线下随机免费下单

3)“异乡见故人”海外广告线下体验

线上线下联动创物,功能卡+情感卡

看上去是另一种打造IP的方式,我估计每年国庆节除了人山人海的景区,还会有“谁是幸运鱼”、“谁赢得免费餐”、“谁在异乡遇见老友”等活动。

那么支付宝通过后续的大促获得了多少流量呢?

看看10月7日以后的微信指数、百度指数、微博指数,都是30天的数据,开奖日和中奖日是两个高峰期。

微信指数

微博指数

百度指数

“免费餐”的搜索量也高得惊人,活动开始后的24小时内,就有大量用户响应。在微博上搜索“免费餐”,搜索结果截图长达近20米,有七八层楼那么高,几乎全部是支付宝用户在晒免费餐,并给出正面评价。

“支付宝+锦鲤”关键词搜索量突破267万条。

相关的新闻话题就像涟漪效应一样每天都在传播。

我们来看看知乎上的讨论量,很多回答都获得了几千个赞。

这个答案让我哈哈大笑。

没有星星

奖品不多

获胜概率极低

为何音量比以前大这么多?

赚支付宝红包的游戏_赚支付宝钱的软件_支付宝日赚三百

并创造了新的营销策略

来自 618 人中的天选之子

这次的中国锦鲤

为什么“一个人赢得很多奖”

甚至没有二等奖或安慰奖。

“锦鲤模式”会流行吗?

微博企业营销发长图总结

寻找本质

例行公事背后一定有方法

方法背后一定有理论

有理论支撑的套路才能长久

看看这个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有一个著名的实验,叫斯金纳箱,其中的几项实验成果可以运用到营销心理学中。

实验 1

一只饥饿的老鼠被放在一个带有按钮的盒子里。每次按下按钮,食物就会掉下来。

结果:老鼠自发学会了按按钮。

这就是营销中常用的“转发有奖励”,比如饿了么分红包。

实验 2

食物掉落的速度从一开始的恒定速度逐渐减小到按下按钮时每1分钟有一次食物掉落的概率。

结果:老鼠一开始一直按着按钮,但是过了一会儿,它学会了每隔1分钟按一次按钮。

这种营销方式也很常见:“定期奖励”,比如聚划算,每天早上8点开始团购,肯定能买到打折商品。

实验 3

多次按下按钮即可掉落随机食物。

结果:老鼠更加疯狂地按按钮,尽管每隔20-40次才会掉落一次食物。

这种营销就像是“抽奖”,你不一定能中奖,但参与者的态度会比较积极,每个人都会想:“如果我中奖了呢?”

但“锦鲤”这种神秘的颜色到底是怎么来的呢?接下来我们来看实验四。

实验 4

实验四:老鼠转圈、鞠躬、撞墙、翻身后,按下按钮掉落食物

结论:经过一段时间,老鼠在按下按钮前会做出一系列“迷信”的动作。

瞧,这就是“锦鲤模式”的由来。如果你转动锦鲤,可能会有好事发生。

如果发生了好事,就会产生强烈的心理暗示:转锦鲤的确有用!

如果没有成功,第一反应不是锦鲤没成功,而是“我再试一次”。

不光转发锦鲤,早前的《相信春哥》还有最近的《转发这个杨超越》,都是同样的实验结论。

支付宝不仅深入研究了“斯金纳箱模型”,还推导出了“中国锦鲤模型”。

这是一个由行为心理学支撑的营销模式,可以无限重复利用。

你看,创造力不只是灵光一闪,它是有理论依据的,好吗?

继续广告

欢迎各位商家、品牌商、广告主加入“源源品效营销讨论群”,群内可以互相交流资源,提升话语权和销量,我也会不定期分享各类素材,想进群的请加以下微信号: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