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你在“微信公开课”上被“你的第一个朋友”这条信息淹没了吗?
还有十天,微信就五岁了,被誉为“最牛产品经理”、一向低调神秘的“微信之父”张小龙终于亲自亮相微信公开课,并发表开场演讲。
演讲的主旨是微信的价值观,文字看似平淡,但想想张小龙和微信五年来的坚持和成就,就让人深思。
和菜头告诉我,张小龙曾经在微信里发表过一次演讲,一连讲了8个小时,最后精疲力竭地说:“我说的都是错的。”
演讲要点:微信的价值观与探索
1、微信的监管非常严格,因为在一个大平台上,一个小的疏忽,都可能通过蝴蝶效应,造成大规模的影响,其规模是非常可怕的。
2、很多人希望微信能给出一个明确的规则,我们也很苦恼,因为规则在不断变化,我们无法给出一个特别明确的规则。今天我分享一下我对微信的底层思考,通过这些基本价值观,或许大家能明白我们提倡的是什么。
3、第一,一切以用户价值为中心,这看似是老生常谈,但这正是好产品与坏产品的区别,真正把用户价值放在第一位的产品并不多,大部分都只是当做口号而已。
4、我们不会牺牲用户价值去换取各种内部或外部的合作或资源交换。面对一个合作,我们首先考虑这个合作对用户是否有价值,是否是用户需要的。对于我们来说,我们的挑战不是我们能做多少,而是我们能停下多少。
5、我认为白名单是系统的一个缺陷,如果一个需求真的是很多人想要的,我们会考虑通过系统功能来实现,而不是通过白名单只给少数人提供权限。
6、第二个价值是让创作发挥它的价值,我们希望公众平台不是一个大家产生流量的地方,而是一个鼓励创作的地方。
7、第三个价值是,好的产品是使用完就离开的产品。我们看到各种数据都显示微信占用了大家太多的时间,我们对此非常担心。我们希望大家能够高效地使用微信,工作做完就可以离开去做别的事情,这样很好。
8、第四个价值是让商业化存在于无形之中。好的商业化不应该骚扰用户,只触达需要触达的用户。微信不会在启动页放广告,太低级了。
9、微信除了订阅号、服务号之外,还在探索一种新的形式,可能叫应用号。微信已经可以用来叫出租车、买电影票了,其他应用能不能也提供微信内部的服务?我们希望未来用户不需要安装那么多应用,只要关注一个应用号就可以使用。
微信张小龙演讲完整版:
大家早上好,我是微信张小龙。
从昨晚的通讯事件开始,微信为什么在很多规则、平台接口或者系统上都那么严格?
可能在座的有些人觉得比较意外,我参加这样的会议也是比较意外的,很高兴在这里认识大家,我很少参加会议,很多人可能不理解,其实我所有的同事都知道,我一直有一个观点:在移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时代,参加会议是浪费时间。所以我平时也跟同事们说,尽量少开会,但我并不是说大家参加这些会议都是在浪费时间,我觉得这个时间还是比较宝贵的。
其实会议本身不浪费时间,但是对于微信来说,我们同时面对几亿用户,我们觉得应该把更多的时间放在用户身上,可能一些事情是几亿用户都会遇到的,比如一些传播。
该平台遵循严格的规则来设置界面
我们刚刚经历了一个特别大的传播事件,昨天晚上,大家可能很多人都在朋友圈里发了自己第一个朋友发了多少红包的数据,这些数据其实传播开来,我们叫它蝴蝶效应,非常典型的传播事件。可能大家没想到,仅仅在朋友圈发一个微信公开课,就引发了一系列的事件。
昨晚我们在朋友圈看到有这样一个活动页面,这个活动的目的其实就是为了让大家在活动现场签到,活动现场的人可以接触到这样的数据,然后发到朋友圈。昨天这个链接被泄露了,更多的人点击了,然后分享了出去。这就带来了第一个问题:这个链接被访问的次数太多了,几乎已经死掉了。第二个问题是:有人开始造谣说,打开这个链接,你的支付宝的钱就会被盗。很多人都信了。为什么呢?因为很多人点击了之后发现打不开。接下来又发生了一件事:我们支付的同事发现,很多用户甚至开始解绑银行卡。
是不是真的被偷了?然后我们就很着急,处理这个事情。我们都知道有一种效应叫“蝴蝶效应”,说的是一只蝴蝶在某处扇动翅膀,可能会在纽约引起一场巨大的爆炸,一场风暴。我们以前觉得在我们身边很难发生这样的事情,但是昨天晚上短短一两个小时就真的发生了,超出了我们负责这个事件的同事的预期。所以我们就跟公关部说了,开完会同事们在讨论要不要解散,我说,不要那么快。蝴蝶效应本身很难发生,但是在微信这样的平台上,真的一瞬间就会发生。
我以这个为开头,其实我想跟大家解释一件事,微信是一个平台,为什么我们在很多规则、很多平台界面或者系统上做得很严格,因为其实一个很小的疏漏,有可能导致它在这个平台上被放大很多很多倍,这个幅度是十分可怕的。
后面我们还会有很多同事来介绍微信平台的各个方面。我今天来这里,是抱着一个想法,就是在座的各位有很多的疑问,我们很难一一回答这些问题,而且我们平台的规则也是在不断演变的。很多人会问,为什么你们的平台变化这么大?为什么你们的规则总是不明确?为什么你们不能给我们写清楚?不好意思,我们实在给不了你们一个明确的答案。一些非常明确的东西,因为我们也在变化,我想借这个机会跟大家分享一下我们最基本的思考,就是我们怎么对待我们的产品、平台,我们自己的价值观是什么?我知道做一件事情有很多种方法,做一个产品也是一样,但是每个人做出来的结果会不一样。除了大家用的方法不一样之外,其实还有一个基本的东西,就是你怎么看待这个东西,它是由你对你的产品持有的价值观决定的。你的价值观决定了你会做出什么样的产品。我今天想跟大家分享的是微信对于产品、对于我们平台的价值观,如果大家能够理解我们的价值观,那么我相信大家在做微信相关的事情的时候,就会知道你做的事情是会被我们阻拦,还是会被我们鼓励。
一切以用户价值为中心
在此,我想分享四点价值观:
首先我想说,在座的各位腾讯人可能对这句话都很熟悉,这是腾讯一直强调的价值观,就是一切以用户价值为中心,用户价值放在第一位。这句话可能听上去很俗套,或者很常见,但是我想说的是,这句话其实就是好产品和坏产品的区别。大家都知道用户重要,但是真正把用户价值放在第一位,是需要下很大功夫的,在产品中用到这一点的人并不多,大多数人只是把这句话当成一句口头禅。但是在微信,在微信平台,我们把这一点作为第一要务,作为最重要的因素。很多人其实并不真正理解这一点。总之,比如说,我给大家一个机会,告诉他们微信有一些特殊的接口,或者对大家有特殊的权限,他们肯定会很高兴。很多公司,不管是内部还是外部,都来找我们合作,大部分的合作都是交换,他们说“我有一些资源,你有一些资源,我们交换一下吧。”这就是合作,但是在所有的合作里面,用户价值是放在最后的。因为你首先考虑的是资源的交换,所以我们不会跟任何人,包括外部的或者内部的,去做这种资源交换,去取代用户价值。当我们面对一个合作的时候,我们首先会考虑的是,这样的合作对用户有没有价值,是不是用户需要的。如果我们把这个作为最基本的考虑点,我们自然就会有很多的合作,有很多的决策,做一些判断,我们会直接把很多不必要的行为剔除掉。对于微信以及微信平台来说,我们现在的挑战,不是我们还能做多少,而是我们能堵住多少。
从平台的角度来说,我们希望我们的平台给第三方提供无限的发展可能,而不是一个一个的谈一大堆合作单,哪怕这些合作对用户来说没有任何价值。每一个使用微信的人都应该能够体会到这一点,感受到微信一直在用心的保护你使用微信的体验。你不会在微信上看到突然有群消息进来,也不会看到突然的系统崩溃。你可能觉得这很正常,但是从我们的角度来说,我们需要做很多事情,让微信里面的内容变得非常干净。从业务推广的角度来说,我们公司会有很多业务,在微信上发群消息是有帮助的,但是在微信上不会出现这样的结果。
对于外界来说,我们其实希望平台有一些公平公正对待用户的规则,所以基本上大家都会看到微信会提供一些特权。比如很多朋友会跟我们说,我能不能把好友数增加到5000个以上?我说不可能,因为系统里没有一个好友数超过5000的账号。我的观点是,白名单是系统的一个缺陷。也有朋友跟我们提出要求,我问,能不能给我们开一个白名单,增加微信红包的金额?因为我是一个有钱人,我要发800元的红包,我们开一个白名单是小菜一碟,对我们的客户来说也是很大的帮助。对有些人来说,他们认为这是独一无二的权限,可以炫耀,我们确实开通了这样的白名单,但是前不久就关闭了,因为我们发现如果开通白名单,只会造成一种攀比和不平衡的感觉,这不是我们提倡的微信文化。系统要做到这一点只有两种方式:一是有一个没有特权的白名单;二是如果这个需求是共通的,也就是很多人都有强烈的需求,那么系统应该有一个规则来放行这个需求,而不是找一些关系或者白名单去满足少数人的需求,这不是我们的产品所鼓励的。
这个讲的是用户的价值,这里举的例子很多,比如很多公众号可能把吸引粉丝当成是自己最大的吸引力,但是你会发现微信里其实几乎没有一个地方可以让你轻易的获得粉丝。这里我们需要考虑的是,你吸引了很多粉丝,这些粉丝是真的愿意被你吸引来的吗?这个区分很重要,如果粉丝是通过各种手段被你吸引来的,那就毫无意义了,也违背了我们用户第一的价值观。假设一个公众号有1000万的粉丝,但是这是在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获得的,这可能很危险。为什么危险呢?举个例子,我们有一些账号有很多粉丝,但是他们不敢发消息,因为发消息就会失去粉丝。你可以想象一下,如果用户不喜欢这样的账号,他们就会不断骚扰,他们的意见会越来越大。微信里可能有一个功能,其实就是告诉用户这个账号3个月没访问过了,是否可以退订。然后用户可以取消订阅。这实际上会给大账号带来更大的损失。但从用户的角度来看,这是真正的用户价值。所以在微信我们一直说,我们绝不允许骚扰用户,我们绝不允许推送用户不需要的东西给他们。
这是我今天想分享的第一点,如果你在做微信相关的项目,面临很多选择,不妨从这个角度去思考,看是否符合微信的价值观。
关于用户价值,我有一天分享了一篇亚马逊CEO的文章,他的文章标题是《善良比智力更重要》。我相信在座的各位都很聪明,因为大家都能想到很多欺骗用户的方法。欺骗用户是最容易做到的,因为只需要聪明。这是错的,因为欺骗用户很容易获得流量,获得用户的点击,但最终会把用户赶走。这篇文章写得很好。善良比智力更重要。如何善待用户——聪明更重要。
让创造带来价值
创作的价值是什么?关于公众平台,从诞生到现在,大家一直认为它是一个开放的平台,我们可以利用这个平台去收获粉丝、做营销、做推广,但可能很少去思考一个公众平台的价值到底是什么。
公众平台想要变成什么?从诞生的第一天起,公众平台的目标就是让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发挥它的价值。什么才是有价值的?在非互联网时代,即使一个有价值的人或者一个团队做了一些很有价值的事情,也很难触达用户。
但这个时代不应该出现这种情况。所以我们有一个强烈的愿望,既然用户这么多,我们就应该提供一个平台,让所有有才华的人都能够通过这个平台去接触他们。这个有才华的人不只是互联网行业的人,而是各行各业的人。所以我们经常用一个比喻:如果让一个盲人到大楼里去按摩,他也能得到一个稳定的客户群,这是在信息不发达的情况下,突破地域和传统物理条件的限制所带来的好处。
所以从公众平台的目标来看,我们希望让更多有创意的东西从这个平台涌现出来,而不是说这个平台只是一个产生流量的地方,大家都可以在这里导流。这里我们希望所有围绕微信开发的第三方,都能思考一个问题:你到底想用这个平台做什么?是想给你的用户提供一些有价值的服务,还是只想用它来引流?如果只是引流,那不是平台想看到的。不管平台规则怎么变,只有有创意、有价值的东西才是微信所提倡的。是的,不管平台怎么变,没人需要担心我做的事情会不会被平台封杀。
我们去年花了很多时间支持原创。原创是非常好的事情,但是过去一段时间,从BBS到博客时代,很多在网上写了非常好的文章的人其实很难得到价值回报。如果这样的话,市场环境就不好了,劣币驱逐良币。所以我们花了很多时间把原创当成一件非常严肃的事情,保护版权和内容,这使得原创在过去一年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现在一个好的作者可能他的文章能得到几万的赞赏奖励,但是当然这只是很小的奖励。我们认为原创文章更符合我们的需求。所以为了支持原创,我们在原创文章中提供优惠的广告分成,因为原创文章的流量不是特别大,这是很好的。比如像昨天那种谣言传播产生的流量就非常大,所以真正有价值的东西不一定能得到巨大的流量,所以从平台的角度我们会支持它。
那么关于几个价值的创造,刚才提到了我们原来的账号,这里很多人可能会说“我不是写文章的,可能写不出好文章,我就是想提供服务。”以后我再讲一些新的,跟大家分享一下。
好的产品应该用完即走
第三,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个微信的基本价值观,我们认为一个好的产品,就是你能用完就走的产品。这个词可能大家不是第一次听了,你做产品的目的,不是留住用户,而是让他们离开你的产品。你同意吗?同意的人,其实并没有认真思考过这个问题,因为我相信大家的工作都是围绕着一点:怎么留住用户,怎么让用户尽可能的留在我的产品里,不离开产品。
我们认为任何产品都只是工具,对于工具来说,好的工具应该以最高的效率完成用户的目的,然后尽快离开,如果用户想沉浸其中,无法离开,就好比买了一辆车,你开完车,到达目的地之后,你说车里的空调好到你想呆在里面,但那不是它应该做的。所以业界羡慕微信是用户的时间杀手,但是我们要考虑的关键是帮助用户更高效的完成任务,而不是让用户在微信里总是有做不完的事情。所以你会看到微信的朋友圈限制很大,我们无法在朋友圈里使用各种营销手段,我们一开始看朋友圈里有些朋友的更新,但是渐渐的我们发现朋友圈里有很多励志语录,我们被诱导去用各种方式发一些内容,如果这样的信息太多,其实最后的结果可能并不好。最终的结果可能是用户觉得朋友圈里的信息太水太乱了,逐渐他看朋友圈的意愿就越来越低,这个会变得很可怕。因为用户进朋友圈的次数非常高,平均一个用户一天进朋友圈大概有30到40次,这是一个重复的过程,我们希望用户每次进朋友圈的时候,不要刷屏太快,而是看到的都是他想看到的。
微信里的其他功能也是一样,我们希望用户在使用微信的时候,能够以最高的效率完成微信里必要的任务,把时间留给很多其他的事情。做一些项目的时候,不妨多从这个角度去思考,你是在帮助用户节省时间,提高效率,还是只是想让他们在这里消磨时间?消磨时间就是消磨时间,你可以写一篇又一篇的文章,用户永远不会离开。但是他们下次可能就不敢再进来了。我觉得谷歌在这方面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谷歌很多年前就提出了,用户可以搜索离开。在这方面,我们希望微信里的信息尽可能的少,少到只能满足你最基本的需求。然后你就会明白微信为什么这么受欢迎了。有这样的一些规则。
比如说如果你是一个微信的早期用户,你会发现微信并不鼓励你添加太多的好友,所有的好友都要经过验证才可以加,其实微信作为一个产品如果想要拥有很多的好友很简单,只需要导入你的QQ好友和手机通讯录,他们就会默认成为你的好友。但是我们一直很谨慎,希望用户不要拥有太多的好友,所以每次添加好友的时候,都会提示用户确认是否要加他。从来不提批量导入。我们行业里经常说少即是多,但是其实这会成为一个流行语,因为没有人真正明白,更少的信息意味着用户可以拥有更多的信息,高效的处理意味着他可以腾出更多的时间,意味着这个产品的未来会变得更大。
你还会看到我们对消息的发送非常严格,很多人不理解我们为什么一天只能发一次消息,为什么不能一天发两次,为什么要限制每次发消息的条数,从微信的产品角度来说,这是一个很基本的体验,但是从外部很难理解,很多媒体人会说一天一次还不够,我们希望把更多的内容发送给用户。那是因为大多数人从自己角度来说,我发的越多越好,但是他们从来没有想过,发的越多,是不是意味着用户更愿意去读。所以你也会看到,为什么我们会屏蔽一些诱导性分享,因为所谓的诱导性分享,就是你分享了,获得了收益,但是你的朋友没有获得收益,你发的东西,你的朋友都要忍受,这也是我们的一个基本原则。
让商业化存在于无形之中
第四点我想跟大家分享,就是要让商业化尽可能隐形。
为什么要把商业化隐形?我们发现很多人比我们更担心微信的商业化,我们也不知道为什么。但我们确实相信,一个好的产品的商业化和用户的价值、体验并不矛盾。好的商业化不应该骚扰用户,只触达它需要触达的用户。有些人可能不玩游戏,但这并不妨碍其他人玩游戏。玩游戏是提升用户体验的一个好方法,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商业化过程。你也会在微信朋友圈看到广告,我们也很高兴看到过了一年,很多用户还是很期待在朋友圈看到广告,朋友圈广告很少见。当用户有这种心态的时候,我们认为是对的,因为用户并不反感,有时甚至会期待。我昨天还看到了一个视频广告。我觉得还不错,但是我在底部发了一条评论,开玩笑说“产品不是它所说的”,因为微信朋友圈广告的内容和真实的尝试有点不符,看起来有点像欺骗用户,但是这是一个广告创意。所以从微信的角度来说,我们希望微信能够很好的商业化,但是不是以骚扰或者流量变现为基础的商业化。所以现在你在启动页是看不到弹出来的广告的,因为我们认为这是一种比较低级的商业手段。而关于这个,后面还会有卡券系统的广告。去年我们发了很多优惠券,然后我们发现优惠券的实际使用率很低,可能90%以上都是浪费了,没有用,其实和现实是一样的。我们也会拿到很多优惠券,但是大部分都不会用,我们觉得这不是一个好的解决办法。
可能有极少数用户在微信里用过我们新出的优惠券,这个优惠券来自于一个小故事,一个朋友去丽江,住在一个客栈,然后客栈的老板跟他说,你介绍朋友来这个客栈住,你朋友可以优惠,你还可以得到一个小红包,这是一个非常明显的基于社交关系的传播工作,特别生动,特别有说服力。
这个故事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我们会尝试一个基于社交关系的优惠券。我们看到很多优惠券很难做,当一个优惠券太容易拿到的时候,它就没有价值了,因为你随时都可以用。但是对于微信来说,这个优惠券是基于好友的背书,也就是说只有你去那里消费的朋友才能拿到这个优惠券,他们分享出去,你就可以使用。这跟我刚才说的那个故事是完全一致的。我们上线这个新系统之后,发现抵扣率很快就提升了,商家们都很高兴,因为这确实帮他们带来了新用户。我的朋友也很高兴,因为他的优惠券没有被浪费,这是各方共赢的局面。
这里的关键点是,它也是一个商业产品,但它是在对用户非常有价值的基础上制作的。它不是作为广告插入到这里的。它是你的朋友分享的优惠券。非常不同。
最后跟大家分享一下我们在思考的一些东西,刚才我们讲到公众平台的原创性,很多人会觉得有些郁闷,因为公众平台现在看起来更像是一个媒体平台,对于自媒体和一些写手或者传播内容的人来说特别有效。但是我们的公众平台不只是针对媒体,我做了很多年的程序员,我们觉得在2016年应该为开发社区做点什么。
这个需求从何而来?我们也观察到,越来越多的创业公司,第一款产品是基于微信公众号,而不是开发APP,因为APP的推广成本要高很多。相比之下,公众号可以实现大致相同的功能,也能获得用户,而且在微信上传播用户的成本或速度会更好。
但是我们的初衷并不是做一个只传播内容的平台,我们一直说我们要做提供服务的平台,所以后来我们甚至专门拆分出来一个服务号,但是服务号还是没有达到我们的目标,要求是服务号主要能提供服务,所有的服务号还是围绕一个需求,这不是我们想看到的,现在我们会开发一种新的形态叫应用号,手机里的APP要重新安装,相信大部分用户都是这样,现在APP的重复安装率越来越低了,但是有时候想找一个功能就得重新安装APP。现在很多用户在微信钱包里买火车票,因为对于一些不是很频繁的需求,没必要按一个安装键,但是从公众号里安装一个功能就不容易了,我们希望有一种方法叫公众号的新形态,用户关注一个公众号,就像安装一个APP一样。当他想找到这个公众号的时候,他可以像找到一个APP一样去使用它。这个号码不会向用户发送任何东西,所以APP会安静地存在在那里,等待用户在需要的时候去找到它。这样,我们可以尝试让更多的APP拥有更轻的形态。但是它以一种更加用户友好的形式存在。这就是我们正在探索的公众号的一种新形态,叫做应用号。这里就提前剧透一下。
真的很感谢大家今天来参加这个会议,也很抱歉我个人不太喜欢开会。我觉得五年后,未来的会议是大家戴上眼镜,坐在家里看,跟亲临现场看会不一样,期待有一天能达到同样的效果。谢谢大家,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