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付宝改版背后:支付大战简史系列连载一

2024-09-22
来源:网络整理

编者按:本文首发于公众号“行者慎思”(ID:),36氪经授权发布。作者卢树申是一名创业者,微信创始团队成员,曾任支付宝高级产品经理。本文是支付大战简史系列文章的第一篇。在后续的文章中,作者将就两种产品的优缺点、红包大战的全过程、线下支付大战的进程、支付宝的未来等分享自己的看法。

前言

昨天(8月11日),支付宝App迎来了重生——是的,它又一次进行了重大改版。

看到很多评论文章都在讨论支付宝改版,也有人说:支付宝要社交很简单,只要有个“附近的有钱人”功能就行。

要讨论为什么要改版,我们需要先了解产品的历史和现状,然后再发表评论。

其实,没有人注意到,这次修改只是过去四年支付战争的延续。这促使我决定写这样一篇文章,向互联网行业和想要拥抱互联网行业的传统行业朋友们介绍这次大修改背后的逻辑和整个支付战争的基本历史。

为了更好的告诉大家,我先介绍一下自己的相关经历:

最近微信支付举办了一个活动,相信很多小伙伴都参加了,查看自己的微信支付用户数,点进去之后发现我是第8个,很早的时候,2013年微信支付才刚刚开始发展,2013年8月份微信支付才正式上线。

介绍完了,我们再来说说支付宝的改版。

支付宝爱改版是出了名的,以前每次改版都会换界面,每次改版之后,用户打开App,看到的都是:

2013年底我刚加入支付宝,负责支付宝国内业务的总裁老范来找我谈话,我第一句话就是“以后能不能不要做大改版?这个产品经不起风吹雨打了。”他说“嗯,这次以后就不做大改版了。”

看来,他又改变主意了——这就是阿里巴巴,永远“拥抱变化”。

阿里巴巴“拥抱变化”文化最夸张的案例是,曾经有一位员工,他的直接上司一年内换了8次,一时成为笑柄(阿里员工说起他其实都是苦笑的)。

老范跟我聊天的主要话题是我个人怎么看待支付宝和微信支付未来的竞争。我说,“既然决定过来了,就必须相信支付宝有未来,我相信微信支付未来会抢占支付宝一定的份额,但不会致命。”

当时整个阿里巴巴都对微信极度恐惧,从马云对微信的疯狂推广就可以看出来。当然,这种恐惧一直持续到今天。

我当时的想法是这样的:

(这份文档是我过去写这篇文章的笔记里找到的,文档创建于2014年7月,但其实写得更早,是在2013年底我加入支付宝之前写的,用来评估两个产品的竞争状况。原本是手写的笔记,后来我在整理笔记的时候录入到电脑里。全文如下)

微信支付与支付宝竞争分析(2013年12月,卢树深)

微信支付:

支付宝:

当我刚看到这篇旧文的时候,我发现自己简直就是一个“预言家”,我“预言”到的大部分功能当时还远远没有实现,而现在基本都已经实现了。

在本系列文章中我将与大家分享我所理解的整个过程。

第一章:支付宝简史

对于9.9版本重大改版,蚂蚁金服官方表态称,希望通过整合消费、生活、理财、通讯等多个领域的生活场景,打造以人人为中心的一站式生活平台。

什么是一站式平台?我们先来看看消费、生活、理财、通讯分别是什么?

微信支付调起支付_微信商城支付方式_微信商城调不起支付

这分别对应支付宝App内的四个页面,而这些功能在上一版支付宝中就已经具备。新版支付宝并没有增加什么大功能,只是将生命周期提升到首屏进行强调,串联起整个产品,让体验更加顺畅和完整。

我们来看看这些特性在历史上是如何一步步发展起来的。

支付宝的演变

第一阶段:2004年-2012年,支付工具包括两部分:

第二阶段:2013-2014年,赚钱、理财的工具:

第三阶段:2015年至今,花钱的工具:

以上就是我根据对支付宝的了解总结出的基本轮廓,很清晰的一条发展线:支付工具->赚钱、理财工具->花钱工具。

你可能会问,为什么我把聊天和红包归类为花钱的工具呢?也许读完全文你就知道了。

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时间点:2013年。在这一年,之前坚持了9年的定位突然改变,改名为“支付宝钱包”。到底发生了什么,让支付宝疯狂了呢?

第二章 “复仇女神”的诞生

因为这一年微信商业化了。

很多朋友看到支付宝几乎逐像素地抄袭了微信,都有一个疑问:微信——或者说“社交”——对支付宝真的那么重要吗?

是的,非常重要!

2013年初,微信用户数突破3亿,短短两年时间,已成为史无前例的全民应用,并且仍在快速增长。

同样是在2013年初,在腾讯的年会上,CEO刘炽平对全体员工表示,“2013年是微信商业化元年”。这一年,微信发布了微信支付、游戏中心、表情包中心三款旨在将微信商业化的产品。

QQ时代,腾讯有财付通,作为与支付宝竞争的工具,财付通只能守,不能攻。

腾讯在支付和电商方面陷入了恶性循环:因为财付通表现不佳,导致电商的交易流程出现问题;因为电商整体形势不佳,导致财付通的交易量较小,从而更难获得优化改进的资源和机会。

腾讯显然不擅长电商,那当初为什么还要坚持做电商呢?因为腾讯的财付通需要支付场景!可以说,腾讯之所以后来敢把电商业务打包给京东(2014年3月),彻底放弃在电商方面的尝试,就是因为在微信支付上看到了希望。

当然,在推出“支付+游戏+表情”三驾马车之前,微信还有一个更宏伟的商业化计划:附近的商户+我的卡钱包+微信支付。

但尝试之后我们发现,整个团队根本就不懂业务——尽管当时微信已经很强大了,但微信团队作为一个擅长社交产品的产品开发团队,根本就做不了电商业务(现在叫O2O)。

所以,最终方案缩减为“先做微信支付”,之后“我的卡钱包”直到2014年底才上线,“附近的商户”则以腾讯入股大众点评和58同城,并在微信中为大众点评和58同城开设入口而告终。

2013年8月,微信支付正式发布,支付宝的“克星”就此诞生。

第二章已经完结,第三章、第四章将会在下篇文章中发布。

相信你已经发现,我讲的这些故事,都在强调一个“基因论”——企业和业务的发展方向,和团队的基因有无限的关系,也和用户群体的基因有无限的关系。

那么支付宝今日的尝试是否已成定局?微信支付到底做了什么,导致支付宝如此频繁地更新版本,并引起如此大的波澜?

在后续的文章中,我会从各个方面跟大家分享我的看法,包括两种产品的优缺点,红包大战的整个过程,线下支付大战的过程,以及支付宝的未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