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北京6月9日电(中国之声记者任梦燕)近日,微信上线掌心支付功能,用户可使用支持刷脸支付的设备,用手掌进行支付,消费时只需绑定个人微信账号,输入自己的手掌图案,再将手掌对准支付设备的扫描区域,确认无误后,即可完成支付。
目前,移动支付市场已经足够成熟,二维码支付也变得更加便捷,被消费者广泛接受。指纹支付、声纹支付、掌心支付等生物识别支付能带来什么不同?未来前景如何?随着支付方式的不断丰富,用户的隐私安全如何保障?
在北京大兴机场线起点草桥地铁站,记者发现了一台特殊的“掌纹录入机”,只需要将手掌抬起10厘米左右,等待机器录入数据,然后在手机微信上完成人脸识别并输入支付密码,就能将掌纹与微信支付绑定。
草桥掌上支付开通点(任梦燕 摄)
携带大件或小件行李乘坐地铁前往大兴机场时,只需将手掌放在闸机摄像头上方,即可自动识别,出站时再扫一次手掌即可完成扣费。
记者在现场观察,多数乘客采用传统的二维码扫描支付,但也部分乘客认为掌刷支付等技术方便、快捷。
乘客1:“这确实考虑到了我们的实际需要。我在机场有很多行李。这样我只要刷一下手掌就可以快速通过登机口。既方便又快捷。我觉得这很棒。”
乘客2:“有了刷手掌支付,就不用担心手机出问题了,手一挥就可以了,很方便。”
微信支付公众服务中心总经理辛建华表示,掌纹扫描服务有两个摄像头,同时采集用户的掌纹和掌静脉,相比刷脸支付更加安全、便捷,相比人脸识别系统,掌纹识别更加复杂。
辛建华说:“其实掌纹和人脸识别都是生物识别技术。在实际应用中,掌纹识别有两种识别,一种是掌纹,一种是掌静脉。掌静脉识别,具体来说是活体验证。掌纹跟脸类似,就是一个拍照的摄像头,而掌静脉识别其实就是一个红外摄像头。这个是比较安全的解决方案,就是生物识别和掌纹的融合。第二种是解决人活体的问题,它的成本比较高,或者说风险概率比较低,你把手掌拿出来放上去,有一个动作确认是要支付还是要识别。”
掌上支付扫描仪(任梦燕 摄)
辛建华表示,在大兴机场线试点之后,他们还希望在其他不同场景推广这种支付方式。在不方便拿出手机或者人脸识别的场景,可以通过刷手掌来解决,而一旦用户不再想使用掌纹识别,就可以从云端删除所有信息。
辛建华介绍:“未来我们可能还会跟一些健身等场景进行合作,当手机不方便使用的时候,生物识别会非常方便。其次,在一些校园场景,学生对新鲜事物比较感兴趣。现在我们还处于一个创新阶段,希望在一些社会需要的行业和场景逐步进行尝试,不断打磨我们的产品。”
东南大学网络空间安全学院副教授宋玉坡认为,掌刷支付的安全系数较高,但随着越来越多的身份信息被生物识别收集,推广时也需要保证用户的隐私安全。
宋宇博说:“从安全角度来说,它比现有的人脸识别安全隐患要小。现实生活中,人脸随时面临泄露的风险,因为你可以通过远程摄像头,或者通过用户自己在社交圈发布的照片,轻易地获取对方的脸部,但通过类似手段获取掌纹就困难得多。”
一直关注互联网支付的业内人士杨子晓对记者表示,掌刷支付相比现有技术确实有一定优势,但能否大规模推广,还要看商家和消费者的接受程度,以及成本支出。
杨子晓说:“它肯定有一些技术上的优势,因为它是非接触式的。现在市面上有好几种支付方式,一种是二维码,然后是人脸识别,然后是指纹,它们肯定都有一些优势。比如二维码要拿出手机解锁;人脸识别有隐私问题;指纹可能存在接触问题。手掌识别肯定更方便,技术上肯定也有一些差异,但成本问题可能是无法回避的问题。它们其实已经推广了一轮又一轮的各种机器。”
具备手掌扫描功能的地铁闸机(任梦燕 摄)
杨子晓认为,掌上支付在未来一些特殊场景下会有很好的用武之地,但相比传统扫码、刷脸支付,并没有做出“跨越式”的提升,目前普通消费者对于掌上支付还没有表现出强烈的需求,这一创新无法与“从现金到扫码支付”的转变相提并论。
“其实这些在目前的场景下还是比较小众的需求,并不是像从现金直接跨越到手机,对于每个人来说,掌纹扫描需要打开设备,录入掌纹。掌纹扫描在特定的场景下可能会有需求,比如医院、地铁,人流量大的地方。但这个需求到底有多大,我觉得需要考虑商业模式,以及变现的方式。”杨子晓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