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诞生到蓬勃发展,二维码支付业务的前世今生与未来

2024-09-24
来源:网络整理

前言

我在银行从事支付业务几年了,近几年来,我是二维码支付业务诞生和蓬勃发展的推动者和见证者,二维码支付几乎取代了传统的银行卡和线下现金交易。这篇文章我想讲一下二维码支付业务这些年来的发展历程。

二维码支付的前世今生

我第一次接触二维码支付业务大概是在2014年左右,记得当时二维码支付几乎还没普及,只有少数支付机构或者银行在尝试二维码支付方式。移动支付炒作的最火的概念还是基于SE的HCE技术或者NFC技术,以及支付宝的超声波支付,直到后来支付宝开始推出个人对个人的二维码支付。

当时,支付宝刚刚开始推广二维码支付,就遭到了央行的重创。央行下发了一份名为《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结算司关于暂停支付宝离线条码(二维码)支付等业务意见的函》。这份文件指出,二维码支付的安全性仍值得怀疑,存在一定的支付风险。当时我在银行的同事们就觉得,央行出手了,二维码支付在劫难逃。

后来支付宝继续低调推进线下,微信支付也凭借微信红包走进千家万户,让亿万好友把银行卡绑定到微信上。随着滴滴、快的争斗,微信支付宝成为移动支付的重要选择。2015年我跟我们业务部负责人去谈跟微信支付合作的时候,跟微信支付合作的银行基本没有,微信支付团队特别希望通过跟银行合作,帮他们推动线下二维码支付市场。于是就签了微信支付的渠道,后来又签了支付宝的渠道,当时在我们银行的POS和APP上都支持二维码支付,主要扫一扫就是原生的扫一扫模式。

2015年下半年的一天,我在小区外的周黑鸭店买鸭头的时候,店主说可以用微信支付,只要扫外面贴的条码就可以了。这应该是我第一次接触聚合支付码。作为支付人员,我悄悄地把代码拍了下来,回去研究了一下,然后写了个demo。突然间,我觉得这个东西有意思,值得做。于是回去汇报给老板,叫了几个勤奋的人来帮忙。哈哈,我的工程师兄弟,我们银行的聚合代码也上线了。

后面的故事大家应该都不陌生了,当时工商银行推广自己的工行二维码,但2016年真正支付圈的还是那些所谓的第四方支付机构,他们靠着二维码把招牌立起来,把市场拓展到万千商户的收银台。随后微信、支付宝推出了服务商模式,不直接给4PAY提供渠道,而是银行成为服务商,再给4PAY提供渠道。码聚合支付已经到了巅峰,微信、支付宝甚至呼吁“无现金社会”。然而,央行又出手了,217、281、242、296,一枚金牌接一枚,懂的人就懂,每一招都是致命的,直击行业灰色地带,聚合支付行业迎来大洗牌,不少机构领到罚单,开始整顿商户,关停渠道。这期间,银联代表国家队推出了银联标准码和银联云闪付APP,作为银行,自然而然地开始了系统转型,对接银联二维码标准,打通微信、支付宝、京东、百度、QQ等。而后,随着银联网络即将上线,又是一次监管关停和转型,按照296号文件的精神,A/T必须通过银联网络进行转账。

经过这一切,二维码支付已经确立了它在移动支付行业的地位,甚至被列为中国“新四大发明”之一。现在,你可以不带现金、不带银行卡出门,但你出门也可以不带手机。很多地方恐怕都结账不了了。

牧歌时代的二维码支付

二维码支付,顾名思义就是商家和消费者之间通过二维码进行的支付流程(你胡说八道吗?),说白了其实就是两个流程:一个是顾客扫二维码,一个是商家扫顾客。

商家扫码顾客(B扫C),也就是业内人士一般所说的被扫或者反扫,这其实是从顾客的角度来讲的。在这种场景下,我们实际看到的是什么样的场景呢?举几个例子:顾客打开自己的微信支付码,商家用条码扫描器扫码完成支付;顾客在团购网站上购买电影票,在电影院的兑换机上兑换。

顾客扫商户(C扫B),业内人士一般称之为主扫或者主扫,这种场景下,商户的POS机或者电脑屏幕上可能会有一个二维码,顾客扫描这个二维码,然后付款;也有可能是商户只是提供一张静态的卡,顾客扫描一下然后付款。

这两个场景最原始的实现就是微信和支付宝原生的实现,在商户扫码(B扫C)的场景下,客户使用微信或者支付宝APP出示原生的支付码,商户扫码枪/扫码盒/摄像头读取二维码,再通过中间支付机构或者四方支付或者银行系统将交易发送到微信支付宝支付系统,完成支付扣款。在该场景下,客户使用微信或者支付宝APP扫描商户原生的动态二维码,原生动态二维码可能是商户通过POS/APP/或者PC软件输入金额后,由微信支付宝支付后台生成的。

聚合支付时代的二维码支付

什么是聚合支付?其实是因为微信、支付宝、QQ、京东、百度、银联都有自己的二维码支付,商户怎么办?他们很绝望,如果要同时支持,是不是要一个一个都支持?贴个二维码就行?每个二维码都一样,怎么区分?于是四大支付机构应运而生。

那么聚合是怎么做的呢?其实针对上面的两种场景,大家已经各显神通,把那么多方法聚合到了一起。

商家扫描顾客(B 扫描 C)

在这个场景下,商户在扫描二维码之前并不知道这个二维码是属于哪家公司的。因此,不同机构、实体的聪明、勇敢的支付机构开发工程师们达成了一个默契,或者说是这个行业的不成文规则。二维码工程师(微信、支付宝、QQ、京东、百度、银联)对二维码的前两位数字进行了区分和固定:微信:^1[0-5]\d+,支付宝^(( 2[5-9])\30)\d+,手机QQ:^(91)\d+,京东:^(18)\d+,百度:^(31)\d+,银联:^(62)\d+,其他人可以自己去发现规律,自己去搭配。这样,收单机构只需要按照上述规则扫描读取,然后处理,就能实现通道路由。

顾客扫描商家(C 扫描 B)

这一幕是所有人展现自己最强大能力的场景。

C扫B的关键是商户提供的二维码,如果要聚合,必须做成网址。2017年初,市面上支持聚合二维码的APP一般是支付宝、微信、QQ钱包、京东钱包、百度钱包,唯独没有一个能聚合银联。这是为什么呢?因为银联的二维码支付的标准是交易路径在后台交换,不支持网址跳转。所以即使是银行,也推崇支付宝和微信的聚合码。 (最近看到市面上有一种比较有意思的实现方式,就是让商家自己上传原生的微信支付宝二维码,然后自己做一个URL,顾客扫描这个URL之后,根据这个URL确定扫描APP客户端,然后显示对应的微信支付宝原生支付二维码网页,顾客然后在这个网页上长按识别商家原生二维码,就完成支付了。这个是聚合码1.0版本。)

2017年7、8月,银联推出了银联聚合码规范,将市面上的二维码分为银联标准码和非标准码,银联标准码的格式为,其他的都是非标准码,其中集合机构编号就是代表代码的动态信息。如果要让聚合二维码同时支持银联、支付宝、微信,除了国内17家主要银行外,还必须遵守银联标准码规范,并替换已经发布的代码。

银联标准码是如何实现聚合效果的呢?其实银联本身就建设了一个网关作为聚合支付的入口。银联标准码的网关地址,所有访问银联二维码前置网关的都会根据机构编号,将交易信息重定向到收单机构网关。交易路径:微信支付宝APP扫描:银联标准二维码-银联二维码前置网关-->收单机构-->微信/支付宝。扫描通讯录APP中的二维码。交易路径:扫描通讯录APP中的银联标准二维码:付款银行(发卡银行)->银联二维码支付平台->收款银行(收单银行)。关于银联二维码的相关知识就到这里就简单介绍了,详细可以百度搜索或者参考银联二维码的官方文档。不得不说,整个银联标准码的设计还是很专业的,也算是一个行业的标杆和规范。这是聚合代码的2.0版本。

2018年二维码支付发展新趋势

随着各项监管文件的出台,2018年二维码支付进入了新时代。

断开连接和转变

根据296号文件的精神,银行不能再直接与A/T等支付机构对接,需要通过银联/网联等合法清算机构进行转接。因此,银联推出了银联AT(二维码交易处理平台),网联也推出了类似的解决方案。于是,各行业开发者不得不开始支持直连改造。

二维码盒子

根据242号文件的精神,静态二维码支付的限额是500元以下(什么?500!),所以之前的POS生产厂家又蠢蠢欲动了,于是就有了二维码盒子(我2016年自己开的)做了个板子,焊上屏幕和开关,就能做出二维码盒子了。简单来说就是在原来的条码扫描盒子或者条码扫描枪上增加通讯功能,键盘等功能,加一些语音播报和显示屏,本质原理跟原来的POS机差不多,只是现在变了形态,不支持POS刷卡了,只支持闪付和二维码扫描。这个东西最关键的就是成本控制,所以基本标准配置是2g或者wifi,成本在300元以内,最低可能在100以内,目标客户群是我们日收款金额在500元以上,不允许静码卡,利润或者押金不值得收单机构配置智能POS的商户。

关于二维码盒子的介绍,请看我的文章:浅谈二维码盒子

其他

行业应用、供应链金融等等,这些都成为了二维码支付的方向,其实到了这一步,二维码支付已经不再只是二维码支付了,它几乎等同于大多数场景下的支付(这是夸张的说辞)。那么自然而然,所有与支付相关的事情,都可能出现二维码支付的可能场景和新解决方案,甚至可以通过二维码这个媒介来对接其他系统。比如ERP、订餐、开具发票、抽奖、领会员卡、点击广告等。

总结

以上就是我对二维码支付的亲身体验,二维码支付从出现到发展到现在,几乎已经融入到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现金到银行卡时代再到二维码时代,特别是从银行卡时代到二维码时代,行业里也在前几年大肆炒作移动支付,这中间有过非接触式NFC(HCE\各种手机支付),声波支付,虹膜支付,读卡器,mPOS,智能POS等等,最后普罗大众还是选择了二维码,深受大众的喜爱。不过即使是二维码,发展之路也是坎坷的,我相信可能再过几年,我们就看不到二维码作为一种支付方式了,毕竟现在很多新零售门店都引入了刷脸支付,无人零售,无界零售的概念。

作为金融科技从业者,拥抱变化才能与时俱进。任何新生事物都会经历“看不见、不屑一顾、不理解、跟不上”的过程。因为当时代抛弃你时,它甚至不会和你说再见。最后,我想和所有阅读这篇文章的金融机构从业者分享《三体》中的一句话:“软弱和无知不是生存的障碍,傲慢才是。”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