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挽回是真有效还是交智商税?专家提醒不靠谱,平台应强化监管

2024-09-24
来源:网络整理

“情绪恢复”真的有效吗?还是只是“智商税”?

“拯救”不是情感问题,而是生意问题

“分手挽回”“修复感情”“情感咨询”……如今,不少网络平台提供“感情挽回”“挽救婚姻”等服务。记者发现,相比动辄几千、几万元的价格,此类服务的效果充满巨大的不确定性。专家提醒,依赖他人挽回感情并不靠谱,相关平台也应加强对类似内容服务的监管。

现象:情感锚在康复业务中“搭便车”

与伴侣吵架、分手后,极度焦虑的蒋小华开始到处“求助”。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在手机上看到一家情感中介机构提供“分手挽回”服务,收费每月3000元。然而,在总共支付了9000元后,她发现预期的挽回结果并没有出现,“与挽回对象的关系一点都没有改善”。

记者发现,类似以“挽救感情”或婚姻为主要内容的业态并不少见,价格从几千元到几万元不等,这些业态常常出现在搜索引擎页面、电商平台、短视频平台、生活服务软件等。

记者在搜索引擎中输入“情感修复”,发现网页排名前五的均为情感修复公司、机构的广告。在短视频平台、小红书软件上,输入上述关键词,也会出现一些机构和博主。这些博主中,有的长期更新分享情感话题,从个人角度分析讲解如何修复挽救感情,或讲述如何“避坑”挽回;有的则以“绝对干货”“情感咨询”“一对一咨询”等字眼出现。

不论平台如何,在一些“挽回”服务的经营介绍中,除了标榜有“国家认证心理咨询师”外,还有不少保证效果或有效果的销售用语。“教你6招成功挽回爱情”、“没效果不收费”、“没成功不收费”等字眼吸引顾客,有的机构甚至宣称“7天挽回爱情”。

这些提供“挽回”服务的公司,大多是以“教育咨询”、“情感咨询”等名义注册成立的,但也有以“电子信息技术”名义提供服务的公司。查阅相关机构经营范围可以发现,有的经营范围里有“心理咨询服务”,有的则没有。西安一家专门从事“挽回爱情、修复婚姻”的情感中心,其注册公司经营范围主要包括电子产品开发、软件开发与销售等,并不包括情感心理或感情咨询范围。

业务:利用惯例引导客户付款

各平台上活跃的“恢复”服务背后有什么猫腻吗?

“前期跟导师聊天的时候,感觉他问的问题很详细,很有耐心,很理解我……”曾购买过情绪恢复服务的吴女士说,导师一开始的细致理解和询问,让她感觉到对方很安慰、很信任,于是她花了数千元报名参加了“恢复练习班”。“前期会给你发很多PDF文件、链接等,还有书籍,目的是提高你的情绪稳定性。后期还会指导你如何发朋友圈、如何改正措辞,后期还会指导你如何邀请对方线下见面,但最后还是没能成功。”

“分手后很焦虑,就在网上找了专业的情绪恢复教练,效果不是很明显,但他一直要求加价服务。”另一名消费者称,自己付了钱之后,并没有实质性的帮助,后来对方建议购买8888元的情绪恢复服务,但他没有继续付钱。

爱情挽回专家微信_微信挽回术_微信挽回感情是真的吗

一些情绪恢复机构的“套路”大致可以概括为:第一步,通过电话或线上联系消费者,通过耐心问话、聊天等方式,逐渐取得对方的信任;第二步,“建议”消费者购买恢复服务,付费后会赠送大量资料和课程,让消费者先与目标对象“断网”,专心学习“提升自身情绪和心理稳定性”;第三步,从措辞、语气等方面指导消费者如何“打造”朋友圈,为恢复对象打造全新的“朋友圈人设”;第四步,“代聊”,教消费者如何与对方聊天,如何回复对方消息,如何发短信、打电话、邀请线下见面交流等。

尴尬:合同坑人,机构信誉受质疑

采访中,有消费者表示,面对消费咨询,情感“回收”机构或商家往往会口头说“没什么大问题”“有用”等模糊用语,吸引消费者购买服务,但到了实际签约阶段,就容易“耍花招”。

一位消费者展示了自己与上海一家追偿机构签订的合同,合同中居然规定“除非乙方单方面原因提前解除本协议,否则乙方收取的咨询服务费不予退还”,“乙方有权根据客观情况,在不经甲方事先同意的情况下,更换执行顾问……”

此外,一些情感康复机构也玩弄文字游戏。比如,广州一家情感康复机构的合同协议中,就有“完全”、“任何”等字眼。该机构合同第13条下,有这样一条条款:“甲方全力配合乙方,但七日内如无效果,甲方可退款。”“什么叫完全配合?什么叫完全无效果?这个太难衡量了,反正对机构有利。”

除了合同层面的“文字游戏”,一些情绪康复企业或机构的老师资质也难以核实。

在某电商平台上,一家月销量百余次的店铺开通了“情感咨询”、“婚姻挽救”、“分手挽回”等业务,店铺在“荣誉展示”页面显示有“中国婚姻家庭咨询师协会”和“中国爱情学院合肥学院”。然而,记者在全国社会组织信用信息公示平台上输入上述两家机构,并未查到任何信息。

一位拥有近30万粉丝的知名感情博主表示:“一些挽回机构的导师本质上就是销售员,他们的绩效考核基本都是看你是否续课、是否打开新客户、是否打开新订单。”因此,“挽回”和“拯救”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很难得到保证。

建议:恢复还是要靠自己,平台要加大监管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作家肖雪萍表示,通常,面对分手、离婚等感情危机时,人们的心理和情感都会比较脆弱,从而导致自我价值感和自我评价的下降。“即便知道自己在自欺欺人,还是需要依靠康复机构的鼓励、保证和承诺,来平衡心态,获得暂时的安全感。”

肖雪萍表示,面对感情危机时,花钱买安慰或请外人帮忙“修复”关系往往是幻想,最重要的是自己去解决,比如以成熟的心态开始与对方沟通。如果希望破灭,最有效的办法是找可信赖的亲朋好友倾诉,以获得情感支持。此外,也可以找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在专业人士的帮助和陪伴下,学会面对自己的人生问题。

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炜表示,平台应承担起审核审批的责任。“如今,几乎所有自媒体平台上,情感主播或内容的流量最大。”他认为,一些恢复服务对内容、效果、审核的门槛都很低。因此,朱炜建议平台应对相关博主或内容的资质、是否存在违法宣传、退款方式等进行审核。同时,开通相关投诉渠道,建立黑名单制度,对平台认可和支持的账号进行相应标注,对屡次违规和被投诉的账号进行快速处理。“不能为了流量而忽视这些工作。”

本报记者 李松林

分享